前言
相信每一個有收看新聞報導的市民,每隔數天甚至每天都能在電視機上看到有關以巴衝突的消息,巴人發動自殺式襲擊,使以色列人傷亡數人,然後以軍便「慣常」地開入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發射導彈,以火箭炮報復,摧毀房屋和殺害平民。巴人恐怖組織又會「慣常」地為死者出殯,並揚言會報復,不斷重覆再重覆。可能大家會視以巴衝突為「慣常的事」,但對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講則是「慣常的恐懼」。試想想:無論是以色列人或巴勒斯坦人,每天出門和親人的道別都可能是永別。任何一個以色列平民都可能成為自殺式的肉體炸彈的犧牲品;同樣,任何一個巴勒斯坦平民都會隨時喪命於報復的鎗彈下。這些無辜犧牲的平民可能永遠都不會明白為何他們要彼此仇恨,以致喪命於這仇恨的暴力下。
為了讓大家對以巴衝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總結了以巴衝突的主要經過、原因和局勢的最新發展。
以色列: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
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王國。後來分別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希臘人統治。西元132至135年間,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遭殘酷鎮壓,死傷慘重,生還者逃離,從此猶太人失去祖國,流浪於世界各地。
十九世紀末,流亡各地的猶太人興起復國運動,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得到英國的支持。一次大戰後,英國協助各地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並暫委任英國統治。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奧許維茲、達豪、布亨瓦爾德,製造了滅種猶太集中營。六百萬猶太人被殺,使世人對猶太人的處境感到同情。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巴勒斯坦委任統治終止,同日以色列發表獨立宣 言,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流亡了二千多年的猶太人 終於恢復了自己的國家。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共與以色列打了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可以說是大獲全勝,時至今天,更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歸給巴勒斯坦人民的大部分的土地。
1982年6月6月,以軍2萬多人開入黎巴嫩,以清除「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的基地。雙方交戰,3000多人陣亡,6000名士兵被俘。以巴達成協議,巴解戰士撤出黎巴嫩首都貝魯特。9月14日,黎巴嫩新總統傑馬耶勒被炸死,沙龍下令「肅清」恐怖份子,開入貝魯特西區,對巴人難民營進行「淨化」。大屠殺歷時40多個小時,被殺巴人估計高達1500人。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侵犯了巴人的生存權利,巴人作出過激的反應,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猶太人,應該能體會巴人。可是,猶太人復國才幾十年,便忘記了二千多年來的苦難,一部分極端的以色列人(如沙龍),竟然拿出當年納粹德國對付猶太人的手段,來對付巴人,他們對巴人痛下毒手,企圖將巴人趕盡殺絕,這更是令人吃驚的。
是次入侵後,巴人對以色列人更是恨之入骨,不少巴人投身恐怖事業,報復以色列的暴行,世界各國亦譴責事件。
巴勒斯坦:走投無路,起來反抗
從1967年起,以色列對於佔領區採取殖民政策,不斷地興建屯墾區,至今猶太移民已高達40萬人。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高壓統治之下,無論是在以色列或是佔領區居住的巴勒斯坦人都淪為二等公民,儘管聯合國曾經通過無數次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撤軍或是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的暴行,但是 在美國的護航之下,以色列反而更深化對於巴人的壓迫。
於是,面對以色列20年的高壓統治、流亡在外的巴解組織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在1987年12月9日,巴勒斯坦人民展開自發的起義,他們稱之為Intifada。1987年展開的起義持續六年以上,僅僅擁有石塊和少量槍械的巴勒斯坦平民對抗受到美國軍事援助的以色列軍隊,傷亡之慘重可想而知。 在1988年,流亡在外的巴解組織發表獨立宣言,宣布巴勒斯坦國成立-不再是歷史上的巴勒斯坦,而僅有1948年之前的22%,和聯合國原本的分配(巴勒斯坦國佔43%)相比,已是很大的退讓。 儘管之後世界上有103個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卻更趨強硬,為了鎮壓起義、粉碎巴人建國的理想,以色列政府展開更大規模的軍事與經濟行動,包括以軍隊強迫巴人離開家園,建立大量猶太屯墾區,並對佔領區實施經濟封鎖。發動自殺式襲擊不幸地成為巴勒斯坦人民自救的唯一途徑。
以巴衝突主要成因
政治方面
以巴雙方自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來,已存不少問題,主要的有難民問題、以色列屯墾區不斷擴大、耶路撒冷共同治理權問題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
至今流落在約旦、黎巴嫩等地的難民人數已高達370萬人。不少恐怖份子也是在難民營中成長。據以色列稱,阿拉伯國家絕對有能力收容這些難民,但巴勒斯坦方面堅持不拆除難民營,讓世人看看以色列的暴行。不少恐怖份子是在難民營中成長,這是以色列驅逐巴人時始料不及。
以色列不斷建立猶太屯墾區,並驅逐巴人、摧毀巴人的房屋,是導致難民問題的主因。猶太移民高達40萬,區內的猶太移民不時受到自殺式炸彈襲擊。
對猶太人而言,耶路撒冷中第二座聖殿的西牆是最神聖的聖地。而聖岩圓頂去則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據說先知穆罕默德是在這裡升天。以色列認為耶路撒冷是其「不可分割之永久首都」。巴勒斯坦則堅稱東耶路撒冷(舊城區)是屬於他們的。由於以巴雙方在耶路撒冷問題各不相讓,也是以巴雙方衝突主因之一。
經濟方面
巴勒斯坦人日以繼夜地發動自殺式,自然使以色列人惶恐不可終日,而往聖地耶路撒冷朝聖和往中東旅遊的旅客更是卻步。過去的一年,即二零零二年,以色列名聖如死海、聖城耶路撒冷等地的酒店的入住率下跌了七成,這對以色列的旅遊業造成極大的衝擊,也增加了以色列人對巴人的仇恨。
對於巴人的經濟衝擊,以方也不甘示弱,對太屯墾區,不時關閉邊界,讓巴勒斯坦工人無法到以色列工作,然而巴勒斯坦經濟幾乎完全依賴以色列,以色列蓄意讓巴勒斯坦經濟崩潰的作法,使得佔領區內貧窮率從21%攀升到2001年的43%,失業率高達50%-70%,有70%的人每天只靠不到2美金生活。目的在於不讓巴勒斯坦有真正獨立的能力,而只能是依附在以色列之下的殖民地。
歷史、文化及宗教方面
在歷史和文化上,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種族的不同,以致歷史和文化差異極大,如雙方的節日、習俗、忌諱、教義都完全不同,容納不下對方的文化。文化差異是雙方不能和平共處的其中一個原因。
猶太復國主義,是建基於「應許之地」的概念,既然是上帝所應許猶太人的聖地,就絕不容許非我族類的出現,也將非猶太民族妖魔化。以色列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主導之下,在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根據法律,軍警可以毫無理由地對其驅逐、逮捕、沒收財物等等。
回教基本教義派和猶太復國主義其實都一樣,對「異教徒」趕盡殺絕,極端除異己、自己為是掌握真理的一方,使以巴關係不斷惡化。
極端民族主義分子
以巴和平的進程曾多次亮起曙光,至今卻沒有一次成功, 如在2000年9月時,沙龍在在數千軍警保護下,「私人訪問」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穆斯林聖地,目的當然在於破壞當時溫和派總理巴拉克進行的和平談判、重申以色列對於耶路撒冷聖地的絕對擁有權(當時以巴雙方是朝向對耶路撒冷有「共同治理權」的方面進行和談),如沙龍般的極右傾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90年代初期以來的任何和平談判都是對於以色列生存的威脅。
巴勒斯坦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數和對以巴和平的阻礙更不下於沙龍,無論是在以巴雙方和談期間或衝突期間,他們都不斷地發動襲擊,如02年11月時的肯亞飯店遭自殺汽車炸彈攻擊,至少一名以色列觀光客和其他七人喪生。與此同時,載有兩百六十一名乘客的以色列客機,28上午在肯亞上空險遭兩枚飛彈擊中。
巴人不分時地向以色列發動襲擊,不但加劇雙方的仇恨,也給猶太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藉口去報復,巴人又誓言再報復。這種惡邪惡的連鎖效應嚴重影響以巴雙方和平進程。
外國勢力對以巴關係的影響
明確支持巴勒斯坦的國家:全世界共有50個左右的伊斯蘭國家。佔了聯合國的四分之一。人口有十幾億。且伊斯蘭世界有群體性的排外、仇外傾向。中東各國每年向巴勒斯坦各派提供大量援助(主要是提供武器和給恐怖襲擊策劃者發獎金、給恐怖組織活動經費)。間接鼓勵巴人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阿拉伯各國對以巴衝突不斷難辭其咎。
只有美國是「明顯袒護」以色列,1987年至今,美國每年向以提供30億美元援助,其中軍援為18億美元,用以提高以色列的國防能力。美國也無疑間接加強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軍事壓力。
綜合以上各種原因,再加上中東周邊地區的局勢不穩,致使以巴和平幾十年來不能真正有和平的降臨。
「911事件」對以巴衝突的影響
當「911事件」發生後,體現了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脅。為了撤底地杜絕恐怖主義,美英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被視為「恐怖份子溫床」之一的巴勒斯坦的政策,以免迫巴人「狗急跳牆」,成為「第二個阿富汗」,再重演「911」的慘劇。
美國總統布殊及英國首相貝理雅先後表示,只要巴勒斯坦人承認以色列在中東的生存權利,便支持巴人建國。英國首相貝理雅更於2001年10月15日,邀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到倫敦,舉行會議,敦促以巴雙方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談判,並重申英國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承諾。另外,愛爾蘭及荷蘭等歐洲國家,亦聲言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國。
以色列總理沙龍首次提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國土範圍,包括約旦河西岸40%和加沙地帶75%的土地,可望2005年最終劃定邊界 (這個只是他個人的提議方案) 。但同時卻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不能分割;巴勒斯坦邊境須交由以色列軍隊控制;以色列有權使用巴勒斯坦國的領空等等。沙龍所謂的「建國」條件,無疑是相信是向近期同情巴勒斯坦建國輿論的權宜策略。
伊拉克戰爭對以巴衝突的影響
伊拉克看似對以巴衝突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上文提到,阿拉伯國家每年都對巴人恐怖份子提供武器和給恐怖襲擊策劃者發獎金、給恐怖組織活動經費。伊拉克則每年給發動自殺式襲擊者的發幾十萬的美元的獎金和恐怖份子的經費,美國解放伊拉克,藉由讓巴勒斯坦的極端份子喪失富裕的支持者,恐怖份子的力量亦因而削弱。發動自殺式襲擊的機會也相對地較低。對緩和巴人的襲擊也起了作用。
以巴局勢最新發展
巴勒斯坦國會近日通過設立總理職位。阿拉法特要求阿巴斯接受總理職位,這個總理職位將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共享權力。有消息更指,阿拉法特已經要求阿巴斯組成一個新政府。
二零零三年五月一日,美國公佈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共同制定的新中東「和平路線圖」,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巴人立即無條件停止暴力對抗,實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採取所有需要的措施,協助巴人生活回復正常,改善人道情况﹔以軍從2000年9月巴人起義後進佔的巴人地區撤出,凍結新的殖民活動﹔阿拉伯國家需切斷對巴人激進組織的支持。
第二階段(2003年6月-12月)
巴人選舉推舉新政府,若斡旋國認為情况合適,可開始商議成立臨時巴勒斯坦國及其臨時邊界。
第三階段(2004年-05年)
鞏固巴人的制度改革和有效打壓激進組織,由以巴展開談判解決國界、難民、耶路撒冷歸屬和殖民區等問題,在05年達成永久地位協議,實現獨立巴勒斯坦國的成立。
對於和平「路線圖」計劃,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表示接受,並呼籲以色列亦這樣做。
但以色列軍隊為追捕哈瑪斯集團的軍事領袖,於五月二日猛烈攻擊加薩市,造成十二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包括一名兩歲幼童與該名通緝要犯。此攻擊行動使一天前公布的中東和平新計劃受挫。
救護員將傷者抬往救護車
結語及展望
數十年來,以巴兩國人民一直活在恐懼之下,兩國之間衝突不斷,雙方高層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斷向對方發動襲擊,致使雙方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且無時無刻要擔心自己會可成為襲擊下的亡魂。為了更有效地摧毀對方的設施,以方更不斷引進更先進、更具殺傷力的武器,使巴方造成更大的傷亡,而巴方則以自殺式炸彈襲擊等消極辦法,向以方作出反擊,雙方就是這樣混戰不休。
以巴雙方只顧報復,忽略了國民的安全,是不明智的做法。可是,普通的以巴兩國人民,又能做些甚麼呢?面對著戰火、面對著親人的離去,他們只有黯然神傷。「戰火無情,人卻有情」,以巴兩國的官員們,希望你們救救你們苦難的人民吧!希望你們能坐在談判桌上,好好地談談如何和平共處吧!不要再執迷於土地與權力了。以成千上萬的人命去換取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太不值得了!
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我們能從電視上所見的以巴人民的臉上,見到幸福的笑容,而不再是擔憂的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