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而逝......~
Last Updated: 17Aug2003


報章名稱:明報
報章日期: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標題:港台聘調查公司研究《頭條》品味

閱後感想:

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其實是讓廣大市民體驗到新聞及言論自由最直接的方法。如今因為其中一集所弄成的風波,惹起左派人士的不滿,
港台不得不聘請獨立專業調查公司,了解市民對此的品味。

《頭條新聞》是一個以諷刺為表達手法的節目,
已曾諷刺了不少香港政府的政策,但為何今次會惹起那麼大的風波呢?
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比喻政府施政失當,
雖這個比喻並不太過貼切,但卻能反映了市民對政府的意見。

眾人都對(首任)特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充滿期望,但希望愈大,失望也愈大。
那份施政報告的其中一部份是創造一些就業職位,
但可提供的職位數目又能拯救多少香港人呢?

更甚的是每一份施政報告都有兌換不了的諾言,
愈積愈多的「空頭支票」已令市民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加上政府經常改變政策,已令不少計劃半途而廢,
或是造成「兩頭不到岸」的局面,令社會造成混亂。
其中一個例子是教學語言的風波:
由下令只有百多間中學為可以英語教學開始,接下來的是排斥母語教學的學校,
不少原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因被迫改以中文教學而向教育署上訴……
以至最近的「一條龍」政策知派位機制的修改,皆引起社會上重大的迴響。

若政府不是犯了一些重大的錯誤,會被《頭條新聞》所諷刺的嗎?
《頭條新聞》的作用是使市民關注政府的施政,
並希望運用傳媒的力量令政府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但現在《頭條新聞》反被左派人士抨擊,
指既為公營電台的節目,卻「不支持」政府反而「意圖破壞」一國兩制。

這不是香港的可悲嗎?
在這處地方,有著中方對港人生活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也是以繼續享有新聞、言論和集會等自由見稱。
一則的「頭條新聞」,卻告訴了大家新聞及言論自由並不適用於香港裡的所有範圍
----公營電台雖然有編輯自主權,卻也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

幸好,是次所委託的公司只是收集市民對此節目的品味,而並不能決定其之「存亡」。但調查的結果,又會否成為一個取消此節目的藉口呢?

連在這處號稱自由的地方也會出現被剝奪自由的情況,試問從何處找回自由呢?


(Written in 28Oct2001 F.2)

Copyright c 2002 Story's Story Homepag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http://flying.to/story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