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 古人對天文知識認識相當普及,如《詩.豳風.七月》中就有「七月流火」一句,意七月時火星向西沉,就是出自農夫之辭。 古人還喜歡將自然現像人格化,如風神稱「飛廉」,雨神稱「屏翳」,雲神稱為「豐隆」,神話中太陽御者稱「羲和」,月亮御者稱「望舒」等。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成了古代詩歌、散文、辭賦中的文藻。而天文中七曜 、二十八星宿、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也是屢見於史書古策之中。 |
七曜 七曜 ,又稱七政,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上太陽和月亮,此七顆光耀的天體稱為七曜。 八世紀時,摩妮教徒從中亞康居國將七曜紀日法傳入中國。此法緣自古巴比倫,以七天為一周,順序為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周而復始,稱為「星期」。 水星,古代又稱「辰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 金星,古曰「太白星」,是除太陽和月亮外,以肉眼看到天上最亮之星。金星於黎明見於東方曰「啟明」,黃昏見於西方曰「長庚」 火星,由於其熒熒如火,位置和亮度又經常變化,令人迷感,古人稱之為「熒惑」。 木星古名「歲星」,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經常行經一特定星空區域,因而以此紀年。 土星又稱「鎮星」,《史記.天官書》就有「鎮星在東壁」的記載。 |
二十八星宿 是古代一種將恆星分類的系統,將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若干恆星,組成二十八宿,用作計算日月五星位置和運動的標記。二十八宿每七宿合成一像,以動物命名,稱四象,順序為:
蒼龍、玄武、白虎、朱雀,是古人把四方的每七宿聯繫起來,構想成的動物形象。當中的每一宿,各由不同的恆星組成,有的由十幾顆至幾十顆星構成,如奎宿、翼宿;有的宿只由那三顆星組成,如角宿、心宿。古人將每一宿用假想的線連接起,構成各種不同圖形,如箕星像箕形;斗星像古代舀酒器具「斗」;井星像水井等。 古書上以此二十八星宿 計算日月五星位置和運動的標記,如「月離於畢」指月亮依附畢宿、「熒感守心」即火星居心宿、「太白食昂」即金星遮蔽著昂宿。 古人還以二十八星宿 測定歲時季節,如先秦時古人以初昏時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 我們的祖先還以二十八星宿 為主體,把黃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東分為二十八個不等分,以探索宇宙奧秘進程。 |
三垣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全天恆星分成二十八星宿、三垣 和眾多星官。星官也有卑尊之分,有如人間之官職。 三垣 ,就是指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及下垣天市垣。 太微垣,位於北斗七星南方,在紫微垣東北角。橫跨巳千三宮,北自常陳,南至明堂,東自上台,西至上將,下臨翼、軫、角、亢四宿。 紫微垣,位於北斗七星東北,分東西兩區,以北極星為中樞,成屏藩形狀,猶如兩弓相合,環抱成垣。 天市垣,位於房宿和心宿東北,在紫微垣下的東南角,橫跨丑寅卯三宮,北自七公,南至南海,東自巴蜀,西至吳越,下臨房、心、尾、箕四宿。 |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 亦稱杓星、犁星、斧頭星,是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前四星排列成方形,叫「斗魁」,又稱「璇璣」;後三星形成斗柄,叫「斗杓」,又稱「玉衡」。 中國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戰國時的《鶡冠子》曰:「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
十二星次 十二星次 是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方法,沿黃赤道帶從西向東劃分為十二等分,名稱依次為: 星紀、玄枵(音囂)、娵訾(音朱支)、降婁、大梁、實沈、鶉(音純)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十二星次是各自以二十八宿中的一些星宿作為標誌,由於十二星次 是等分,而二十八宿則廣狹不一,所以出現了十二星次的起迄界限和宿與宿分界不能一致的情況,因此有些宿跨越相鄰的那個次。
外國古天文學者為了表示黃道上的位置,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將黃道分為十二段,就是黃道十二宮。其意與中國古代的十二星次 相同,只是迄點界限稍有差異而已。 |
分野
是中國古代占星術的一種概念,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進而以天上星宿對應地上區域,認為天上某星宿是地上某州郡邦國的分野。
中國古天文學者將有關星象與地上州國相比附,由於恆星相對位置不變,於是被用作觀察日月行星等運行坐標並以坐標的分野作為預測人間各地禍福的依據。 如歲星正常運行到某星宿,則地上與之相配的州國便五穀昌盛,而熒惑運行到這星宿,這國家就會發生種種禍殃等。中國古占星者還認為一些星宿是各自代表了盜賊、疾疫、水旱、飢饉等象徵,星宿的隱現出沒和光色變代都是預測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