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

古人 將年、月、日、時等時間單位按一定法則計算和紀錄,這種排列時序的方法,就是曆法。當中農曆、節氣、紀日法、陰陽五行、生肖等依然與現代人們息息相關。

 

陽曆、陰曆、陰陽曆

陽曆,以太陽運動為主要依據而製定,故稱太陽曆,簡稱陽曆,其曆年長短主要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回歸年,曆月的長短、一年中有多少月都是人為規定,與月相盈虧無關。

陰曆,是根據月球圓缺變化的周期(朔望月)而定,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故稱太陰曆,簡稱陰曆,曆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曆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的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曆月的整倍數,與回歸年無關,月份也和四季寒暑無關。月相變化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曆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農業生產及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

陰陽曆,兼有陰、陽二曆的性質,因此而名,俗稱農曆,按照月相盈虧變化的周期來定月,又按照寒暑節氣的周期來調整年的長度。陰陽曆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曆年的平均值大致等於回歸年。全年天數與回歸年天數有差距則置閏月,使其與自然季節吻合。陰陽年的缺點是平年與閏年的日數相差太大。中國上自秦漢以前,下至清未,除太平天國施行《天曆》外,其餘各代都依據陰陽曆。

 

 

閏月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曆中,平年有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日,叫「小盡」,全年共354.355天。

而朔望月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小時,故需置閏月,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時代中期,開始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就叫閏某月。

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曆年的平均長度等於一個太陽年,並與自然季節大致吻合。

從現存不獻所載,殷周時已經置閏,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稱「十三」月,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時一年閏兩月,故亦有「十四月」。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對天文、氣候、物候作出觀察、探索、總結的結果。

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利用分別冷熱的春、夏、秋、冬四季,配合「土圭」測影法,測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

他們將竹竿立於地上,發現夏至日當天正午,太陽的竿影最短,以後又逐漸增長,增至冬至日當天最長,過了冬至日又逐漸減短,當中最長和最短的兩個頂點稱為「至」。

竿影最短的一天白晝最長,叫「日長至」,即夏至;竿影最長的一天白晝最短,叫「日短至」,即冬至;

古人還發現一年中有兩天一樣長,而這兩天正好處於秋季和春季中間,又是晝夜平分,便將這兩天定為春分和秋分。

到了通過農業生產實踐,節氣知識已充實完善,到戰國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全部產生。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節氣 日期(農曆) 節氣 日期(農曆) 節氣 日期(農曆) 節氣 日期(農曆)
立春

正月節

2月4或5日 立夏

四月節

5月5或6日 立秋

七月節

8月7或8日 立冬

十月節

11月7或8日
雨水

正月中

2月19或20日 小滿

四月中

5月21或22日 處暑

七月中

8月23或24日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或23日
驚蟄

二月節

3月5日或6日 芒種

五月節

6月5日或6日 白露

八月節

9月7或8日 大雪

十一月節

12月7或8日
春分

二月中

3月20或21曰 夏至

五月中

6月21或22日 秋分

8月中

9月23或24日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或22日
清明

三月節

4月4 或5日 小暑

六月節

7月7或8日 寒露

九月節

10月8或9日 小寒

十二月節

1月5或6日
穀雨

三月中

4月20或21日 大暑

六月中

7月23或24日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或24日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或21日

 

紀日法、紀月法、紀時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干是天干,支是地支。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個單位,稱為「六十甲子」

甲子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個單位代表一日,假設某日是「甲子」日,則甲子以後日子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而「甲子」日前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干支紀日不論是大月、小月、閏年、平年,都總以六十曰循環一周的方法依次紀日,由古至今沿用幾千年,對現代研究古代社會,推算古代歷史事件的準確日期起重要價值。

紀時法,是計算一日內的時間,早在漢代時已實行以干支計時,方法是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再配以十二地支名。

十二時辰
現代時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除二十支外,以十干紀時辰主要用於記錄夜間時刻,《隋書.天文志》載有把一晝夜分作十時段的方法,「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以天干的前五位表示夜間的五個時段,這十段制的夜間部份後來演變成「五更」制度,將黃昏到破曉分成一至五更。

 

陰陽五行

古人稱日、月兩個行星為太陽和太陰,陰陽早期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

古人從世間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從而以陰陽概念歸納出自然界萬物亙相消長的特性,解釋自然界萬物的種種變化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都屬陰陽之分。

《易傳》中「一陰一陽謂之道」,便是說明陰陽交替是宇宙運行的根本之道。

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戰國時,「五行」相生相勝的頗為流行,當中「相生」意指互相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勝」指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五行之說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醫學等發展起了重要影響。如醫學以五行概念說明臟腑的屬性及關係。中醫學認為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因此,肝能制脾,稱為木勝土;腎能養肝,稱為水生木;如因肝病影響脾,便採抑肝扶脾的療法;若因腎虛害肝,就應採補腎養肝的療法。

此外,陰陽五行學者亦以五行之說解釋王朝興替的原因,如他們以夏朝屬木、商朝屬金、周朝屬火,故三朝更替實為金勝木、火勝金的結果。

 

十二生肖

又稱十二屬相,是古時民間用以計算年齡的方法,古代術數家以十二種動物配合十二地支,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十二屬相,然後以某年出生肖某物,如子年出生的就是肖鼠、酉年出生則是肖雞。

十二屬相的出現,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相當流行。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載,最初以動物紀年歲的方法為北方小數民族沿用,而十二地支就是中原之法,後來二者互相配合,中原一帶都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