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中國 |
所謂封建,就是封土建國的意思,這制度下還有宗法制度輔助,成為一代傳一代的社會階級模式,這制度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前途。 |
孔子與儒家的必要性 |
孔子,是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致力為國家培育文武德行兼備的人材;儒家,是中國人的精神本體,是支撐整個民族的支柱,即使到了現代,中國仍然推廣「儒」。 |
探討焚書坑儒一事 |
秦始皇統一天下,焚書坑儒四字成為他聲名狼藉的代名詞,只是要褒要貶,都得先了解焚書坑儒整件事。 |
李世民與玄武門 |
歷史永遠是無言,觀點、正、反都是落在後世的議者口中,就算是被貼上「貞觀之治」的李世民,落在不同背景、不同年代的論者眼裡,也可以演變成眾多不同的李世民,因此,也談玄武門一事。 |
史學家的忌諱 |
「盡信書不如無書」,讀史的人永遠不忘這個教條。讀史的人著眼處不是史料的真確程度,而是這件事能否給我們「以古為鑑」的作用。那麼,我們就可放下與撰史人的芥蒂,才能明白史學家的忌諱 。 |
中國的完善政制 |
中國的政制,歷來都是君皇鞏固個人權力的工具,歷來中國政制的演變,其基礎上,都不過是奪權者杜絕自己上一次的手段再次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已。不談權力階層的私心,也不追求完美,從人性、合理、效率、監察、更新的條件下,建立一個完善的中國政制 。 |
宦官浮沈 |
宦官,受戲劇、小說的影響,總給人一種奸佞、小人、蒙騙主君的感覺。事實宦官也是人,有指鹿為馬的趙高,也有下西洋的鄭和。宦官不過是極權統治下的產物,放下偏見,了解這職位,再談宦官在歷史舞台上的浮沉。 |
認真的尊稱.孫中山先生 |
不知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三個世紀以後,孫中山先生會否被後代所忘記。又或者,要把孫先生當成一個尋常人物介紹而刪去先生的稱呼、或寫成「當時的人尊稱為國父」的記載,即使後代已經在脫離戰亂的安定社會下生活,即使一生下來已經是穩定的政權,也即使人們早已忘記國與國之間的仇恨、他們的國曾被列強所瓜分,也請記得,在有這種安定繁榮以前,曾有一位醫生,願意站出來,在那動盪不安的年代,帶領中國走出混沌的軍閥割據,面對列強,走向世界,這就是孫中山先生 之所以稱之為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