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害士.孫臏復仇 1/4/06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戰場如商場的時代,各國諸侯為了稱霸諸國之間,都渴求富國的國策,能奪人國土的謀略,那只要能想出這種點子的人,不管地位高低貴賤,只要找到有興趣的「買家」,就能一朝富貴。

    那年是公元前三百五十三年…

    在清溪鬼谷,有兩位學成兵法的人,由寂靜的鬼谷,步出權謀縱橫交錯的亂世。其一是魏國人龐涓,已經出仕魏國,並擔任將軍一職。另一是孫武之後世子孫,生於阿鄄之間的.孫臏。

    龐涓得魏惠王賞識任為將軍,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這刻龐涓想起同習兵法的孫臏,心想:「我龐涓現在位居為魏國將軍,可謂不負大丈夫之志,而孫臏他雖稱孫子之後,只是現在卻還寂寂無名於諸侯間,念同窗之誼,何不推薦予魏惠王?一可獲推賢任能之美名,使惠王更見親信;二可賺推舉孫臏之恩,使之為我利用,我龐涓不愁財權有將盡之日。」龐涓正欲差人招孫臏來魏,卻欲言又止,是因為龐涓想到,在鬼谷師事的時候,已見識過孫臏的才能,雖對自己謀略充滿自信,然孫臏亦確是一個奇才,最後龐涓還是差人去召孫臏來,卻吩咐孫臏來魏的事不要太招搖。

    這邊廂,孫臏聽了使人的話,知道龐涓想見自己,也在想,以龐涓的個性,不會真心推舉,大概是自己當了魏國將軍,想還是白身的同窗孫臏好好羨慕他一番矣。 孫臏了解龐涓個性,雖然如此,孫臏想反正自己賦閒家中,或許到魏國會有想不到的機遇,就「君子成人之美」,盡管讓龐涓威風一下。不久孫臏出發。

    孫臏往魏的路上,沒遇過甚麼有趣的事,甚至比預期中沒趣,這次旅程更像只為見龐涓而走一樣。孫臏與龐涓相見後,朋友舊聚,孫臏忽然覺得龐涓變得慷慨、變得沒想像的世俗,甚至自己預期的「君子成人之美」也沒有上演,看來龐涓是真的要把自己推薦給魏惠王了。龐涓提起老師的兵法,龐涓說自己雖懂背誦,但卻未能掌握其意,於是大家決定,龐涓寫經文,由孫臏作注,龐涓並說數日後將引孫臏見魏惠王,這幾天 請孫臏先完成兵書的大綱,作為向魏惠王推薦的「介紹信」。

    孫臏沒想到真的要進見魏惠王,他最初進魏不過是會友及遊歷心態,現在,心情不尤得變得緊張起來。

    終於到了會見之日,在朝會上,有魏國的百官,而孫臏,亦已準備上奉的數卷兵略,胸中藏著興魏國策,準備與初見的魏惠王隨時對答。孫臏往前踏上一步,嚇見魏惠王大怒,曰:「拿下!」很意外,但孫臏亦鎮定的先看清形勢,心想 自己是否不懂魏國朝儀,冒犯了君王?這時龐涓急來為孫臏解難,龐涓對孫臏說:「發生了些誤會,我定為孫兄辯析,只是國有國法,請暫且委屈一下。」

    在牢中,孫臏一直等待龐涓的消息,直至那夜,來了一幫人,沒說因由,將孫臏兩腳施臏刑,去掉膝蓋,並對孫臏行黥面之刑,因此才叫做孫臏。

    次日,龐涓終於來找孫臏,孫臏思想一片混亂,面對龐涓,不知如何面對,也不肯看龐涓一眼。寂靜無聲,然後龐涓哭了,孫臏對這種陌生的聲音,卻又勾起內心無限怨屈,孫臏大哭,就將眼前的龐涓當成最信任的人,將 滿腔難嚥的委屈傾吐出來。

    龐涓解釋,來孫臏是因「間諜」罪被告發,大概是朝中與龐涓對立的大臣怕孫臏的出現會使龐涓勢力更為坐大,故陷害孫臏。雖然龐涓已向魏惠王解釋,但因為證據確鑿,所以即使龐涓力挽狂欄,再三救助孫臏,還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對孫臏用刑。龐涓說:「孫兄暫且忍耐一下,我龐涓必定找到證據將孫兄救出。這陣子孫兄不如在牢中續寫老師兵書,一來打發時間,二者魏惠王昔才之人,兵書或成自救之契機。」對於現實,孫臏是接受。

    兵書寫了一半,孫臏卻發現了真相,原來龐涓就是陷害自己的人。

    為了自救,孫臏偽裝瘋狂,不但啼笑無常,更將屎尿吃進肚裡。漸漸地,龐涓鬆懈了。

    昔逢齊國使者使魏,面對來自故國的使者,孫臏設發與之聯繫,齊使發現孫臏,大為驚訝,將孫臏收藏在外使專車中,秘密送返齊國。

    孫臏那天會見故友龐涓,最終沒有走上不歸路,帶著已殘缺的下半身,繼續走倖免的下半生。

 

駟對下駟

    齊使引孫臏見田忌,田忌奇之,尊為上賓。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比試御馬射術,孫臏見田忌馬匹與諸公子實力相差頗遠,有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之,與齊威王及諸公子賭射,勝者千金。 比試前,孫臏說:「今以君之下駟對上彼之上駟,取君之上駟對彼之中駟,取君中駟對彼之下駟。」

    比試三局,以兩勝者勝。田忌初敗,然後兩場皆捷,率得千金賞。於是田忌進孫臏與齊威王。齊威王問兵法,語曰:「善哉!言兵勢不窮。」遂以孫臏為師。孫臏既成了齊國國事顧問,忽然,又和他久違的朋友接近了。
 

 

圍魏救趙

    齊威王二十六年,魏國大舉攻趙,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使孫臏為將,孫臏辭曰:「像我這種身體殘缺的人,不能迅速建立威望。」於是 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坐定車中以定計謀。

    既為趙國而出師,田忌欲引兵直趕赴趙國解圍,孫臏認為不可,對田忌說:「要解亂絲,可不能抓在手裡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更不能直接參進去亂砍。救兵解圍也應該這樣,要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敵人感到形勢不利,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會解圍了。我看閣下應該統率大軍迅速向魏國都城大梁進軍,這樣一來,形勢逆轉,魏軍急了,必然回兵自救,我們既解救趙國之圍,又能使魏軍疲於奔命,我們要打敗它就更易。」

    於是齊師一舉直奔魏都,魏兵果去趙回防,於是兩軍大戰於桂陵,魏軍大破。
 

 

陵道上龐涓殞命

    十年後,魏國攻打韓,韓國告急於齊。於是齊威王召眾大臣為此謀劃曰:「早救孰與晚救?」

    某臣曰:「不如不救。」

    田忌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

    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斃而救之,是我國代韓受魏國挨打,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將見滅亡,必東面而愬於齊國矣。我國只要使韓 國知我國救兵必至,增加其守城決心,而我軍乘魏兵損耗殆盡才出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齊王許之,乃陰告韓使,遺送回國,不欲張揚,以免魏國有所備。韓持著齊國之助,驕兵,五戰而不勝,委身救助於齊。於是齊威王發兵,使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師,像十年前一樣,直奔魏都大梁。

    這時孫臏的故友龐涓,正是率魏兵攻韓的大將,聞孫臏再施為「 圍魏救趙」戰術,撤離韓國急兵返魏。

    齊軍既入魏境而往西行,孫臏顧慮圍魏救趙一役,龐涓不易重犯,欲驕其兵,乃對田忌說:「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爐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做出一個齊兵不斷逃亡的假象,旨在驕魏之兵,引龐涓進馬陵道上的圈套。

    龐涓行三日,追至齊舊營,見灶遞減,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率亡者過半矣。」乃棄步兵,認為這是難逢的戰機,遂獨與輕騎連日趕逐齊軍。

    孫臏在帳中思量,因這次對手是故友龐涓,故劃策比平日費神。是因為彼此實力相當,孫臏 才要設比平日更周全的計策?還是孫臏知道,或許在這次對陣中,若不能徹底戰勝對方,大概也再沒有機會,只因是最後一次,才要好好抓著。

    最後孫臏惴其心意,估計其行程,計其速,認為龐涓當在黃昏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孫臏欲以地利伏擊魏軍,分兵怖陣後,孫臏又命人削一大樹之皮, 並在樹皮上書字,把馬陵道上其餘的樹都砍倒,並下令「黃昏但見火光,集中射擊」。

    黃昏,馬陵道上,忽然塵土飛揚,打破原本寂靜的氣氛,是龐涓率領的魏國追兵,天黑,路中見一樹獨立,龐涓至大樹下,見樹上似有書字,龐涓就點火讀之,火舉,能照, 卻在同時間,齊弩萬箭俱發,魏軍大亂,互相踐踏,龐涓未讀完,亦自知已兵敗於孫臏,曰:「就這樣讓豎子成名!」乃自剄而死。 當初孫臏在樹上書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齊軍乘勝盡破魏兵,虜太子魏申歸。此戰齊殲魏軍十萬,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孫臏以此揚名天下。

    後來孫臏不負孫武之後的重名,著《齊孫子》,即《孫臏兵法》,是繼《孫子兵法》後出色的兵略。 後人推測孫臏在馬陵之戰後,去了齊國之職,利用餘下的時間完成《孫臏兵法》這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