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  《文韜》是論治國用人的韜略,分為文師第一、盈虛第二
、國務第三、大禮第四、明傳第五、六守第六、守土第七、守國第八、上賢第九、舉賢第十、賞罰第十一。

 

文師

    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螭,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為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耶?

    太公曰:君子樂得其志;少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

    文王曰: 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立斂焉。

   文王曰:立斂若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散不受天之詔命乎!

   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盈虛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聖賢,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服,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宇不堊,甍桷椽楹不斲,茅茨之蓋不剪。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 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德,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矣。」

 

 

國務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治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其饑寒則為之哀,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於己。此愛民之道也。」

 

 

大禮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太公曰:「為上惟臨,為下惟沈。臨而無遠,沈而無隱。為上惟周,為下惟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並進,則明不蔽矣。」

 

 

明傳

  文王寢疾五日,召太公望,太子發在側,曰:「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將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太公曰:「王何所問?」

    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六守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者,何也?」

    太公曰:「不謹所與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謹擇此六守者,奈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專;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穀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全,則國安。」

 

 

守土

  文王問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禦其四旁。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 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繁花不去,將為斧柯。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於世。」

  文王曰:「何謂仁義?」

    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勿疑,國家和服。」

 

 

守國

  文王問太公曰:「守國奈何?」

    太公曰:「齋。將語君天地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

  王齋七日,北面再拜而問之。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盈則藏,藏則複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仁聖之在天地間也,其寶固大矣。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為之先倡,天下和之。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謀。守國如此,與天地同光。」

 

 

上賢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曰:

  「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遊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陵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七害者:一曰:無智略權謀,而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王者謹勿使為將。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謹勿與謀。三曰:樸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 庶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為人也,王者謹勿近。四曰:奇其冠帶,偉其衣服,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謹勿寵。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輕死,以貪祿秩;不圖大事,得利而動;以高談虛論,悅於人主,王者謹勿使。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之。七曰:為方異技,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盡力,非吾民也;士不誠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諫,非吾臣也;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神其形,散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文王曰:「善哉!」

 

 

舉賢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能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其真賢之實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 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文王曰:「舉賢奈何?」

    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察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能,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賞罰

  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夫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於人乎?」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