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概說

與其建築派別

 

前言:

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乃是站在現代主義之上而發生。如果沒有現代主義的產生,基本上後現代是無從發生。可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所指的並不是後現代(post-modern)這一個時間概念的指稱;雖然後現代主義發生在現代主義之後。更適切的來說,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意識型態的衍生而轉化至今普遍的文化現象之中。(註:1

由此可見雖然後現代是針對現代主義的反動跟挑戰。如果我們不能瞭解現代主義如何引發出後現代的思潮,則無法溯源至後現代主義的根源。因而要接觸後現代主義必須瞭解現代主義的本質跟之後所引發的效應說起。

 

後現代主義所受的影響因素:

 

1970年代之後會產生後現代主義,主要受到了下面幾個因素的影響:

1.          對現代主義的反動:
因為現代主義追求極度的標準化、科學、與理性的態度。對於國際貿易的商業社會,比較容易產生普同性的原則。但是這樣極度機械化的結果,忽略了機能以外的需求,因而促使了60年代之後對於現代主義的反動。

2.          遭遇設計的瓶頸:
雖然現代設計的興起乃是為了解決新的工業化材質跟現代建築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因而需要形成新的策略跟體制來應付新的需求。並且希望能夠將現代設計能夠推廣至一般的大眾之中。(註:2)其中包含了民主主義跟理想的主義。所以在6070年代之間,雖然主義的盛行,以單一解決問題的方式,企圖套用至不同的情境之中。這種用簡單中應付複雜的問題,忽略了設計作品中文化跟個人的使用差異性,因而容易遭遇到難以解決問題的瓶頸。所以造成了後現代主義追求個人跟特殊文化審美觀的興起。

3.          專家設計的迷思:
強調專家設計的思維。認為專家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在現代主義的思維之中,認為專家乃是社會之中的菁英,而提出的指導原則乃是能解決所有的設計問題。可是卻忽略了跟使用者生活作融合。自然容易產生差異性。因而破除專家設計的迷思,後現代主義認為應該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沿用專家的專業,成為自我獨特需求的設計風格。

4.          人性化的需求:
戰後的經節結構的轉變,由生產者的經濟模式經過了60年代之後,轉變成為了消費者經濟的使用模式。因而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對於一成不變的設計風格產生的煩厭,尤其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形式為功能主義的特徵、簡單的幾何造型,因而產生以六面體造型並以中性的色彩計畫訴求為主。(註:3)所以追求標準化、經濟生產的原則。忽略了個人的心理需求,因而孕育了後現代主義的產生。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就字面上來看,所指的是現代主義之後的文化風格。因此有站在現代主義的肩膀上挑戰並否認現代主義的風格。其中文學理論家Michael Kohler在其1977年的著作「後現代主義:一種歷史觀念的概括」一書之中提出了後現代這個概念的起源。在此書之中,提及,1934年「後現代主義」一詞的產生。另外,1947年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也使用了「後現代」這個術語。可是這一個時期皆沒有對後現代這一個語詞做明確的界定。一直到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教授Hans Bertens在其著作「後現代主義世界觀跟現代主義的關係」一書之中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從50年代的美國的反文化運動開始,且認為普普運動是後現代主義的起源。認為後現代主義精神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動,是一種「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 current)(註:4)

 

如果針對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影響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現象學、結構主義跟符號學三個方面。其中現象學的創始者是:的國的哲學家Edmund Husserl。沿革說起來現象學是一套方法論的哲學。(註:5)其中提出重要的觀念有:存而不論、回歸物自身的還原。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探討本質的時候必須依照三步驟將現象加以分析:

:現象學還原(直觀的強調)
       
本質還原(現象的本質呈現出來)
       
超越還原(構成的運作)

透過這三個步驟,因而建構出我們的生活世界。而在社會學上的應用Alfred Schutz生活世界的三項特徵:所與的、實用的、社會的。而在空間的領域之中有Norbert-Schulz其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將現象學引入建築空間的領域之中。

 

另一個對後現代主義有所影響的是結構主義的發展。結構主義的發生乃是因為1960年代法國在存在主義的之後取而代之人文跟社會科學中興起。而結構主義的發展理論一般來說通稱為「解釋學現象學」(Phemeneutic Phenomenology))Husserl的「還原現象學」之間並無明顯的關連性。不過因為海德絡的跟沙特在企圖達成辯證與統一中尋求存在本身的意涵時,為結構主義鋪設了先期的醞釀。因而結構主義所關切的大部分還是語言結構本身。但爾後在人類學家Levi-Stauss認為,認為文化跟語言一樣,有相同的深層語言模式。並且將對立跟中介的觀念推廣至整個人類文化學之中。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現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結構。(註:6)

 

後現代主義下的建築派別

後現代主義主要針對現代主義所提出的中心思想有所反動。其中包括了蘇立文「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魯斯「裝飾即罪惡」跟密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主張以裝飾的方式增加作品的豐富,並且從自身的文化之中粹取特殊的語彙增加到設計作品上。因而作品能夠充分的反應出自身的特殊性。其中在後現代主義建築之中主要的派別有:

 

歷史主義: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並不是整個沿用跟複製歷史的樣式,而是將歷史中的語彙粹取、並置跟重組的方式,在既有的文化脈絡之下重新詮釋新的建築。其中歷史主義又以義大利的威尼斯學派為首,其中又可以稱之為理性主義。在這一個派別之中,所代表的建築師有Philip Johnson(AT&T)Aldo Rossi、安藤忠雄、王大閎、李祖源等人。

 

涵構主義(contextlism):
其中指出建築設計應該充分的反應出基地既有的精神、都市紋裡跟該文化的人文價值。其中如德國的司徒加市立美術館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皆是涵構思想中的代表作品。

 

風土主義:
以當地的建材以及造型語言來從事設計。例如:中研院的民族研究所即是一個風主建築的典範。

 

高科技風格(High Tech):
所謂的高科技所指的是品味高、有科技感的意思。建築師運用新的技術跟材料,創造出之前不曾有過的視覺經驗。例如Richard Rogers 法國的龐畢度中心。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pn):
源自於德西達所提出的論述,以去中心化的觀點來解構事物,進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經驗。

(註:7)

 

在後現代建築方面的立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Charles Jencks將後現代的建築區分為五類:

形上學經典、記述經典、寓意經典、現實經典跟經典感性。(8)在這一本書之中,明確的指明現代主義之死為1972年在美國聖路易市Prutt-Igoe集合式住宅炸毀宣告死亡。另一個重點是指明了後現代主義的符號具有雙重的解讀性(double-coding)。而後現代主義建築也因為Charles Jencks這一本書的書寫有了正式的確立。

 

另一個對後現代主義建築有重大影響的是Robert Venturi 1969年時對密斯的「少即是多」提出了「少即是乏味」Less

 Is bore的諷刺。其中重要的兩本著作:「建築的複雜與矛盾」跟「向拉斯維加斯學習」點名:因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乏味,,但是事實上人們還是喜歡複雜且趣味的造型。因為現代主義機能為導向,建築體本身缺乏了曖昧的趣味,加上因為現代主義建築過份的去裝飾跟去故事的結果,導致了現代主義建築還不如拉斯維加斯路邊臨時的看板來的吸引人。因此建築在普普、招牌跟次文化之間粹取應用的元素。

 

結論:

後現代主義思想的萌芽於193040年代,但是等要真正成熟在於1960年代大眾對於現代主義的反思,企圖跳躍現代主義去尋找新的可能。自然在之後漸漸80年代正式的成熟並且影風行了全球主要的開發中跟已開發的區域。不過放眼將來,後現代主義所帶來的影響跟後續變成了站在現代的我們應該去思索。

尤其在90年代之後,全球化的正式成熟、資訊設備的快速發展、能源問題的日益嚴重等等。這一些現實的挑戰都密切的影響了後現代脈絡之後的發展。例如:在建築上的的議題漸漸由除了心理的需求之外,也關心永續方面的議題。資訊設備的發達與應用,促使了建築設計觀念的挑戰,而建築物的具體呈現也讓建築的形式有更多元的可能。雖然後現代主義是一個模糊、非明確界定的主張,但是在這一些新的因素添加之下,身為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密切的關心整個趨勢的發展。

 

 

附註:

1: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王岳川著 p.36

2:世界現代設計 王受之 藝術家出版社p.147

3:世界現代設計 王受之 藝術家出版社p.149

4: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Fredric Jamesonp.216

5:後現代主義探微 文化建設委員會p.32

6:後現代主義探微 文化建設委員會p.33

7:創意將作 : 建築與室內設計 : from building to furniture        楊裕富著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楊裕富著        田園城市文化 p.211~214

8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Charles Jencks c.3

 

參考書目: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王岳川                                                                 淑馨 初版 1993[82

後現代主義                                  Richard Appignanesi                                            立緒文化出版 : 紅螞蟻行銷代理 初版 85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唐小兵                   臺北市/合志文化出版/90[2001]

創意將作 : 建築與室內設計 : from building to furniture     楊裕富                   田園城市文化 初版 2004[93]

後現代主義探微                         張世像                                                               文化建設委員會民77 [1988]

世界現代設計                             王受之                                                                藝術家出版社

近代建築理論專輯                      孫全文                                                                 詹氏 初版 74[ 1985]

論後現代建築                             孫全文                                                                詹氏 初版 76[ 1987]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 被遺忘的建築形式的象徵主義          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Steven Izenour                      田園城市文化初版 86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Charles Jen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