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 IV 的簡介

 

精神病有時候很難分辨的﹐而普遍精神學家都以DSM IV 【精神異常診斷手冊】去作分析的﹐以下簡介一下什麼是DSM IV 是什麼和它的診斷方法。

1) 什麼是DSM IV

什麼是DSM IV ?它的全名是「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是代表了第四版。而這次「心理疾病研討會」所發的手冊只是DSM IV的一部份,那是為了精神疾病工作者在工作上方便使用而從DSM IV中結錄出的「快速參考的診斷準則」Quic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以下簡稱手冊),它在設計上是給已受過完精神疾病完整訓練者,在診斷患者上的一種工具。

2) DSM IV的源起及特色?

由於精神疾病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而在西方從遠古時代將之視為鬼神附身、撒旦誘引而將之視為「患者」予以治療及人性對待是在18世紀,而到了19世紀才有了所謂「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觀點,認為身體會生病而心理也一樣會生病。於是出現了許多在電視、電影上耳熟能詳的但不見得知道那是什麼的名詞如「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歇斯底里」等等,這樣的觀念很好,然而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從喉嚨紅腫、發燒等生理症狀可以來判定某人生了什麼病,所以有沒有可能也從患者的各種表現上來判定他是否患了某種精神疾病,於是很多精神疾患工作者合力將相關治療機構的診斷資料給它搜集起來,並起了一個會,然後決定會頭是誰一期多少錢,當然不是,而是在會議中決定了各項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於是有了第一本的DSM。有趣的是據說如果你去比較第一版及第四版,你很難相信那會是同一本書,可知精神疾病的定義是那樣的不確定及不容易。接下來我們來看看DSM IV有什麼特色:

  1. 以「操作型定義」來明確界定異常行為的類型,但也排除了許多無法被觀察到的可能原因。

  2. 從第三版到第四版改善了原先局限於個人行為因素,考慮了家庭、工作及社會環境的因素。

  3. 減少原先對精神患者在道德上的標籤作用,是疾患而非罪惡。

3)DSM IV是如何診斷的?

  1. 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 (智能不足、過動兒等)

  2. 譫妄、痴呆、失憶性疾患及其他認知疾患 (認知能力或記憶消失或速減)

  3. 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造成的精神疾患 (如由大腦受創所引起的)

  4. 物質關聯疾患 (酒精或藥物濫用等)

  5. 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性疾患 (深信自己是蔣中正或常有幻聽或幻視)

  6. 情感性疾患 (不是指失戀哦!而是憂鬱症或躁鬱症情緒等)

  7. 焦慮性疾患 (萬分怕蟑螂、蛇等,恐懼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等)

  8. 身體型疾患 (總感覺這裡痛、那裡不對勁但看了好多醫生就是找不出病)

  9. 人為疾患 (故意製造或假裝造成的身體或心理的症狀)

  10. 解離性疾患 (大家最喜歡的多重人格、忘記自己是誰怎麼會來這裡等)

  11. 性疾患及性別認同疾患 (性功能障礙、戀童癖或曝露狂等)

  12. 飲食性疾患 (如木匠兄妹或宮澤理惠的心因性厭食症、暴食症等)

  13. 睡眠疾患 (走路走到一半突然睡著了的嗜睡症、夢遊等)

  14. 他處未分類之衝動控制疾患 (竊盜癖、縱火狂、病態性賭博及拔毛癖等)

  15. 適應性疾患 (受到壓力源所造成的無法適應等)

  16. 人格疾患 (反社會型、邊緣型、自

DSM IV是一個多軸向的評估系統Multiaxial Assessment,每一位精神患者的診斷都應包括五個軸向,夠恐怖吧!其實也沒什麼啦,只是說治療者在以往治療精神疾患時,只考慮他的症狀,啊就常常治不好,所以把責任推給其它部份說「那是他家庭的因素、那是…」開玩笑的,而是精神疾病本來就根生理疾病不同,除了症狀及行為表現外,其家庭、系統等因素本來就十分的重要,用白話文講就是DSM IV現在嘗試從五個不同的層面及方向,來對患者做更整體的考量。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有那五軸向:

第一軸向 臨床疾患、可能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它狀況大部份手冊中的精神疾患的診斷都放在這個軸向
第二軸向 人格疾患、智能不足比較因一個人發展上所出現的問題放在第二軸
第三軸向 一般性醫學狀況精神患者也可能有生理上的問題,不可不注意見手冊附錄G
第四軸向 心理社會及環境問題診斷這個人的支持系統、經濟、教育、法律、職業或犯罪等問題
第五軸向 功能整體評估從0-100分來評估,這個人的在自我、生活等整體功能好不好
也不一定對每一個患者都一定要五個軸的診斷,缺一個都不行,而只是如果有五個軸的話會有比較完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