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潛意識」、「性慾論」以及「夢論」是佛洛依德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實世界古文明的傳統中,夢境一向都是頗受重視的人生課題,各民族均有一套對於夢的詮釋之道。然而在19世紀的西方理性主義思潮下,對於夢境卻是採取著藐視的態度、斥之為無稽之談,直到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出世,指出了「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到」,才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夢的輕忽心態,開始願意正視「夢境」的課題,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夢的研究。因此,雖然今日學術上對於夢研究,並非只限於佛洛依德所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這個命題,也非只採用佛洛依德所發展出來的解析方法,然而這些研究的開端,必須歸功於佛洛依德的開創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