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2003-07-02
--------------------------------------------------------------------------------
社評
五十萬人上街 六年民怨一朝爆
--------------------------------------------------------------------------------
昨日反廿三條遊行教人既意外,又欣喜,意外的是據發起遊行組織估計,多達五十萬人遊行,是八九年六四事件以來,香港最大型群眾上街,相信數目令港府吃驚;欣喜的是人數雖眾,但表現得理性、冷靜、自律、溫和,充分顯示市民質素之高。
遊行三時舉行,但早在二時維園已堆滿人群,更多的市民則擠於維園四周,等候進入位於維園草地的集合地點。其實市民要到維園四周亦不容易,因為不論是北角還是金鐘地鐵轉車月台,都擠得摩肩接踵。
有怨無路訴 市民上街說不
縱到了維園或附近,不少市民仍要等兩個多小時才能出發,只得頂著炎陽「乾蒸」等候。在攝氏三十一度下,市民蒸得汗如雨下,部分更熬不住昏倒。
縱然如此辛苦,市民本應相當鼓譟,甚至容易因摩肩接踵而生爭執,但整個遊行都相當和平,沒有衝撞,沒有叫囂對罵,市民都冷靜忍耐,有秩序地堅持等下去,為的是要向政府說:「不!」
其實廿三條只是大遊行的導火線,市民要傾洩的,是對特區政府六年來施政不滿所積累的憤怒。回歸以來,不論是八萬五、人大釋法、仙股事件、財政司涉嫌偷步買車、防治非典型肺炎等,大部分市民都覺得港府閉門造車、獨行獨斷,既不聽市民意見,亦不積極向市民解釋政策,一派「好官我自為之」的作風。
港府在不少政策,更是霸王硬上弓,例如人大釋法、廿三條立法,港府雖贏得小戰役,卻輸了大戰爭,因損害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日復一日地加深市民不滿。五十萬港人上街,正是覺得無處宣洩,要以明確行動,對港府過去六年的施政說不,向政府提出嚴正警告。
昨日遊行有一小插曲,一個小女孩問媽媽:「為甚麼要遊行?」媽媽答:「要向董建華表態。」女孩問:「是不是他不做,就會好?」媽媽說:「不是。可能換另一個人也不會好很多。」女孩便問:「那為甚麼針對他?」媽媽說:「他是領導人,要告訴他,我們不滿。」
遊行的市民是理性和溫和的,不少亦知道即使行政長官董建華下台,香港的諸多問題並不會因而解決;他們亦愛香港,只是恨鐵不成鋼,希望政府能負責任,拿出勇氣面對群眾,高官表現好一點,香港才有希望。
要拿出勇氣 積極走入群眾
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離港前說,香港現在最需要的,是理解、信任和團結。理解是最基本的一步,只有港府改弦易轍,走入群眾,聽取市民意見,把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的口號,真的落實為行動,每一個政策都以市民利益為依歸,踏實地工作,只有每個政策都做對,才能逐少逐少地贏取市民信任,只有市民恢復對政府的信賴,政府才能團結市民。
昨日的和平遊行,顯示了港人的高質素,有高質素的市民,若能加上高質素的政府,香港走出困境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