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內容將不定期循環更新敬請各位看官留意

第十三期

關於『雜技』

        在魔術研習班裡,曾有同學向筆者提出一些有關雜技的歷史與發展的問題,可惜筆者對雜技這門表演藝術是門外漢,所以只能對此課題略為簡述一下(只能針對我國的雜技發展),無法作深入詳細的探討。

        「雜技」這門表演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跟據一些歷史文獻記載,早在二、三千年的殷商、周秦時代,或是更早的夏禹時期,雜技就已經存在(筆者按:我相信『雜技』表演中的某些動作或項目是早期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例如:攀緣、跳躍、投擲、射箭......等,到了後來才逐漸發展成一些講求技巧的遊戲、比賽;再一直演變,流傳至今,成為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藝術)

          接下來介紹的是現代比較常見的雜技表演

          「馬戲」:或稱 「動物戲」,這和我們現代常見,以馴 獸為主的馬戲略有不同,古代雜技的馬戲是騎術為主,這些馬術的動作非常精彩,有臥騎、倒騎、顛騎....等。《西京賦》中也記載了「百馬同轡,騁足並馳」的演出活動。現今蒙古人亦常作此類演出。 而動物戲則類似現代的馴獸表演,不過我國古代卻是訓練犀牛和大象作「角抵」(註)之戲。馴象雜技在明清年間最為興盛,而馴象則漸漸失傳。

        「空中技」,「呈力技」:雜技演員爬到長足竿上,然後做一些如拿頂、翻筋斗和旋轉等美妙動作,這不單純是力的表現,還要講求技巧。

       「繩技」:就是類似現今常見的「走鋼線」技藝。

       「弄斗」,「弄碗」:弄斗是古代民間流行的小玩意「陀螺」衍變而來,到了清代改稱為「斗空竹」,空竹是把一個竹製的圓筒,用繩子不停抽打著,使之旋轉,拋高拋低,由於竹筒上鑽有氣孔,故旋轉是會發出聲響。也有人斗壺(酒瓶),這種技藝要求動作靈巧、準確、優美。現今多由女演員演出。

        「弄碗」俗稱「頂碗 」,早在漢代的「百戲」中就有弄碗的記載,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今天的頂碗已推陳出新,把優美的形體動作和弄碗的技巧結合,進一步豐富了頂碗雜技的內容。

        「流星舞」:流星舞是一種傳統技藝演員用一條長約二至三米的繩子、緞帶或鐵索,兩頭繫有物件,然後把繫有物件的索帶上下舞動,做出各種旋轉或拋上拋落的花式動作。一般分為「水流星」、「火流星」和「帛流星」,「水流星」就是在索帶兩端繫上水碗之類的容器再注滿液體,演出完畢,滴水不溢。「火流星」所繫的是火盤。而「帛流星」所用的帶子較長,繫的是彩球。

「皮條」:是一種體操性很強的雜技長演,「軟中求硬」就是這項表演的特性。藝人持幾條懸掛空中的軟帶,做出種種翻騰,懸垂....等高難度動作,有點似現今體操比賽中的「吊環」項目。

 

 

 

                 

(註)所謂「角抵」是指雜技演員訓練動物作打鬥的演中,即類似現今西方的「鬥牛」,不過不是人與牛之間的角力,而是動物與動物互相角力。

                            

        

 

 



 

      

如果閣下對上述內容有任可意見,歡迎電郵給我或到 討論版 發表

   

筆者在整理本網頁資料的過程中,曾參考下列書籍:

中國魔術      曾國珍   楊曉歌           著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現代魔術入門      劉樹正   劉廷玉           著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Mark Wilson's Complete  Course in Magis By  MARK WILSON

Ourage   Books

All The Secrets Of Magic Revealed By   HERBERT   L.    BECKER

Lifettime Books,Inc.

鵝幻匯編 唐芸洲(再豐)                 著 出版社不詳
魔術跟我學 傅騰龍   傳起鳳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中國的魔術      傅騰龍   徐    秋           著

                    人民出版社

         

免費個人網頁登錄

Copy right & Copy © 2000-2001.魔術樂園 All Rights Resere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