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樑

 

廣 福 橋

大埔廣福道,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伴年)。當年大埔組成七約,另建太和市,由於太和市與七約被林村河阻隔,商旅往來甚感不便,泰亨約文湛泉倡議,集合七約仕紳捐金建成「廣福橋」。一九四九年,廣福橋改建為公路橋,九十年代初,大埔公路擴展,廣福橋回復為行人橋。


連接大埔舊墟與大埔墟的廣福橋


圖片來源﹕大埔遊蹤

 

新 娘 橋

新娘潭,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橋所在處是涌尾、烏蛟田一帶鄉民往來要道,此溪水流湍急,為通途險阻。由當地人士發起,得大埔理民官金文泰及海外華僑捐金得以建成。

 

長 春 橋

水窩村,建於一九二零年。尚存修橋碑記在橋側。

 

長 安 橋

林村坳大刀屻山徑旁,建於一九二二年,修橋碑尚存。

 

仁 壽 橋

林村白牛石,建於一九二三年,橋已改建為混凝土橋,民國橋碑尚存。

 

永 樂 橋

樟樹灘,建於一九二五年。

 

怒 水 橋

松仔園,俗稱「猛鬼橋」,本為舊大埔公路橫跨松仔園怒水坑的公路橋,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有二十八位旅行的師生途經此地時,突遇驟雨,不幸全遭山洪沖走罹難,大埔鄉民在橋側立碑以記此事。


大埔滘松仔園怒水橋畔豎立之碑記,詳述了一九五五年之歷史慘劇


文章及圖片來源﹕大埔風物志

 

    

This site is designed by Calvin Chan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20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