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3E或3.5E已經有現成的,本來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個人認為能找到其他的可能更合適。《D&D》的「Monk」無疑是「Martial Artist」的一種,卻沒法表現出在武俠小說中所看到的情節,在外國人眼中香港武俠電影裡那些角色使用的會是「神通」(註一),而非武術,筆者並不希望把那些武功都視為神通或法術,之不過那些能力又不是一般情況裡能夠出現的,例如同飛行差不多的輕功,就很難說服人是武功而不是「Fly」或「Levitate」魔法。
「Psionic Power Point」可以作為「氣」的參考,之前曾經使用過數種有關「氣」的量度,例如以「HP」為藍本,「HP」即是「氣」,這樣的系統和「Star Wars RPG」裡的「Force Power」系統所使用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D&D》有「Healing」法術令「氣」的回復過於急速。在第二版時也嘗試把「Psionicist」當作武俠,效果又不如理想。也曾經把武術以第二版的「Weapon Proficiencies」作為修煉的必要條件,按第一版《Oriental Adventure》中的「Martial Arts Special Maneuver」發展成一套系統,雖然那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可是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間。
很早以前就已經為某些武功而設計其之專職(Class),到了第三版時代更可以使用「Prestige Class」這系統來發揚光大,情況就如同《Swashbuckler Adventure》中的「Fighting School」差不多,大概以三至五級作為一套武功的修煉時間,同時在遊戲平衡上亦可以取得較佳的效果。筆者亦正朝向這方面創作(註二)。
總括而言,創作新系統時還得先把要做到的東西定位,是屬於較為真實的類型,還是屬於較為超級英雄的類型,所得出的結果是會不同的。
註一:在東方世界(Oriental Adventure)中筆者會把「Psionic」或一些「Class Abilities」視為「神通」。
註二:《Beyond Monks: The Art of the Fight》是筆者另一本主要的參考書。
二零零三年八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