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山遺址現萬年前栽培稻
浙江發現中國最早瓷器印
杭州發現一南宋墓葬
良渚遺址堪稱中國最早“方國”
戰國貴族墓葬現長興
縱貫七朝代如一部「通史」/寧波鄞州驚現古墓群
南宋私家園林全國首次發現
良渚遺址發現製玉作坊
浙江金華發現十多張日軍秘密軍事地圖
浙江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

上山遺址現萬年前栽培稻
2005-1-23
新近發掘的浦江上山遺址,經測試證實:一萬年前當地人就會種水稻,會用石磨棒和石磨盤磨稻穀脫殼。解放日報報道,這是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縣政府22日向新聞媒體發佈的資訊,它將該省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2000年。
據北大文博學院運用碳十四對上山出土的夾陶標本進行測試,其年代距今約9000年至11000年,成為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上山遺址位於浙江浦江縣黃宅鎮南村,考古隊先後發現了100多個石球和數十對石磨棒、石磨盤組合,這套工具與原始的狩獵、採集和原始農業的經濟模式相對應。在出土的夾炭陶片表面,考古人員發現較多的稻殼印痕,胎土中也夾雜大量的稻殼。對陶片取樣分析顯示,許多陶片中含有來自稻葉片運動細胞的扇形硅酸體,對陶片中谷殼形狀的觀察結果顯示,谷粒為經過人類選擇的早期栽培稻。
上山遺址具有明顯的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特徵。出土的陶器數量少、器型簡單,胎質疏鬆。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但已經出現了通體磨光的磨制石器,表現出新舊石器過渡的特徵。中國迄今發現的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以洞穴、山地遺址類型為主,而上山遺址位於浙中盆地,四周平坦開闊,這是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種全新選擇。相比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遺址、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它將長江下游稻作文明上溯了2000年。
浙江發現中國最早瓷器印
2005-1-9
浙江省考古專家近日對上虞大園坪東漢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一塊瓷器底盤上發現的印紋,被認定為迄今發現的國內最早的瓷器印。
據新華社杭州1月9日電,大園坪窯址出土的器物,種類豐富且質地優良,有碗、砵、洗、鍾、瓿、罍、五管瓶等,多數產品具有瓷器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瓷胎硬度強、吸水率低的特點。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塊破碎的瓷器底盤上發現了一個東漢時期的印紋。該印紋處於瓷器底盤的中部,做工精緻,呈正方形,邊長約1.5厘米,清晰可見“謝勝私印”四個字。
據考古隊領隊沈岳明介紹,瓷器底盤上的印紋,是一種品牌的象征,表明該瓷器為有名的制瓷家所制。
他說,該印為國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瓷器印,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
戰國到西漢,是從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的過渡時期。瓷器印以及大量精細瓷器的發現,表明了以上虞為代表的曹娥江中上游一帶曾是中國成熟瓷器的誕生地。

|
|
十四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桐廬縣文管會對杭州桐廬縣富春江鎮象山橋村的一處古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該墓為夫妻並穴合葬的券頂磚室墓,專家根據墓葬的結構形式及出土文物,初步判斷為南宋晚期墓葬。(新華社)

|
|
|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認為,位於江浙一帶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中國最早的古方國。
新華社沈陽4月17日電,良渚遺址作為良渚文化最初發現地和命名地,在30多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密集分佈著50多處包括建築遺址、居住址、土墩大墓等多種類型的遺址點。其中反山土墩大墓群12號中心墓隨葬的玉琮和玉鉞規格,瑤山以紅、灰、黃三色組成的大型祭壇和墓地規模,在所有良渚文化中是等級最高的。
特別是被諸墓群圍繞其中的莫角山遺址,作為一座人工堆築的土台,東西長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高達10米,其上又加築3座較小的土台。已發現有一處直徑20多米呈鍋底形狀的草木灰層和紅燒土相間堆積的遺跡,有多個直徑在50厘米左右的大型柱洞,邊緣還發現了類似堤壩或城垣的夯土。無論墓葬規模、玉器等級、組合和整個遺址群范圍,都要高出江浙地區其他良渚文化遺址的墓葬群。
考古專家推測,良渚遺址群是包括宮殿、祭祀功能在內的巨大建築址或都城所在地,它作為良渚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邑落是當之無愧的。良渚遺址群的規范化程度十分高,遺址群的莫角山和周圍的瑤山、匯觀山的土台址大都接近正南正北方向,瑤山、匯觀山的祭台都為正南北方形,反山、瑤山和匯觀山的墓群也都接近於正南北方向,且都成行排列。瑤山祭壇的結構為土台內外三重不同顏色的構建。而良渚文化以琮、璧以及“人神獸面紋”為主的玉器群,從種類、造型、花紋以至基本組合,也十分(較為)規整和固定。
良渚文化聚落分化的層次性也較為清晰。良渚遺址雖可定為良渚文化最高層次中心聚落,但像反山、瑤山這樣的墓地以及墓地中的大型墓葬,不僅見於良渚,也見於福泉山、趙陵山、寺墩等地,出土的大型玉琮、玉鉞的地點就更多,可以將它們依次分為若干等級。這說明良渚文化諸聚落遺址之間,在規模上雖也有大小之別,但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大中心下的多中心關係,有些類似於大國之下諸多小國的關係。
按照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經歷的“古國-方國-帝國”三部曲,高度規范和大中心下的多中心,正是方國時代的兩個主要特征。良渚文化在最高層次中心聚落下的多中心和諸中心聚落的高度規范化,是大國中小國群體的初現,這已具“方國”規模,是夏代以夏王朝為主,“萬國”群體並在形勢的前身。因此,良渚文化已進入方國階段。

|
|
|
浙江省長興雉城五峰山鼻子山古墓葬考古發掘野外作業九日順利完工。
據省考古所專家考證,該墓葬為戰國時期大型貴族墓,是浙江省繼紹興印山大墓和東陽六石古墓之後發現的又一座越國上層貴族大墓,是浙江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
該墓葬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岩坑木G墓。墓上堆築封土,長三十二米,寬十八米,中心高四米。墓坑坑口長十四點八米,寬五點一至五點七米,深二點四米,斜坡式墓道長七米。墓內原先構築有巨大木G,木G長十一點八米,寬二點六米,高二米左右。木G四周從下到上均填築有木炭。
墓內出土隨葬器物六十多件,主要為各種玉飾品,種類有瑗、璜、珠、環、管、帶u和劍首等。除玉器外還出土了原始瓷碗、印紋硬陶小罐、硬陶瓿、夾砂陶三足盤和泥質陶羊角形支座等文物。
|

|
|
圖:一部分出土文物
在一座最高海拔僅十六米、毫不起眼的龜背形小山丘上,竟發現有橫跨中國七個朝代相距約一千五百年的二十二座古墓及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周文化等早期文化遺存。
一月六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鄞州區文管會聯合組成的考古隊,經過對寧波鄞州區上莊山遺址的一個月搶救性考古發掘後宣布:上莊山遺址,像一部「通史」,真實地展現了六千年的文化脈絡。
考古隊在此處古墓群中,先後發現有自東漢、三國、西晉至宋、元、明、清七個朝代的二十二座古墓及一些隨葬品,其中,有四座是墓磚上刻有古代年月的紀年墓;西晉的墓最多,有九座;還有一座並穴合葬式、內有四個墓室的明代墓葬;多數墓室規模較大,帶有甬道,少量墓室中間有磚砌的隔斷,基本上是社會中等階層的墓葬。
據考古隊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國平介紹,各朝代的墓磚紋飾不一,東漢的墓磚主要是錢紋磚。三國、西晉的墓磚紋飾豐富。而宋元明清的墓磚則無紋飾,又稱素面磚,也許是謂素面朝天之意。判斷墓的年代,墓磚也是一大因素。
在上莊山山頂及山腳周圍,考古隊還發現了許多相當於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陶片及厚達三米左右的史前文化層,其中有距今五千至四千年、有魚鰭形鼎足為特徵的良渚文化遺存。有距今四千至二千五百年的商周文化遺存(主要是印紋陶和原始瓷),均真切地展現了這一帶六千餘年的文化脈絡。
|

南宋私家園林全國首次發現
2003/5/16
近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桐鄉石門鎮發掘出東園遺址,該遺址被認為是全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南宋私家園林,
這個遺址裡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台樓榭,有完整的四周圍牆,揭示了南宋私家園林的面貌,其面積雖比明清時期的大型園林小得多,卻已擁有了後者的各種建築形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據本次考古的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黎毓馨介紹,東園的假山是在去年四五月份石門中學搬遷平土過程中被發現的,從去年十一月一日開始進行保護性發掘,到今年四月底結束。發掘出的遺址為完整的東園後花園,總發掘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約一畝半。考古人員發現,東園遺址與南宋皇家園林的代表、杭州楊皇後宅遺址有異曲同工之妙,均為假山在北,池塘在中,住宅區在南,其間穿行茪p徑,只是規模不及後者。
據明代《崇德縣誌》記載,南宋施州刺史張子修辭官隱退後在石門鎮建造東園,其年代約為十二世紀中期,距今八百多年。儘管古籍中記載得很多,但國內南宋私家園林卻發掘得很少。這次的東園遺址為南宋私家園林這一考古薄弱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實證。 (本報記者華開天)

良渚遺址發現製玉作坊
2002年9月24日
浙江省考古所王明達研究員從庫房裡搬出一箱最近在良渚塘山遺址金村段發現的寶貝﹐一一捧出放在一塊金絲絨上。寶貝看去是一堆石頭﹐大如磚塊﹐小如紡錘﹐有的粗糙﹐有的如鑒。它的不凡之處﹐在於外表布著不同程度的痕跡。
關鍵就在這裡。王明達說﹐深深的凹槽是良渚先人磨玉器時留下的﹐那塊扁薄的石頭表面這麼光滑﹐是長期切割玉石的結果。
王明達說﹐他終於找到了多年來人們一直求而未得的良渚遺址玉器加工廠﹐這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刻有獸面紋且器形莊嚴的良渚玉琮、光潔滋潤的良渚玉璧、製作規整且表面光滑的良渚玉……良渚文化包含的玉文化﹐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中國古代玉文化達到巔峰期的象徵。但這些精美的玉琮、玉璜、玉鉞在當時還沒有先進加工機器的狀況下是如何製成的﹐卻是一個謎。
日前﹐隨著良渚文化塘山製玉作坊遺址首次正式發掘情況的透露﹐謎團漸漸解開。
在出土的四百六十多件玉、石製品中﹐玉製遺物有一百多件﹐其中一小部分是可辨器形的琮、璧、鐲等﹐但無完整玉器。半數以上則是大小、形狀不同的玉料。有的玉料的表面是原生的玉皮﹐看起來和普通岩石並無二致﹐有的玉料則帶有弧形切割痕。據王明達推測﹐這些玉料可能是用柔軟、線狀的竹片或細麻繩等切割而成的。具體方法是在切割點抹上砂、羼水﹐借助竹片等細軟有機物的磨擦﹐利用砂的硬度來切割。但那些物料難以保存﹐因此這次發掘並沒發現這種切割器具。
出土的三百多件石質製玉工具可分為礪石、切磋用石和雕刻用石三類。礪石器形較大的都是粗砂岩﹐表面因玉料反覆磨礪而形成的凹槽清晰可見。器形較小的礪石為砂岩﹐有棒形、球形、條形等﹐它是被良渚先民握在手中﹐主動去磨礪玉料的﹔切磋用石是凝灰岩﹐有箭頭形、片形、條形等﹐大都扁薄細小。這類器物的磨磋面特別光滑﹐推測是使玉器成形、拋光玉料時反覆磨擦的結果﹔雕刻用石是黑石英﹐「個頭」很小但質地特別堅硬﹐而且棱角分明﹐其硬度在七以上﹐比玉大得多﹐在玉料上一劃﹐就會留下一條細小的劃痕。王明達估計﹐當時良渚先民就是用這種黑石英刻出了玉器上線條細小、生動的精美圖案。
四百六十多件玉料、製玉工具都是集中在一塊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出土的。考古界有良渚文化玉料為就地取材、加工點需靠近水源的觀點。根據地質學家調查﹐天目山脈有生成玉礦的地質條件﹐而發掘地點靠近天目山余脈的山谷溪水。再加上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三次試掘的發現等﹐所有這些都表明這次發掘的地點正是良渚文化晚期的製玉作坊。
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省考古所曾對塘山遺址進行過三次試掘﹐出土了一百多件石質製玉工具和殘玉料﹐並推測此地為製玉作坊。此次發掘已證實該發掘點正是製玉作坊、發掘現場已完成就地保護等必要工作後﹐這一「猛料」才被抖出來。
以往﹐人們只能從玉器的加工痕跡推測良渚先民如何製玉。這次大量實物的出土﹐無疑推進了人們的認識。但按照王明達的說法﹐這次發掘成果只是「冰山一角」﹕目前作坊附近尚未發現房屋遺跡﹐無法確定作坊是室內還是室外工作場所﹔這次沒有發現大到足以製作玉琮等大型玉器的玉料﹐從製玉工具上的加工痕跡來判斷﹐它們是用來加工玉錐形器等一般玉器的。玉琮等重要的禮器是怎樣製作的仍不清楚。所有這些疑問﹐得靠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來回答。

浙江金華發現十多張日軍秘密軍事地圖
2002年6月6日 星期四
(中央社台北六日電) 大陸浙江省金華市的一名地圖收藏愛好者,在他收藏的廢舊地圖中﹐發現了十多張日本為侵華預備的金華各縣 (市) 的秘密軍事地圖。
中新社報導,這次被發現的這十幾張軍事地圖,每張都清楚地標註出村莊、道路、山頭、河流等區域分布和地形地貌﹐在每張地圖的右上角註有「軍事秘密」字樣﹐左下角的署名為「參謀本部浙江省陸地測量局支那派遣測量班」。地圖中不僅有東陽、義烏、永康、浦江等當時的縣級地圖﹐還有甦溪、南馬、安文等鄉鎮地圖。中共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如此詳細到一個鎮的地形、交通的軍事地圖十分罕見,這些軍事地圖足以證明日本侵華戰爭不是一朝一夕發動的﹐而是準備充分、蓄謀已久。

浙江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
2002/11/13
考古學家近日在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首次發掘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已出土了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等多件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
據新華社杭州13日電,主持這次試掘工作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研究員透露,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浙江省舊石器考古的空白,而且極可能將早期人類在浙江的活動上溯到至少12.6萬年前,這比久負盛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整整推前了近12萬年。
中國大陸各省、自治區均有舊石器考古的發現,而惟獨在江南地區的浙江是空白。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浙江舊石器聯合考古隊在浙江安吉境內開展了近一個月的調查,目前已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存13處之多。據安吉縣博物館館長程亦勝介紹,目前從這些遺存處採集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有近百件,此次發掘的這處丘陵剖面不僅遺物豐富,而且古土壤條帶清晰可見,考古人員在表土層就採集到了30多件形狀各異的石製品。在網紋紅土層和稀網紋紅土層交界處發現的一件人工打制的石核,年代距今大約12.6萬年,這無疑証明在西苕溪一帶10多萬年前早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同時將浙江省的人類活動史上推了11萬年。
考古學家認為太湖南岸湖州地區的舊石器考古發掘具有良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