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曇石山博物館入門即可看到根據遺址發掘頭骨復原的男女曇石山人,其臉型在如今的福州街頭似乎還可看到(鄭祚聲攝)
由於福建歷史自秦漢之際方見記載,因此福建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最缺歷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從何時開始,有哪些特徵,歷來爭論不休。
曇石山遺址的出現,令一座具有中國東南沿海鮮明的古文化特徵的五千年前原始部落曝光,驚現了未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不但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三千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而且初現了閩文化的源頭。
規模超逾半坡河姆渡
二○○一年六月,福建曇石山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曇石山文化在國內外學術界中名氣很大,但長期以來曇石山「藏在深閨人未識」,普通大眾了解不多。而這一狀況將得以根本改觀。
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建設已列入福建省政府今年重點項目名單,有關官員多次強調曇石山博物館建設「要有大手筆」,要與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據悉,閩侯縣今年將投入五百萬元進行入館路、古民居等配套設施建設,總投資三千萬元的二期工程建設也將逐步展開,待全部建成後,其規模將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曇石山遺址坐落在福州市西二十三公里的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以前,當地村民建房時時常挖到一些碎陶片,但都不以為意。直到一九五四年一月,閩侯縣荊溪鎮甘蔗鄉曇石村農民在修水利時,在曇石村一座長方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許多罐罐,引來了考古學家。於是,這個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就這樣重見天日了。
第八次發掘始受關注
據悉,一九九六年前,曇石山遺址先後被發掘七次,但由於文物零散,並不為人們重視,直到一九九六年的第八次發掘,一次就發掘出三十多個墓葬和二個壕溝,才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目前曇石山已挖掘的面積約為二千平方米,共出土了六十多座墓葬、五座陶P舊址。考古專家們依據墓葬的疊壓關係,經過科學論證,研判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五千、四千、三千年左右。中層是遺址本身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下層為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文化,上層為三千年前的奴隸社會文化。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看過遺址後評價:「這樣的佈局在全國都是十分難得的。」
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屍骨化石及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經上海博物館熱釋光測定,距今四千三百四十年左右。而遺址所處的這個長形山崗,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魚骨及海龜、海鱉遺骸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一米左右。這些遺物證實了五千年前曇石山曾是閩江口與海洋交匯地,也是先秦閩族文明的發源地。而如今的閩江口已向東南後退了八十餘公里。
相類台灣鳳鼻頭文化
據悉,目前已挖掘的部分,只佔曇石山遺址的三分之一,大量有價值的、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正待繼續進行。專家認為,隨著曇石山遺址的進一步考古發掘,閩族人的古文明———先秦閩族文化的神秘面紗將被揭開,它將與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載入史冊。
考古界認定,黃帝時代有許多部落、部族和部落聯盟,他們在各自領域內創造了古老的文化。黃帝代表著黃河文明的中心,形成酋邦王國;北方燕山地區的紅山文化,發現大型的壇、廟、塚和金字塔式的巨型建築,也是一處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心;東方出現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文明中心;西南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巴蜀文化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東南方以曇石山文化為代表的先秦閩族文化,表明七閩部落聯盟———閩方國,也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
曇石山文化作為福建的地域文化,與台灣島的古代文化也有著一定的聯繫。經過專家考證,其中中層文化與台灣高雄的鳳鼻頭第三、四期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通過碳14測定的年代也大致相當,而其中彩陶、有段石錛和拔牙習俗十分接近。這表明當時閩台兩地的居民已經有了密切的往來和聯繫。
遺址中的「中華之最」
在曇石山文化遺址已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有不少重要發現,堪稱「中華之最」。
「日本顴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鑒定古人類骨骼的權威、中國社科院潘其見教授與日本考古專家在曇石山挖出的一女屍頭骨上,發現了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日本顴骨」,即左側顴骨中下部有一貫通顴骨的骨縫,此縫將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顴骨被稱之「日本顴骨」,說明日本不僅在文化上與中國有著淵源關係,而且從人種方面也與中國人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
中華第一燈:在125號墓葬中,墓主人頭頂放置一件陶器。此陶器造型十分奇特,國內罕見。它通高0.286米,腹徑0.15米,為泥質灰陶,表面殘存黑色陶衣,下半部為壺形,上半部為圓錐形柄,柄與壺交接處有一橢圓形孔,並殘存有燒剩的燈芯草和煙炱。這是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陶燈,可稱得上「中華第一燈」。
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在曇石山考古遺址博物館的殉狗坑旁,發現距今三千多年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豆。這批原始瓷器均施青綠色釉,雖然釉滴不均,但這是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為中國瓷器上釉史提供了最原始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提線陶簋———即一種上部打孔、可供穿繩提起的陶器,在中國其他地方極少見到,也體現了閩族先人的聰明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