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次發現古象化石

福建東山再現疑似古沉船

福建發現31座史前墓葬

閩「深山故宮」發現大量明清壁畫

福建發現明代袖珍百科全書

文物考古/曇石山遺址揭示「中華之最」/福建文明史推進三千年

福建開挖鄭成功古戰船

鄭成功始祖墓碑福建南安出土

福建首次發現橄欖狀古墓 

泉州發現唐代古墓 

福建發現一北宋石板橋

 

 

 

 

 

 

 

 

 

 

 

福建首次發現古象化石
2005-4-2 

記者從福建石獅有關方面獲悉,經過近半個月的考証、鑒定,有關專家在「石獅發現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專題研究」項目中發現了一古猛瑪象臼齒化石。

據新華社福州4月2日電,據悉,這是在福建首次發現的猛瑪象化石。該化石為猛瑪象左下第一臼齒前半段,殘長127.5毫米,最寬處87.2毫米,整個臼齒呈橢圓形,從特征上看接近鬆江花猛瑪象。

專家表示,此次發現的猛瑪象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台灣學者也曾在澎湖海溝發現猛瑪象臼齒化石,經比較基本屬於同一種類,這不僅為研究兩萬年前地球氣候提供了重要依據,也証明了大陸物種遷徙台灣的事實。

除猛瑪象化石外,專家還發現了7件野馬化石,包括臼齒、趾骨、掌骨、橈骨、脛骨。此前,福建明溪曾發現一件野馬化石,可惜標本已失落,因此,這7件野馬化石便成為福建僅存的標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經過考証,專家還發現古人類利用動物骨骼製造工具的証據以及在動物骨骼上進行人工打砸、刻畫的現象,為研究海峽人的活動提供了直接、生動的例証。

據悉,此次鑒定共發現27種動物化石種類,物種覆蓋寒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動物。此前,在中國東南沿海海域如浙江舟山,福建東山、漳浦,台灣等地發現的來自海底的動物化石種類,少的7-8種,多的也只有16-17種。

1998年11月,石獅漁民在海上捕魚時,打撈出一古人類左肱骨化石,為晚期智人的男性個體,中國考古界權威賈蘭坡將此古人類肱骨化石命名為「海峽人」。

截至目前,石獅已陸續採集到1500多件從台灣海峽打撈出水的古生物化石。今年3月15日,石獅博物館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考古隊范雪春教授等5位專家正式啟動了「石獅發現台灣海峽古人類與古生物化石專題研究」項目。


 

 

 

 

福建東山再現疑似古沉船
2004-11-11 

經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東山島鄭成功古戰船遺址考古隊隊員初步考察,在東山澳角村(俗稱“海上動物園”)的龍嶼附近海域,最近又新發現了一處疑似古代沉船的遺址。

據新華社福州11日電,當地老漁民介紹,龍嶼附近海域是北上廈門、福州、浙江、上海、日本、韓國等,南下廣東、港澳、新加坡等的必經航道,有不少古代沉船,漁民在捕魚時經常被沉船上面的船桿等物鉤住,沉船上還生長著大量的紅珊瑚等動植物。

前不久,考古隊在澳角村兩位70多歲老漁民的指點下,對澳角村龍、虎、獅、象四島嶼附近一處疑似沉船遺址的海域按經緯度進行定點定位。

考古隊員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淺地層剖面聲納”儀器和設備,對疑似古沉船遺址的海域再次進行詳細探查,並採集到了一些殘缺不全的碗、盤、磚瓦等文物,但究竟屬於哪個時期的沉船,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調查。

據悉,東山島附近海域目前已查明的沉船遺址有12處,分別為南宋、元、明、清時期的商船和戰船、近代的國內外商船和戰船、二戰時期的潛艇與飛機,以及海戰中被擊沉的國民黨軍“漳江號”、“劍門號”兵艦等。




 

 

 

“在福建省福清市東張水庫8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31座史前墓葬初現端倪,一個在地下埋藏了約4000年左右的福建史前文明遺址逐漸被現代人所認識。”這是福建考古工作者近期對東張水庫考古發掘後得出的結論。

據新華社福州11月4日電,負責此次考古工作的福建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聿亮告訴記者,從去年以來,由於長期幹旱,東張水庫水位下降,部分庫底露出水面。今年5月,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了許多裸露在地表的陶器碎片,於是決定利用水庫幹涸的機會,對水庫底部進行考古發掘。在800多平方米的裸露水庫底部,考古人員發現了31座墓葬。由於流水的長期沖刷,這些墓葬有的已經露頭,有的距離地表不足10厘米。經發掘,這些墓葬大多呈東西走向,形狀都是長方形土坑豎墓穴,墓坑長約2米,寬約0.5-0.6米。經過近2個月時間的發掘,從墓葬中出土隨葬物品123件,其中陶器99件,石錛16件,石鐲2件,石戈2件,玉器2件,石環1件和石耳??1件。同時還在墓葬周圍地表採集到石器、陶器共38件。

專家介紹,墓葬中的石戈和大量的陶杯在福建閩江流域還是首次發現。其它的尊、豆、釜、砵等器物也十分完整。出土的玉玦、玉佩、石環和石鐲做工精細、造型奇特。其中的石環寬只有0.6厘米,厚度僅0.15厘米,體現了當時先民高超的手工製作水平,令人驚嘆。

由於這次發掘的面積只佔整個遺址面積的一小部分,且僅是墓葬區,也沒有找到不同文化關係層,因此,福建文物專家將在近期擴大發掘面積,在上萬平方米的遺址上繼續尋找史前人類的遺跡。

 

 

 

閩「深山故宮」發現大量明清壁畫
2004-11-1 

上百幅題材豐富、色澤鮮艷的明清彩繪壁畫近日在福建省閩南華安縣被發現,專家認為它們堪稱九龍江上游民間傳統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

據新華社福州11月1日電,這些彩繪壁畫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的重要裝飾。不久前,當地文管部門在為南山宮準備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本時,組織人員對污損的牆體、梁頂進行清洗,使壁畫恢復了原有神采。

這些壁畫題材豐富,既有三國演義、楊門女將、昭君出塞、蘇武牧羊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鳳穿牡丹、魚躍龍門、麒麟等吉祥意象,還有充滿民俗情趣的“觀戲”“戲嬰”,表現日常生產生活的泛舟、耕讀等畫面。它們色澤艷麗、構圖古拙、形象靈動、充滿神韻。國家文物局專家楊玉柱考察後認為是研究我國古代南方民間藝術的重要資料。

南山宮位於華安縣良埔村南山東麓山腰,始建於宋德祐元年(1275年),為道教建築,歷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基本保持明代風格,面積約160平方米,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仿故宮太和殿規制,氣派輝煌。最為奇特的是它單純以木結構樑架承重,沒有磚石山牆,卻已歷經700多年風雨。


 

 

 

  

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不久前在編纂鄉鎮文化志時,發現一本距今300多年的奇異微型小百科全書。

據新華社福州30日電,這本古書是由斜灘鎮居民、清代舉人郭彭年後裔郭以禹老人完好地珍藏的。此書長8厘米、寬5.5厘米、厚0.7厘米,全書共54頁,計有79900余字,書名為《聖諭廣訓》,目錄共107條,彙編著明代初、中期天文、時令及政治、法律、農業、手工、商賈、學校與軍事、財糧、文化藝術等內容﹔論著方面最寶貴的聖諭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護國軍師劉伯溫、著名天文學家李兆洛等歷史名人的佳作。

該書是當時明清兩代朝廷科舉考場中唯一允許攜帶參考的“百科全書”。原書明朝早已問世,系竹板刊行,流傳到清朝宣宗道光天順年間,始改印為縮刻的銅版,紙型薄如蟬翼,字體小似蠅頭,需借助於放大鏡,肉眼方能看得清。

 

 

 

 

 

 

 

  
點擊放大

圖:曇石山博物館入門即可看到根據遺址發掘頭骨復原的男女曇石山人,其臉型在如今的福州街頭似乎還可看到(鄭祚聲攝)

由於福建歷史自秦漢之際方見記載,因此福建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最缺歷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從何時開始,有哪些特徵,歷來爭論不休。

曇石山遺址的出現,令一座具有中國東南沿海鮮明的古文化特徵的五千年前原始部落曝光,驚現了未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不但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三千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而且初現了閩文化的源頭。

規模超逾半坡河姆渡

二○○一年六月,福建曇石山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曇石山文化在國內外學術界中名氣很大,但長期以來曇石山「藏在深閨人未識」,普通大眾了解不多。而這一狀況將得以根本改觀。

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建設已列入福建省政府今年重點項目名單,有關官員多次強調曇石山博物館建設「要有大手筆」,要與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據悉,閩侯縣今年將投入五百萬元進行入館路、古民居等配套設施建設,總投資三千萬元的二期工程建設也將逐步展開,待全部建成後,其規模將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曇石山遺址坐落在福州市西二十三公里的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以前,當地村民建房時時常挖到一些碎陶片,但都不以為意。直到一九五四年一月,閩侯縣荊溪鎮甘蔗鄉曇石村農民在修水利時,在曇石村一座長方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許多罐罐,引來了考古學家。於是,這個中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就這樣重見天日了。

第八次發掘始受關注

據悉,一九九六年前,曇石山遺址先後被發掘七次,但由於文物零散,並不為人們重視,直到一九九六年的第八次發掘,一次就發掘出三十多個墓葬和二個壕溝,才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目前曇石山已挖掘的面積約為二千平方米,共出土了六十多座墓葬、五座陶P舊址。考古專家們依據墓葬的疊壓關係,經過科學論證,研判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五千、四千、三千年左右。中層是遺址本身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下層為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文化,上層為三千年前的奴隸社會文化。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看過遺址後評價:「這樣的佈局在全國都是十分難得的。」

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屍骨化石及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經上海博物館熱釋光測定,距今四千三百四十年左右。而遺址所處的這個長形山崗,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魚骨及海龜、海鱉遺骸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一米左右。這些遺物證實了五千年前曇石山曾是閩江口與海洋交匯地,也是先秦閩族文明的發源地。而如今的閩江口已向東南後退了八十餘公里。

相類台灣鳳鼻頭文化

據悉,目前已挖掘的部分,只佔曇石山遺址的三分之一,大量有價值的、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正待繼續進行。專家認為,隨著曇石山遺址的進一步考古發掘,閩族人的古文明———先秦閩族文化的神秘面紗將被揭開,它將與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載入史冊。

考古界認定,黃帝時代有許多部落、部族和部落聯盟,他們在各自領域內創造了古老的文化。黃帝代表著黃河文明的中心,形成酋邦王國;北方燕山地區的紅山文化,發現大型的壇、廟、塚和金字塔式的巨型建築,也是一處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心;東方出現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文明中心;西南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巴蜀文化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東南方以曇石山文化為代表的先秦閩族文化,表明七閩部落聯盟———閩方國,也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

曇石山文化作為福建的地域文化,與台灣島的古代文化也有著一定的聯繫。經過專家考證,其中中層文化與台灣高雄的鳳鼻頭第三、四期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通過碳14測定的年代也大致相當,而其中彩陶、有段石錛和拔牙習俗十分接近。這表明當時閩台兩地的居民已經有了密切的往來和聯繫。

遺址中的「中華之最」

在曇石山文化遺址已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有不少重要發現,堪稱「中華之最」。

「日本顴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鑒定古人類骨骼的權威、中國社科院潘其見教授與日本考古專家在曇石山挖出的一女屍頭骨上,發現了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日本顴骨」,即左側顴骨中下部有一貫通顴骨的骨縫,此縫將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顴骨被稱之「日本顴骨」,說明日本不僅在文化上與中國有著淵源關係,而且從人種方面也與中國人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

中華第一燈:在125號墓葬中,墓主人頭頂放置一件陶器。此陶器造型十分奇特,國內罕見。它通高0.286米,腹徑0.15米,為泥質灰陶,表面殘存黑色陶衣,下半部為壺形,上半部為圓錐形柄,柄與壺交接處有一橢圓形孔,並殘存有燒剩的燈芯草和煙炱。這是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陶燈,可稱得上「中華第一燈」。

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在曇石山考古遺址博物館的殉狗坑旁,發現距今三千多年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豆。這批原始瓷器均施青綠色釉,雖然釉滴不均,但這是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為中國瓷器上釉史提供了最原始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提線陶簋———即一種上部打孔、可供穿繩提起的陶器,在中國其他地方極少見到,也體現了閩族先人的聰明與智慧。

 

 

 

 

 

 

 

  

隨著多名考古隊員匯集福建省東山島,廣受關注的鄭成功古戰船遺址的挖掘工作正式開始。據福建省東山縣博物館館長陳立群介紹,此次挖掘將使2艘300多年前的古戰船浮出水面,重見天日。

據新華社福州11日電,鄭成功古戰船遺址考古隊由國家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福建、北京、廣東等地的多名水下考古專家組成。東山縣博物館6月6日開始對古戰船遺址附近海域進行清場,為挖掘工作進行前期準備。此次挖掘工作將持續到9月份,2艘沉入海水中的古戰船是此次考古挖掘的重點,古戰船的出水將對研究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提供重要的歷史實物。

鄭成功古戰船遺址於2001年初被發現後,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考古人員先後打撈起鐵炮、銅銃、手雷、鐵彈丸、鉛彈珠等武器和船釘、船板、清花瓷器、古錢幣等文物。

鄭成功古戰船遺址所在的東山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主要軍事基地之一,現在東山島及附近海域仍存有大量這方面的歷史遺跡。

 

 

 

 

  

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歸順清廷17年後,曾返福建省南安為始祖修墳立碑。日前,一塊由鄭克爽親立的墓道石碑在南安霞美鎮大山村完整出土。當天中午,鄭氏族親將碑石運回石井村“延平郡王祠”收存。

據新華社福州2月28日電,這一墓道石碑深埋在大山村一民房宅基旁,系花崗巖石,長223厘米,寬69.5厘米,厚16厘米,重約0.5噸。碑上有“有明石井始祖鄭公阡”“康熙歲次辛末孟夏吉旦立”及“……漢軍公克爽合勒石”等繁體字。雖距今已有300余年,但碑石完整,碑文清晰。據石井村民鄭氏後裔鄭新新提供的《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始祖五郎,號隱石,徙楊紫山下石井居焉……葬楊紫山之麓。”鄭成功是石井鄭氏第十二世,現已傳至二十六世。碑文與族譜記載相吻合。

據大山村年長者介紹,碑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就出現過,但後來就不知去向了。

鄭新新說,為了找到始祖墓和碑石,他們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尋找,但一無所獲,後來便委托豐州一位對文物較有興趣的王姓村民幫忙,直至近日才發現。聞訊後,石井鄭氏族親欣喜萬分,8位族親帶著族譜早早趕來細細核對。

據文史愛好者、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延平分會負責人許慶芳介紹,鄭克爽曾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奉詔令,遷鄭成功靈柩附葬於水頭覆船山祖塋,現綜合《石井鄭氏族譜》、墓道碑石和鄭成功史料分析,鄭克爽當年不僅遷葬了鄭成功靈柩,還修葺了自己的始祖墓。

 

 

 

 

 

 

 

 

福建首次發現橄欖狀古墓 
2003/05/03
福建泉州市區北峰鎮淡山一工地近日進行道路施工時發現一處橄欖狀千年古墓。根據出土的石質墓誌銘考證,古墓主人可能是後唐的一位高官,名叫王福,時任刑部尚書、御史大夫之職,並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橄欖狀古墓。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福建省文物局專家認為,王福可能與五代閩國的「開閩三王」(王潮、王審跬、王審知)有關聯。目前古墓的清理工作已基本結束,墓室內已經清理乾淨,墓室裡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從墓室口望進去,古墓由薄磚交錯砌成,內部結構完整、做工細膩。整個墓室壁沿橢圓向上收縮,最後在頂部縮成一排整齊的磚角。墓室正面是一個向上凸的半圓面,墓室底部被淤泥整齊地覆蓋,繞墓室底部處設有十個規格相似的壁龕。沿壁龕往上約三十厘米的位置,一排錯落有序的磚砌「窗戶」環墓室壁一圈。

在清理過程中,文物工作者在此墓室前面又發現一個同樣構造的墓室,兩墓室由一扇拱門相連。據現場專家介紹,這兩個墓室前室放一些器具,後室擺放棺木。從現場土質分析,由於墓室上面的黃土整齊劃一,沒有動過的痕[,可以斷定墓室是從山的側面打隧道進去,有點類似西北建P洞的方式。古墓在建造方式和工藝上都特別考究,僅從古墓的規格上來看,就能認定墓室的主人是一位身份顯赫的人。

在古墓內出土的墓誌銘是目前清理出來的最重要的文物,該墓誌銘位於墓門後面。墓誌銘不僅記載了墓主人的一些情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塊帶碑座的石質墓誌銘。專家說,古墓的墓誌銘很少見,此前泉州僅發現兩塊。另外,一般墓誌銘都是一塊用黑頁岩製造的雕版,這次發現帶碑座石質的墓誌銘在泉州還是首次。

讓文物工作者遺憾的是,這座古墓很可能已經有人光顧過。在清理墓室時,淤積的泥沙裡混了很多破損的墓磚。正常的墓室門都是密封的,但是該座古墓,墓室門磚已經被拆去了一半,正好夠一個人通過。位於前墓室後面的墓誌銘也被人從碑座內移出,倒放在前墓室的左側內。

 

 


 

泉州發現唐代古墓 
2003/5/8 
福建省泉州市北峰豐州鎮村民日前在施工中發現一座古墓,經福建省和泉州市文物部門鑒定,這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的唐代古墓。
據新華社福州8日電,這座古墓由前後兩室組成,墓室總長7米,寬1.6米,室內最高處約2米。古墓墓室正面是一個向上凸的半圓面,墓室底部被淤泥整齊的覆蓋,繞墓室底部處設有8個規格相似的壁龕。古墓由薄磚交錯砌成,做工細膩,內部結構完整,沒有任何被破壞的痕跡。整個墓室壁沿橢圓向上收縮,最後在頂部縮成一排整齊的磚角。

在前墓室發現的墓碑墓志銘上,依稀能辨出“唐故泉州銀青光祿大夫刑部尚書御史大夫王公墓志銘”。在前墓室中,還出土了部分陶罐碎片。

福建省考古隊隊長林公務指出,這種規制的墓葬在福建省內是首次發現,從墓的形式、墓磚質地,可以初步推斷該墓為唐代至五代時期的墓葬,距今至少上千年。

泉州市考古專家也指出,近來在北峰屢次發現千年古墓,而且發現地點都位於古代歷史文化名鎮豐州鎮的范圍之內,由此可以推斷當時豐州作為開發較早的城鎮,經濟、文化已相當發達。

 

 

 

 

 

福建發現一北宋石板橋
 2002/9/12

文物保護人員近日在福建省長泰縣考證發現一座宋代石板橋。
該石板橋名為「古叉橋」﹐當地村民又稱為「孤星橋」﹐橫跨在該縣雰蓿m一個名叫鐵丁口的山間小溪上。橋長五點六米﹐寬一點四二米﹐橋面距溪底五點四米。橋面由四條條石組成﹐架在挑出的元寶石上﹐元寶石下方為方石選砌的金剛牆及天然山石﹐石料均為花崗岩。該橋是公元一一零七年十一月﹐一位名叫謝評的人出資建造的﹐至今已有八百九十五年的歷史。至今仍是長泰縣雰蓿m村民往來的交通要道。(沈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