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寨城的南門遺址      

 

 

 

西貢黃地峒遺址籌資掘寶

旺角掘出東漢陶罐

漸被遺忘的東九龍古蹟

資深考古學家撰寫《粵港考古與發現》

旺角地盤再掘出灰窯殘片

旺角地盤再掘出一懷疑古物

港出土晉代古陶罐公開展出

千年文物驚現旺角

旺角掘出東漢陶罐

 

 

 

 

 

 

 

 

西貢黃地峒遺址籌資掘寶
2006-2-11



圖:粵港聯合考古隊去年冬於遺址現場開展調查研究(本報攝)

自西貢深涌「黃地峒遺址」現世,香港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三萬多年。這個考古學家心目中的「寶藏」,卻因經費不足,目前挖掘的規模僅是遺址總面積的三千分之一。遺址考古隊顧問張鎮洪透露,有關遺址的最新研究及進一步挖掘的整體規劃報告已經完成,他們會把報告呈交特區政府以及多個相關機構,希望尋求更多的資源去開發這個寶藏。\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羅 京

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鎮洪對大公報記者透露,由於經費匱乏,「黃地峒遺址」考古工作進程緩慢,自二○○四年冬至今挖掘的規模僅十多平方米,不到已發現的總面積的三千分之一。而此前有媒體報道說,國家文物局已決定撥款資助遺址的考古研究,料近期內訂定具體安排。但大公報記者最新獲悉,雖然國家文物局認同「黃地峒遺址」的影響與重要性,但由於中央直接財政撥款資助香港考古沒有先例,加上受限於「一國兩制」,所以已明確表示不會撥款資助,希望由香港特區政府自行解決。

急需資金七十萬

據了解,早在去年三月,由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與香港考古學會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已通知香港政府主管部門該遺址的重要性,但當局一直未有舉措資助考古工作以及加強遺址的保護,被媒體質疑其「不當寶」。張鎮洪向大公報記者證實,政府方面至今仍沒有就遺址考古進行專項撥款,不過自今年初遺址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已引起當局的重視,初步同意立項,但要求考古隊提交進一步挖掘研究的整體規劃才確定撥款數目以及保護級數。

張鎮洪透露,今年遺址考古急需的資金起碼要七十多萬元,較充足資金要一百萬元。為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考古隊關於《深涌黃地峒遺址進一步挖掘研究的整體規劃》將於本周內分別呈交給香港政府、新鴻基地產、中國科學院、香港威爾遜勳爵基金會等。其中作為「深涌地主」的新鴻基地產,將是考古隊爭取資金贊助的重點對像之一。張鎮洪認為,若新鴻基地產資助遺址考古,甚至聯手特區政府開發遺址一帶的生態旅遊,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可開發生態旅遊

據悉,「黃地峒遺址」所在的深涌地區,是被列為香港十二大生態保育重地之一。為爭取環保資源,政府曾鼓勵擁有高生態價值土地的私人發展商自行斥資保育環境,容許發展商在有關土地上作有限度發展。不過,此前可能基於開發條件和回報的考慮,至今新鴻基地產在深涌一帶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發展,只開發了深涌高爾夫球場、碼頭等小型項目。

張鎮洪說,「黃地峒遺址」最宜開發成集遊賞、科研、培訓一身的野外古苑式主題博物館,尤其是有條件開闢成「實驗考古學」世界性基地,這將成為深涌一帶開發的新亮點。況且,深涌高爾夫球場距離遺址僅一點五公里左右,而碼頭也只距離遺址一點二公里,沿著一條一米寬的水泥路可直達。若將這些旅遊資源加以整合,即可形成強勁的互補效應,成為香港旅遊發展的新熱點。新鴻基地產可以此為要點制訂最新的發展規劃,向政府提出開發申請。而政府亦可以以遺址為「誘點」吸引私人發展商斥資保育環境,促使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形成良性循環。


 

 

 

 

 

 

363件漢至唐代國寶抵港
2005-3-8 



圖:青釉鳳頭龍柄壺,將五種文化集合於一身(本報攝)


記者鍾麗明報道:搜羅自全國十四個省市四十六個文博單位國寶文物的「走向盛唐猁猁文化交流與融合」,展品已陸續運抵香港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翼翼的擺放和布展。三百六十三件展品中,超過六成是國家一級文物,總值達二十億元。 

是次展覽以展示漢末至唐初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和的盛況為主題,展品包括陶俑、佛像、金銀器、各種器物以及甚少在外借展的壁畫、紡織品等。這批展品剛於去年十月至今年一月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完畢,隨即運抵本港,在港展出三個月後,將到日本東京展覽。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展覽處副處長陳烈表示,在美國的展覽共花了七年時間籌備,集合了中美兩國的專家作考古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是唐代的輝煌成就,是與唐朝之前的南北融和與東西文化交流有密切關係,甚至有專家表示:「唐代的文明程度比現代的美國更開放!」 

陳烈續稱,展覽中有些展品由於極為珍貴,必須由文化部,上報外交部及國務院批准,才能借展出國,例如展品中的一件「武則天除罪金簡」,是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須經過兩位副總理簽字才能展出。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藏品/服務)黃秀蘭表示,東漢末群雄興起,中國進入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直至隋唐時才統一,這段期間政治混亂,卻是文化史上的黃金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旺盛,南北民族融和,在文化上奠定了唐朝光輝時代的基礎。該館總館長明基全表示,構思今次展覽的名稱時亦傷透腦筋,在美國展覽以「盛唐曙光」為題,在日本的展覽則以「中西文化的十字路口」為主題,但大家最後仍覺得「走向盛唐」最為傳神和貼切。 

文物裝「義肢」有助支? 文物修復組總館長陳承緯表示,由於今次展覽的展品中有些文物,包括壁畫和紡織品均有色繪,不能抵受長期燈光照射,在安裝上亦須特別小心,有些文物本身已被風化或缺損,會裝上「義肢」令它能獨立支撐。該館亦派出同事親自去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照其展覽方式。而大都會博物館亦派出六人,包括館長、管理人員和文物復修人員來港隨展,協助安排和規劃展覽事宜。整個運送過程用了一百個箱盛載文物。 

今次展覽重點展品之一是一座漢白玉槨,是一組由石塊組成的墓室棺槨,工作人員昨日正在安裝這組文物。該件漢白玉槨,是於一九九九年山西省太原市出土,棺槨分成三部分,槨頂仿古宮殿式建築,槨壁由九塊白玉石組成,上面有浮雕、彩繪和描金,人物深目高鼻,圖案上的衣飾器物、人物在舞蹈、狩獵的情景等圖案,包括波斯祅教聖火祭壇和古騰舞,均充滿波斯和中亞的色彩。這些圖案都反映墓主人生活於不同地域的經歷。 

漢白玉槨與三幅壁畫展品中有三幅在陝西發現的壁畫,其中文官進謁圖壁畫,出土自唐代惠莊太子的墓。為避免光線和人的呼吸會破壞壁畫,唐代的壁畫過去在中國內地除了研究者外,亦甚少對外開放,外借展出更是不可能,今次這件壁畫能在外地展出,是由於二千年時日本舉行過「四大文明展」,當中包括中國、埃及、印度等國的文物,我國經過反覆商量,最後才同意借展。三幅壁畫分別展示了唐代官場、宮女生活情景和自然景物。 

此外,展覽中另一件極為重要的展品,是一件集合波斯、印度、古希臘、草原文化和中國文化等五種文化於一身的「青釉鳳頭龍柄壺」,陳烈表示,這件展品在美國展覽時,被特別要求派一個人親自抱住它運送,可見其珍貴程度。這件唐代瓷壺上,有聯珠紋飾,反映波斯文化,聯珠紋中的大力士,被認為是印度神,壺底部的酒壇,是受古希臘文化中的酒神影響,而其龍柄鳳頭造型則是中國器物常見的題材,加上壺上的花紋為草原文化特色,同一個器物,充分體現了五種文化交流融和。 

武則天「除罪金簡」減孽至於武則天除罪金簡,由於武則天的墓穴至今仍未打開,這是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陳烈介紹說,武則天為了掌握權力,連自己子女也殺死,她晚年也感到罪孽深重,怕自己不能升天,要下地獄,她聽了一個道士說,做一塊金簡,把自己的罪過刻在金簡上,埋在嵩山,以求除去罪孽,這件金簡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位砍柴農民無意中移動一塊大石時發現。這位農民將金簡交去國家,最後獲二千元獎金。 

展覽中有兩件唐代的騎馬女俑,一件是原長安,一件在新疆出土,但兩件女俑不論在衣飾和造型上均十分相近,反映唐代的中原文化影響力擴展到周邊地區。 

是次「走向盛唐:文化交流與融合」展覽,由國家文物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將由三月十四日至六月十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覽票價十元,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漸被遺忘的東九龍古蹟
2004-11-22 



圖:調景嶺山上的碉堡
(蕭國健先生提供圖片)

香港地少人多,舉目所及都是高樓大廈。忙碌之餘,有否想過,在石屎森林之外,還有很多充滿懷古風情的好去處?本文今次介紹的茶果嶺、調景嶺及鯉魚門,便有不少的歷史掌故,留待大家追思。

記者 俞凱穎

關於這三個地方的特色,據珠海書院中文系教授蕭國健憶述,他在今年暑假前已進行香港分區古蹟文物調查,尤其是觀塘。該處雖為填海區,但在東北沿海地帶證實在清朝已有人居住,其中以茶果嶺、調景嶺和鯉魚門的人口較多。

茶果嶺

據蕭國健多年考察研究所得,在清朝時,便開始有人在茶果嶺一帶開採山石,並建有天后廟,曾傳清海軍總師會提督李準出巡時,亦曾途經此地。當地居民並為其設立神主牌供奉。

此外,茶果嶺和鯉魚門、茜草灣及牛頭角並稱「四山」,四地皆設有打石場,由「頭人」(即經營打石場者)投地承包交稅,當時便建有四山頭人大屋,以鄧、羅、曾、李為大姓,如今茶果嶺海邊有幾間荒廢了的小石屋,便是當時的打石場所。

鯉魚門

鄰近茶果嶺的鯉魚門,固然是食海鮮的旅遊勝地,但在十八世紀初,那裡卻是海盜的出沒地。蕭國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調查發現,鯉魚門現存的石刻文字,是由清朝的海盜頭目鄭連昌所刻。由於居民害怕海盜,便將鯉魚門臨海的山稱作「惡魔山」或「魔鬼山」;又建有天后廟,廟中藏有「娘媽石」,證實製於清代乾隆年間,為廟祝所有。

蕭國健提到,鯉魚門曾是東北部重要的軍事區,建有山頂炮台;也曾為賣魚墟市,但經數十年市區發展,三家村已被拆卸,現存有鯉魚門村及嶺南新村。

他對照了民間傳說與海盜張保仔的文字資料,確定張保仔只是海盜鄭姓頭子手下的一名頭目,鯉魚門亦不是海盜的巢穴,這群海盜辦事也很有規律,並不是傳說所形容般大奸大惡,可見民間掌故含有不少渲染成分。

「單靠聽到的口述掌故,當中可能有隱述、誇大及扭曲,要掌握真實客觀的歷史,就必須配合田野考察,才能糾正口述以訛傳訛的歷史盲點。」蕭國健說。

調景嶺

同樣,調景嶺的歷史亦被掌故蓋過,調景嶺原稱「照鏡環山」,又叫「吊頸嶺」,戰前時人口極少,外國人Rennie在嶺上曾開設麵粉廠,後因經營不善破產,跳海自殺,經歷代流傳,卻誤傳其為吊頸自殺,故便有了「吊頸嶺」之稱。後來,外國軍隊也曾在此地駐守,且留下了碉堡。

到了四十年代,國共爆發內戰,因為內地人湧入,當時政府沿山邊建造房屋安置,調景嶺漸漸形成管治完善的小市鎮,從前設置的小警崗則變成了佛教庵堂。

三地歷史掌故還有很多,不能在此一一細述。綜觀三地整體變化,到九十年代大部分地區都已填海。然而,上一代的記憶,仍可在現代都市的縫隙中找到。

 

 

 

 

 

 



圖:《粵港考古與發現》由三聯書店出版

【本報訊】資深考古學家區家發最新著作《粵港考古與發現》,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最新出版。

區家發從事田野考古工作數十年,曾任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香港考古學會主席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香港文化承傳作出貢獻,一九九七年曾獲前港督頒贈榮譽勳章。

區家發亦經常撰寫論文和發掘報告。《粵港考古與發現》一書結集了他在內地及香港的主要考古成果。第一部分為考古論稿,第二部分為調查發掘報告。所發掘的遺址包括香港石壁東灣新石器時代遺址、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香港元朗下白泥吳家園沙丘遺址、元朗廈村鄉白泥村陳家園沙丘遺址、大嶼山長沙欄等。

 

 

 

 

 

 

 

旺角地盤再掘出灰窯殘片
5月 11日 星期二 20:15 更新

古物古蹟辦事處人員今日再在旺角豉油街發現一批漢唐朝代的灰窯碎片,但明日會停止挖掘工作。

 
 

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館長孫德榮說,相信再次發現完整古物的機會不大,明日會停止挖掘工作,把地盤交回渠務處進行工程。

他又說,渠務署下月會在附近花園街展開另一項渠務工程,古物古蹟辦事處屆時會派人到場監察會否再發現古代文物。

 

 

 

 

 

 

 

 

旺角地盤再掘出一懷疑古物
5月 10日 星期一 12:25 更新

繼上周在旺角一個地盤內掘出四件晉代平底陶罐後,該地盤今早再掘出一個類似器皿,懷疑亦是古代遺物。

 
廣 告
 

當局今早再派出專家到該地盤視察,結果再掘出一件器皿,不過該器皿已破損。暫時未清楚是否同一批古物。

五月七日,旺角通菜街及豉油街交界一個地盤內發現四件古代平底陶罐,保存完整,經初步研究,可能是晉代(公元265–420年)的墓葬器物。

古物及古蹟辦事處表示,能在市區內發現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古代器物,實屬難得。

該四件出土的4件古代平底陶罐,目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堂陳列,供市民參觀。

 

 

 

 

 

 

 

 

 

 

 

 

 

 

  

香港古物及古跡辦事處表示,5月7日在旺角出土的4件古代平底陶罐,9日起至5月3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堂面向大眾展出。

據新華社香港9日電,這4件文物出土地點位於行人如鯽的旺角,為一約2米深掘路工地的地底。7日上午9時許,該工地一位負責人,駕駛一部挖泥機掘走泥土,掘至約深2米位置時,發現挖出的泥內有3個圓身似盅物件,於是取出放置路旁,再挖時又發現1個。

警方接到報警後封鎖現場,隨即3名古跡研究人員勘察了現場。據介紹,4件平底陶罐大小不等,通體施就青釉。文物工作者按器物特征分析,初步斷定可能是晉代(公元265──420年)的墓葬器物。

香港古物及古跡辦事處發言人說,能在市區內發現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古代器物,實屬難得,并引起不少市民和遊客的興趣。為讓大眾能一睹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決定先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堂陳列一段時間,免費供大家參觀。

 

 

 

 

 

 

 

 

  

圖:古蹟處人員在發現東漢文物的旺角地盤進行檢查,看是否還有其他古物

九龍旺角地盤上出土了四個漢晉時期的器皿。在香港繁華鬧市的地底,再現二千年前古文物,絕非首次,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它再度告訴我們,香港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僅僅是百多年前的一個「小漁村」———起碼在千年前,香港已有了中華文明的蹤跡。不同時代的文明雖然因各種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塵封或湮沒,但一次又一次似偶然也是必然的發現,都提醒我們,香港還隱藏著許多寶貴的資產,等待我們去認識與保護。

【本報訊】九龍旺角鬧市地底之下,竟然藏有古物的消息,昨日上午在通菜街與豉油街一帶不脛而走,惹來大批市民圍觀,警方接報後知會康文署派員到場,將四個泥黃色盅檢走查驗,初步相信該批物品屬於東漢晚期製造。

發現該批古物是一名五十五歲挖泥車司機朱先生。昨早八時,他在旺角通菜街與豉油街交界一個渠務署地盤開工,該地盤佔地面積約三十呎乘十呎,地坑挖至兩、三米深,地底滿布食水管、污水渠和石屎樁柱等。工程由四月七日起,估計六月十五日竣工。

現場消息,朱某操控挖泥車挖斗從坑坑舀泥十多次,其中一次發現泥土內有三個盅形陶瓷器,不以為意,堆放一旁繼續挖泥,之後續舀有一個同顏色花瓶,他亦不在乎,照舊搬至廢料那邊,但因四件陶瓷器色澤及造型雅致,引起途人駐足欣賞,議論紛紛,有人指該批陶瓷器可能是爆炸品,隨即起哄,附近剛巧有食環署人員巡邏,看見市民聚集,亦走過去趁熱鬧,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該批物品可能大有來頭,建議報警,警方接報到場了解,通知康文署古物古蹟組派員到來調查。

古蹟處人員獲得工程人員的協助,按照工人提供的資料,嘗試了解出土文物的情況和清理原來可能埋藏文物的泥土。從出土文物的地點觀察,原來的地貌早被近代城市發展所改變,溝內滿佈水管和樁柱,埋藏文物的層位應是現代擾亂層和海相堆積灰砂層之間的碣砂層。這些文物可能是墓葬的隨葬品,但清理原來的泥土後,並沒有發現其他文物或人骨。

是次發現的四件平底陶罐分別直徑三吋、四吋、五吋及八吋,面積由二乘二吋、四乘五吋、六乘六吋至十二吋乘十二吋,有小有大,全部泥黃色,最小一件是素面,其餘分別有一或二道弦紋,初步觀察只有一件陶罐上施青釉。按器物的特徵,年代可能是東漢晚期至晉時期。出土文物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妥善保管。

若非有識之士舉報,它們可能會被送往堆填區,繼續重埋黃土之下。

 

 

 


晉代平底陶罐-特點﹕古代器皿,罐身有一道弦紋,素面

漢代釜-特點﹕古代煮食用具,漢代的釜底部有紋

唐代P具及P土-特點﹕P爐的附件及工具,用途有說是製成燒灰用作建築,有說是製器皿用具

清洗乾淨後的4個「平底陶罐」,口徑由7.2至13.4厘米,最大的一個施有青釉,肩及腹部有二道弦紋。(古蹟處提供)

旺角掘出東漢陶罐
5月 8日 星期六 02:25 更新

【明報專訊】旺角鬧市地底竟埋藏了千年古物。渠務署工人昨日在俗稱「女人街」的通菜街一個渠務工程地盤路坑中,以機器挖掘時,意外在約兩米深處掘出4件滿佈沙泥、狀似痰罐的器皿,欲當廢物丟掉,幸3名路過的食環署職員「獨具慧眼」,看出可能是歷史文物,報警及通知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古蹟處)。據初步鑑證,器皿全屬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晚期至晉初的「平底陶罐」,料為陪葬品,距今約有1700年歷史。

 

古蹟處發言人說,4個陶罐中(大小不一),其中3個各有一道或二道弦紋,最小的一個為素面,最大的有青釉,初步相信屬陪葬品,但周圍沒有同時掘出其他類型文物或人骨。有學者說,古時的旺角因風水佳,曾作墓地用途(見另稿)。而昨日發現古物位置亦與位於深水鶞漣齙G屋古墓屬差不多年代,位置相隔不遠。

鑑證後或存文物中心供參觀

4個陶罐同為棕色,大的像古代酒酲,口徑分別為13.4、11.6、7.4及7.2厘米。陶罐挖出後完整無缺,滿佈沙泥。古蹟處會為陶罐作進一部鑑證,並考慮存放在稍後落成的文物資源中心,供市民觀賞。

現場通菜街與豉油街交界的渠務署西九龍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地盤,掘有一個長8米、闊2米、深2米的路坑。工人昨在坑壁圍板及石屎之間的泥層發現文物。

古蹟處人員到場視察後,發現坑內滿佈地下食水管、污水渠及石屎樁柱,餘下泥層不多,相信再發現文物機會不大,故讓工程繼續進行。

工人當垃圾 食環職員報警

昨早8時43分,姓朱工人開工不久,用挖泥機在坑底挖了十多斗泥後,突然在一斗泥中發現3個陶罐,後在另一斗泥中再發現另一陶罐。朱親手用泥剷將它們剷起,放在膠桶內。朱當時不知陶罐來歷,以為是垃圾。

此時,剛巧3名食環署職員路經,目睹陶罐後向朱笑言﹕「好謘T」阻止工人將陶罐丟掉,並分頭報警及通知古蹟處。3名古蹟處人員到場,即茪u人用泥剷在坑內再挖泥數分鐘,並用梯子走下坑內視察,證實無其他文物後,帶走陶罐檢驗。

富得拍賣行有限公司拍賣師胡先生相信,漢朝的「陶罐」可能只是由中國被輾轉帶來本港,直至40年代戰時再被埋在地下。他說,豉油街一帶以往都是一些富戶住宅,不排除當時的人在打仗前將陶器埋在後花園,至今才被挖掘出來。

拍賣行︰光禿禿不值錢

胡稱,漢朝陶器一般有綠色塗膜,或有花紋,但昨日「出土」的「陶罐」看來光禿禿的,形態欠美感,相信不是具市場價值的陪葬品,只是平民載水或載食物的器皿,也幾乎沒有拍賣價值。

拍賣行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及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亦指出,本港市場偏好明清瓷器,一般只有紐約或西歐市場對漢朝陶器較有興趣,拍賣競投價錢由數百至數萬美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