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曾侯乙編鐘有最早「舉重運動員」

六朝畫像石墓

「鄖縣人」頭骨三維復原成功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之謎有新說

湖北南水北調區發現漢代古墓群

湖北發現一新石器古城遺址

湖北發現最古老鳳凰圖案

鄂發現宋代鑄造作坊遺址群

罕見鑄鐵作坊長江流域發現

五峰後河自然保護區升級

 

 

 

 

 

 

 

 

 

曾侯乙編鐘有最早「舉重運動員」
2006-8-30

1978年自湖北隨州發掘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真正的國寶



這個小銅人就是中國最早的「舉重運動員」



當年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的發掘者之一黃敬剛提出新說:曾侯乙編鐘托舉鐘架的銅人是舉重「運動員」,是中國迄今所見最早的舉重形象資料,堪稱中華古代體育文化的瑰寶。黃敬剛的研究成果《從曾侯乙編鐘銅人看古代舉重體育文化》日前發表。

據「荊楚網」引《楚天金報》消息,隨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有鐘架一副,由銅人立柱和木質橫梁等構件組成。銅人頭戴圓帽,身著彩繪長袍,腰際系帶佩劍,兩手平托上舉,嘴唇緊閉,兩眼平視前方,氣定神閒地托舉著橫梁與編鐘。

黃敬剛考證,銅人,文獻又作鐘虡,其義為「擎舉」,即「舉重」。中國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武立國的,尚武之風盛行朝野。古代比武以舉重為首選,至戰國時代,舉重運動盛極一時,如舉鼎、舉鐘、舉牛、舉石、舉木等。戰國秦漢以降的許多文物資料都生動地反映了中華先民崇尚舉重競技的體育精神,但真正在實物中見到舉重的實例,目前僅見於曾侯乙編鐘架的銅人武士。

黃敬剛認為,曾侯乙編鐘立架上塑造出的銅人舉重形象,突出了舉重競技的地位,是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編鐘銅人將佩劍與舉重結合起來予以表現曾國的舉重文化極具周、曾、楚文化兼融的特色,再現了「漢東之國,隨為大」的強國雄風。

小資料: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自湖北隨州發掘出土。這一國寶出土令海內外震驚,被稱為中國音樂史、冶鑄史和文物考古上一次空前的發現。

編鐘的主人是楚國(公元前433)的附庸國曾國一位名叫乙的國君,因此,編鐘的誕生離現在至少有2400多年。全套編鐘共計65件,鐘體總重量達2500千克,是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所發掘的西周至戰國的編鐘中數量最多、重量最大、鑄作最精、音律最完備的一組。

全套編鐘刻有標音和樂律銘文3755個。樂律銘列舉了當時曾國和楚、晉、齊、周等國的各種律名、階名的對應關系,大多數律名、階名前所未見,堪稱一部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編鐘的每一個鐘都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這在中外樂器制造上更是一個創造。一鐘雙音這一奇妙的物理現象,使得國內外鑄鐘專家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不知其中奧妙。

曾侯乙編鐘音域達5個8度,12個半音齊備,這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12個半音體系的大型樂器,不但能演奏古代樂曲,而且能演奏現代樂曲和外國樂曲,它使一些外國音樂家為之傾倒,甚至稱它為古代世界第八奇跡。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青銅文化高峰期的傑出代表。它所使用的預熱鑄造和延時脫碳的先進技術,它所應用的銅、錫、鉛合金比例,它所采用的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裝飾技法,仍令今天的鑄造專家驚歎不已。



 

 

 

 

圖片新聞/ 六朝畫像石墓
2005-3-24 



3月23日,湖北省襄樊市考古隊透露,將對在一建築工地發現的六朝時期的畫像石墓整體清理後實施異地保護。該墓規模宏大,甬道門上的畫像很有特點。

 

 

 

 

 

「鄖縣人」頭骨三維復原成功
2004-10-26 



10月25日,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天元在介紹“鄖縣人”頭骨復原過程。當日,中法兩國研究人員在武漢聯合宣佈,“鄖縣人”頭骨三維復原研究取得成功。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省鄖縣先後出土了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其中2號頭骨是中國惟一一塊人類祖先“直立人”階段保存最為完好的整塊頭骨化石。自“鄖縣人”頭骨化石被發現後,人們一直在尋找比較理想的復原方法。“鄖縣人”頭骨已被擠壓變形,腦腔內的軟物質已被堅硬鈣質膠結物替代,這些都加大了對頭骨觀察和測量的難度。從2003年5月起,考古專家對“鄖縣人”頭骨進行掃描,並運用掃描資料進行頭骨圖像的二維和三維重建。在此基礎上,中方與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選取亞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為復原研究參照標本,從縱、橫兩個方向對“鄖縣人”2號頭骨復原的弧度進行控制。隨後,中法雙方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對頭骨進行復位、矯形、修復,將碎裂錯位的頭骨片進行復位,將被擠壓變形的頭骨片加以校正,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修補。研究人員還運用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測算出“鄖縣人”的腦量值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這進一步証明了“鄖縣人”可能處於比較原始的直立人階段。通過復原工作中獲得的數字信息,中法兩國的科研工作者在法國成功地復原了“鄖縣人”頭骨。 


 

 

 

 

  

針對社會上有關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鏽的各種解釋,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近日撰文認為,該劍的不鏽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與硫化工藝無關。

據新華社武漢8月3日電,據《湖北日報》報道,經檢測,越王勾踐劍錶面黑色花紋處的含硫量只有0.5%,劍格錶面略高,劍身其它部位都未檢測出有硫存在。後德俊認為,這說明該劍不鏽并非是因為經過硫化處理。古墓中屍體、絲綢、食物等腐爛後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這應該就是劍上硫的來源。

該劍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內棺中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裡。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於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後德俊說,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并非完全沒有生鏽,只是鏽蝕程度十分輕微,難以看出。然而,出土39年後的今天,盡管妥善保管,該劍錶面也不如出土時明亮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桃元向記者証實,在鄖縣老城一處約8000多平方米的矮山坡上發現了百座以上規模的漢代古墓群。據稱,這也是南水北調中線淹沒區文物搶救工作自今年3月正式啟動以來,考古人員首次在地下文物發掘方面有了重要發現。

據新華社武漢4日電,4月中旬,鄖縣老城漢江北岸的山坡上,由於工廠取土和漢江江水的沖刷,露出了6座古墓。當地博物館聞訊後,立即組織保護和搶救性清理,期間又發現了10座古墓,這些被發現的漢代磚石墓結構完整,出土了五銖錢、鐵斧、青銅“搖錢樹”枝葉及大量陶片。

隨著清理的逐步深入,考古人員發現此處是一個龐大的古墓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派出10名專家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據現場專家推斷,古墓數量初步估計在百座以上。

李桃元還分析說,這一古墓群規模將超過河南洛陽燒溝夏代墓群,墓中會有驚人發現。據瞭解,此次發掘計劃工期為3個月,預測投入資金200萬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大壩加高後,這一帶的古墓都將全部沉入水中。

 

 

 

 

 

  

考古專家們10日初步確認:與湖北省石首市走馬嶺古城遺址一河之隔的屯子山村,又發現了一座神秘古城。

據新華社武漢13日電,6月1日,荊州博物館、荊州考古所、石首博物館的10位考古專家來到屯子山村勘察。他們意外發現,該山村下面竟然又是一座未被發現的古城。該古城由3處封土包圍著,封土的總周長約1200米,分東南西北4個城門,最高點距地面8米,古城的輪廓依稀可辨。

令專家們驚嘆的是,該古城比走馬嶺古文化遺址的面積更大。走馬嶺古文化遺址的面積為20萬平方米,2002年6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發現的古城與之僅隔一條30米寬的護城河。

專家們圍繞屯子山村的南、北、東三面,通過對剖面土層的分析,以及對周圍環境勘察,發現該古城的牆土中含有十分豐富的早期紅燒土和陶片,土層重疊非常明顯。同時,他們還發現石球數十枚、石斧2把。

經過10天的勘察,專家們認為,在同處發現兩座遺址,這在中國遺址考古史上是第一次,屬於典型的兄妹城或姊妹城關係。該古城工程大,年代久,而且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十大新石器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

目前,石首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已擬定方案:恢復原狀,報請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建立工作站和遺址博物館。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但它的產生一直是個謎。湖南省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日前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新華社長沙26日電,主持高廟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賀剛說,在對高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與宗教祭祀、巫術有關的“藝術神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戳印有鳳凰、獸面和太陽圖案的一個白色陶罐,這說明中華民族有關神鳥鳳凰的神話傳說至少追溯到7400年前。

記者在高廟文化遺址看到,白色陶罐的頸部和肩部,戳印著兩只飛翔的神鳥鳳凰,一只是正面的,一只是側面回首的,姿態雄健,活靈活現。它們具有神話傳說中鳳凰的鮮明特征:有冠,有非常長的喙,長頸,有漂亮的長尾。最為奇特的是,兩只鳳凰的食囊部位還戳印有獠牙、吐舌的獸面紋。

賀剛愛不釋手地摸著鳳凰圖案說:“如果不是親手將陶罐從地下挖出來,我真不敢相信這是7400年前的人類傑作。可以斷定,當時有專門的工匠--藝術家的存在。這次發現的鳳凰圖案不僅比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圖案要精美,而且還早了400年。”

在此之前,考古界普遍認為,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象牙雕刻碟形器中有著中國最早的鳳凰圖案。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

鳳凰“誕生”之謎是否因此迎刃而解呢?賀剛說,鳳凰在歷史上、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和龍一樣,它是人類想像出來的。人類借助於龍、鳳,溝通和大自然的聯係。鳳凰是原始社會的人類對神靈的虔誠、崇仰、頂禮膜拜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神性的動物。

賀剛介紹說,龍、鳳同為中華民族兩大圖騰系統。中國人賦予了鳳凰很多美好的特征:美麗、吉祥、善良、寧靜、有德、自然。崇鳳,是一種濃厚的民族情結。鳳凰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它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卻是最真實不過的形象。

“但鳳凰也不是憑空創造,從高廟文化遺址發現的鳳凰圖案來看,它的原形和孔雀有很大關係。”

高廟文化遺址位於洪江市岔頭鄉巖里村,是沅水一級臺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佈面積約1.5萬平方米。2004年2月至3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高廟遺址進行了主動的考古發掘。考古專家認為,高廟文化遺址作為一個有濃郁宗教色彩的文化遺址,對探討中國古代史前人類的宗教意識、宗教信仰、宗教藝術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形狀多樣、數以萬計的北宋時期的鑄造范片日前在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巴河鎮泉塘村窯家灣重見天日,証明這裡曾是一個重要的“鑄造工廠”。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天錫灣、龍頭灣等5處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作坊遺址。專家稱,這個方圓3公里內包括多個鑄鐵作坊的遺址群,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宋代鑄造作坊遺址群。

據新華社武漢19日電,這個遺址群距浠水縣城30多公里,是2001年修建江北一級公路時發現的。經專家勘察,這些遺址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到1萬多平方米不等,最大的一個遺址名叫龍頭灣遺址。遺物多為紅陶厚胎范片,文化層厚度從0.3米到1米不等。

專家們日前對窯家灣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不少夾砂紅陶范片及一定數量的青瓷、白瓷器具等。同時還發現了窯爐、灰坑等一批重要的遺跡現象。

黃岡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洪剛說,窯家灣還發現了一塊有陰刻反體楷書“皇宋”等字樣的殘缺不全的范片。綜合各種情況分析,以窯家灣遺址為代表的遺址群的時代起於宋代,止於元明時期。

記者在窯家灣遺址看到,出土的范片形狀多樣,極少數相對比較完整的范片還能大致看出所鑄物件的形狀。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取樣化驗後認定,這些“范片”是用來鑄造鐵器的。

此次發現的大量鑄鐵范片,器類單一,專家考証後認為基本上是用來作“釜”(古代的炊具)的范片,這說明以窯家灣遺址為代表的宋代鑄造作坊遺址群是一處專業化的作坊區,從遺址群的規模來看,已出現“產業集群”跡象,達到了相當的規模,這種專業化的作坊區的存在是宋代鄂東地區鑄造業高度發達的重要標志。

記者在考古人員劉瑜的帶領下爬上山崗,一個煙波浩渺的湖泊就在遺址附近。劉瑜說,這個湖泊名叫望天湖,湖面高程不到30米,過去與長江直接相連。這為作坊運進原材料、運出產品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

另外,窯家灣遺址離浠水最大的支流巴河不足4公里。有關專家推測這個遺址的原料來源分別是長江對面的程潮鐵礦和巴河裡的鐵礦砂。程潮鐵礦和巴河的鐵礦砂至今仍是當地煉鐵企業重要的材料來源。

黃岡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洪剛說,窯家灣遺址雖未出土“價值連城”的文物,但它的發掘及其遺址群的發現,卻能夠豐富與充實中國冶金鑄造史的內涵,對研究遺址周邊的歷史地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窯家灣遺址還將提供有價值的線索揭示當地北宋時期的民風民俗、人口分佈狀況等。

 

 

 

 

 

 

 

 

 

罕見鑄鐵作坊長江流域發現 
2003/4/18 
為配合滬蓉高速公路的引線──江北公路的建設﹐考古專家在湖北省浠水縣發現了長江流域第一個鑄鐵作坊遺址﹐專家初步估計年代在東周到秦之間。

這個作坊遺址位於浠水縣巴驛鎮錢塘村窯家灣﹐距長江北岸兩公里﹐總面積約一千平方米﹐文化層厚度在一百五十厘米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間﹐在斷面上暴露有大量夾砂紅陶片。黃岡市博物館館長吳曉松說﹕「這些古代遺物堆積主要是有粗繩紋的厚胎範片和存有冶熔面的紅燒土爐壁、爐渣、碳末等﹐還有大量扁圓狀、蘑菇狀的支墊和圓柱、圓球、圓盤形的窯具。」

在窯家灣鑄造遺址採集的範片經過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專家的檢測和分析後﹐被基本認為是鑄造鐵器的範片。吳曉松說﹐根據已發現的範片的形狀﹐這個作坊主要鑄造釜等鐵製生活用具﹐而不是鐵最初的通常用途農具和兵器。但是否鑄鐵遺址和具體年代的準確情況還有待發掘後進一步確認。

武漢大學考古系博導楊寶成教授認為﹐這個遺址的跨度至少有二百年﹐由於存在時間較長﹐因此也有鑄造銅器的可能。同時﹐僅鑄造作坊的生產區的廢棄堆積就這麼大﹐那麼﹐附近還應該有鑄造工人的生活區和墓葬區。正式勘探和發掘後﹐窯家灣遺址肯定會大大加深人們對我國早期金屬鑄造的流程、工藝水平和工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了解。

吳曉松說﹐由於鐵器可以回爐重鑄﹐鐵又容易鏽蝕﹐古代鐵器保存下來的很少。考古工作者以前在黃河流域發現過不少鑄鐵作坊遺址﹐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的鑄鐵作坊極為罕見。

(李延麗)

 

 

五峰後河自然保護區升級
2003/04/21
【本報訊】據新華社武漢二十日消息﹕位於武陵山脈東段﹐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的湖北五峰後河自然保護區日前正式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河自然保護區內植被類型多樣﹐結構較為複雜﹐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香果樹、連香樹、鵝掌楸等二十多種﹐並具有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在小區域內集中分布的特點﹐為同緯度中國僅有﹐世界罕見。已知陸生脊椎動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雲豹、黑麂、黑熊、豺、紅腹角雉等五十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