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發現兩晉古墓
贛發掘牛城遺址圖破商代大墓謎
贛發現一工藝獨特清代百壽圖
江西發現明代兵部尚書墓葬文物
九江發現李鴻章手書壽匾
廬山現1300年前摩崖石刻
江西發現周瑜後裔宗祠
江西發現古代交通標志
江西發現五百年前石刻家譜
江西發現明清《「三魏」全集》
江南最大青銅文化遺址將建博物館
江西吉安發現14狀元題名碑
江西發現晚唐大型民間龍窯
江西省萍鄉市白源鎮長溪村近日發現8枚恐龍蛋化石
江西流坑村村民捐資搶修明清古建築群
南昌發現兩晉古墓
2006-12-25

發掘出的青瓷砵

古墓發掘現場
12月23日,南昌市三店西路一樓盤工地發掘出一處兩晉時期古墓。經過考古人員一天的發掘,目前已經初現形狀,並出土了部分青瓷砵、褐釉點彩青瓷盤、青瓷盞等珍貴文物。

贛發掘牛城遺址圖破商代大墓謎
2005-3-23
被中外青銅專家譽為“中國長江中下游青銅王國”的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其發掘因改寫了中華民族遠古文明史,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但時至今日,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其與周邊古城關係如何?與中原文明有何聯係區別?一直是考古界沒有完全解開的謎團。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有關考古部門,日前首次對距大墓不遠的一個古國-牛城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并開始發掘,試圖破解“青銅王國”的未解之謎。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詹開遜與新幹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起,經過多年的調查發現,在距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3.5公裡處,存在一處規模極大的古城-牛城遺址。經過兩年多的前期調查和標本整理,專家確認,牛城遺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內外城相套,保存完整。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其中內外城牆全長3500米,古城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目前,經過專家對城牆進行局部解剖,從出土遺物推斷出這是一座建於商代晚期的古城。古城遺址文化堆積層厚達1米,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西周時期,時間久遠,文物豐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本次對牛城遺址的主動性發掘意義非常重大。1989年被發現的新幹大墓,被中外青銅專家譽為“中國長江中下游青銅王國”,表明遠在3000年前的贛江、鄱陽湖流域就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存在著與中原商殷王朝並行發展的奴隸制政權。這次對牛城的發掘,將有利於研究瞭解新幹大墓與牛城遺址、吳城遺址(距此20公裡的另一商代古城遺址)的關系,解決考古學界關於新幹大墓究竟是地方諸侯王國大墓還是祭祀場所的種種爭論,這對江南青銅文明的起源與演變有著重大研究價值。
新華社南昌23日電

|
|
江西婺源日前發現一幅工藝獨特的清代百壽圖,現已被婺源古代民間民俗博物館征集收藏。
據新華社南昌11月6日電,這幅圖長1.5米、寬1米,以硃砂調紅為底色,分十行書寫了100個“壽”字。“壽”字均以金水、銀水為書寫原料,歷經兩百余年,仍色澤鮮亮。最為獨特的是,圖中的100個“壽”字不僅寫法完全不同,而且與其它地方發現的古代百壽圖以篆書、隸書變形書寫之法也有天壤之別。
仔細看圖中的“壽”字,有的如暗藏龜形,有的如飛鳥,有的如拂風之柳,有的又如滿天星鬥。原來,這一百個“壽”字是以天地萬物為藍本,以類似象形文的造字法書寫而成的。這件作品巧妙構思,透露出婺源古代民間藝術家獨特的智慧和才情。

|
|
|
江西省婺源縣的文物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整理發掘出了明代兵部尚書潘鑒墓葬墓志銘和一些相關文物。
據新華社南昌8月1日電,潘鑒墓位於中雲鎮霞港新屋村的楓樹山上。主墓由大塊的青石砌成,由墓基向上螺旋上升,在頂部還有一個圓形的石球。墓前左右成扇形對稱立著高大的石翁仲,石馬、石羊和石龜馱著漢白玉的神道碑。墓前的左右兩側都由20多厘米厚的石板砌成,墓前用平整的石板舖就,在離墓30多米左右,兩側對稱立著兩根6米多高的巨大石柱。在墓東面兩百多米處,還建有高大的石牌坊,威嚴壯觀。
在這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找到了一直由村民收藏的潘鑒墓志銘,其長寬1米見方,厚10余厘米,石材質地堅硬,上下兩塊用桐油石灰呈書本狀密封閉合,外用銅箍紮緊。蓋在上面的石碑,用篆書清晰地刻著“襄毅公(潘鑒謚號)墓志銘”六個字。
除兩塊墓志銘外,文物普查人員還在墓地周邊的荒草中發現一尊倒在地上的漢白玉石馬,兩塊倒在地上的石碑。石碑長1.8米,寬1米,一塊已斷成兩截,碑文已無法辨認﹔另一塊完整的石碑上覆蓋著落葉,雖歷經幾個世紀,碑上“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碑文依然歷歷在目。
婺源是中國明清建築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古祠堂、官邸、民居、廊橋、亭閣等遍布鄉村。婺源自古人傑地靈,流傳著“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美談。從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至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五十年間,婺源縣龍山桃溪(坑頭)村潘氏連續9人考中進士。潘鑒就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的進士,後任右都御史、兵部尚書。
|

九江發現李鴻章手書壽匾
2004年6月20日
清末名臣李鴻章親筆題寫的一塊壽匾最近在江西省九江市被公之於眾,這是幾年前九江市公安部門在“嚴打”活動中繳獲的,九江市公安局將這件罕見文物無償捐贈給了九江市博物館。經專家鑒定,這塊匾額充分展現了李鴻章遒勁奇絕的書法風格,并代表了中國傳統的“賀壽文化”。

|
|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文物普查隊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一塊唐代的摩崖石刻,據考証,這是廬山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保存完好的唐代石刻,也是廬山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摩崖石刻。此前,廬山發現的最早摩崖石刻出在宋代。
據新華社南昌5月31日電,5月中旬,九江市廬山區文物普查隊在對廬山山北的文物進行普查時,在蓮花洞附近的龍門大壑發現了一處頗具規模的古寺廟遺志。隨後,文物普查隊員在該寺廟遺址後見到了這塊古老的摩崖石刻。石刻的正面是行楷“海會寺”三個大字,字行間有“時唐証聖元年乙未歲”字樣。據專家介紹,唐代“証聖”系武則天(武周)的年號,只用了一年,証聖元年未歲即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309年。摩崖石刻的後面,有乾隆戊午年即公元1738年鬆畔子余氏書寫的一首詩。目前,摩崖石刻的下半部分仍淤積在泥土中,是否有新的發現,有待於進一步挖掘考証。
據此石刻表明,“海會寺”即此處的古寺廟名,但在廬山東南的五老峰下,也有一座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被譽為山南佛教五大叢林之一的海會寺。令人疑惑的是,1300多年以來有關廬山繁多的史料筆記、遊記論文中從未提起過山北的海會寺。當地的考古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曾經發生在唐代的大規模“毀佛”“恢佛”事件使海會寺移位。
|

|
|
日前,文物工作者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江西省安福縣楓田鎮車田村發現一座巨型宗祠,據考証,這是三國名將周瑜後裔為紀念先祖而興建的,距今200余年。
據新華社南昌5月3日電,這座巨型宗祠坐落於車田村中央,整座宗祠坐北朝南,建築考究,光潔如新。宗祠地盤呈長方形,面積約900平方米。宗祠正面為牌樓風格建築,門框、門墩、門檻分別由整塊青石構成,大門上方門額豎刻“相帥府”碩大楷字。外牆均用青磚水磨砌成,嚴絲合縫,平整光滑。
整座宗祠分前、中、後三進,每進高差0.13米,由低至高,寓意步步高升。四個天井分列前、後兩大廳兩廂,中間為筆直通道。最引人注目的是頭頂上的藻井,一共有九個藻井,正中四個最大,尤其是中間兩個藻井雕刻異常華美壯觀。圖案分別為“丹鳳朝陽”和“雙龍戲珠”,四角均配有精美的附加文飾“琴、棋、書、畫”,頗有詩禮傳家之遺風。大廳內木柱林立,共有108根柱子。離宗祠正門前約十五米處還有一堵寬厚的照壁,通長19.2米,高3.8米,氣派非凡。
據考証,“相帥府”中之“相”指周必大,(周必大,宋孝宗淳熙末宰相,系周瑜後裔,今江西吉安市人),“帥”指三國時吳國大將周瑜,“相帥府”寓意出文官武將之府第。據車田周氏25世孫、現年80歲的周旭宜老人介紹,車田周氏10世孫周貫在湖南經商致富後捐出巨資,委托族人建造車田周氏宗祠,取名“相帥府”,以紀念先祖恩德功勳,並勉勵後人文武成才。

|
|
|
4月7日,一位老人從刻有“大路轉彎”字樣的青石旁走過。近日,在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發現一塊刻有“大路轉彎”四字的青石,據考証其為古時道路交通的標志。這塊青石長155厘米、寬35厘米、厚達17厘米,鑲嵌在農戶俞佔開家房屋拐角處。據瞭解,這棟房屋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
|
一“本”五百年前刻在石頭上的家譜─江西安福明代家族摩崖題刻群整理工程於近日竣工。專家從已完成拓片和文字整理考証中初步研究確認,這是一處明代官宦望族致力半個世紀之久,以記載家族活動內容為主的摩崖題刻群,此類題刻群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
據新華社南昌1日電,安福明代家族摩崖題刻群坐落在江西境內武功山東麓的大智村,現存16處,散布在大智村旁約1公里長的古道、田壟一帶的花崗巖石上,記載了當地彭氏家族半個世紀的歷史。彭氏家族在明代中期以前,科宦蟬聯,英才濟濟。明正統十三年,彭氏家族出現“父子四進士”(彭貫和其子彭彥充、彭華、彭禮),可謂盛極一時。
根據考証,整個大智村明代摩崖題刻群沿南北一線分布,每一塊刻石上都有一品或數品題刻,每一品題刻中又都有一條或若干條年代不同的題記。摩崖題刻群年代上起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下迄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前後延續51年。摩崖題刻的尺寸大小不一,因石而異。題刻的字體均為楷書陰刻,原文總計在萬言以上。摩崖題刻群文體形式多種多樣,有拜帖、墓志、祭文、傳記、誄辭、挽詩、題字,或記事,或紀勝,或詠物,或明志,內容十分豐富。
由於年代已久,又未曾有過任何遮護措施,部分石刻風化剝蝕較為嚴重,字跡不清。在香港有關人士的資助下,江西省贛州市博物館與安福縣博物館合作,對大智村明代摩崖題刻群全部拓片,現可考釋文字約5670個。
有關專家認為,這個罕見的家族摩崖題刻群的發現和保護,對於研究明代官宦之間的交往,精英家族在地方社會的活動,及其利用各種資源發揮和擴大自身影響等諸多問題,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例証,也為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社會生活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
|
|
江西省石城縣博物館在近日進行文物史料整理時,發現明末清初《“三魏”全集》古書一部,文博工作人員對古書及時進行了整理並收藏入庫。
據新華社南昌16日電,“三魏”是魏際瑞、魏禧、魏禮兄弟三人的合稱,系江西寧都人。魏氏三兄弟均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故時人稱為“寧都三魏”。
這部《“三魏”全集》古書系易堂木刻板,仿宋字,豎行,每頁9行,每行20字。書長25.5厘米,寬16厘米,雙邊,苦竹紙印刷,線裝成本。這部古書有《魏伯子全集》、《魏叔子全集》、《魏季子全集》,全書共23本49卷,基本保存完好。這部書的收藏,為研究中國明清時期文學藝術增加了更為翔實的文物史料。

|
|
|
2003年是推翻“商文化不過長江”舊說的江西樟樹吳城遺址被發現30周年,有關部門計劃投資400萬元在這個江南最大的青銅文化遺址建設一個別具特色的遺址博物館。
據新華社南昌12月31日電,吳城遺址博物館位於遺址發現地──樟樹市區西南的吳城鄉吳城村,佔地約100畝,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博物館建築風格依照吳城遺址典型出土文物器型設計,充滿青銅文化古韻,別具特色。建成後的遺址博物館將成為集中珍藏吳城遺址出土文物、全面研究和保護遺址的重要基地。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認為,吳城遺址和四川三星堆、湖北盤龍城和陝西城固地區等一批商代邊裔文明交相輝映,展現了以偃師商城、鄭州商都、安陽殷墟等中原商文化中心區以外方國遺址的燦爛文明。遺址博物館的建立將為更好地研究、保護和弘揚這一文明打下堅實基礎。
面積約4平方公里的吳城商代遺址自1973年被發現以來,30年內先後進行了十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6萬平方米,發現了城牆、祭祀場所、房址、窯址和墓葬等眾多遺跡,出土了石器、陶器、青銅器和鑄造青銅器的石范等文化遺物4000余件,還發現刻劃文字與符號200余個。
吳城遺址是目前中國南方地區已發現的眾多商周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出土遺物最多的遺址,為南方其他商周遺存的分期斷代確立了年代學標尺,推翻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舊說。吳城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年百項考古發現。

|
|
|
一塊距今162年,刻有當地歷代14名狀元簡歷的《吉州狀元題名碑》日前在江西省吉安縣被發現。文物專家稱,該碑對於研究廬陵文化與吉安風尚,提供了一件非常難得的史料實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據新華社南昌12月25日電,這塊鐫刻於清朝道光二十年(1841年)的《吉州狀元題名碑》是文物專家在對吉安縣橫江鎮江邊村的一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此碑由上等青石板材打造,長143厘米、寬50厘米、厚4厘米,正面選刻有當地南宋以來文天祥等14名狀元的姓名、籍貫、中狀元的時間、最高官職和謚號。
經考証,所列14名狀元中,除南宋和清朝各1名狀元外,其他12人都為明朝狀元。
銘述完狀元的簡要情況之後,便是一段75字的跋文,內容是希望後代能以所列先賢那樣發奮讀書,弘揚正氣,精忠報國。
據江邊村長者介紹,《吉州狀元題名碑》原先立於村中“宜園”書院的一座亭子里。1973年,該書院房東拆除古舊房屋時,將《吉州狀元題名碑》藏於院內的地下,以防被盜遭損,因而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
廬陵自古文風興盛,1256年南宋文天祥等40名廬陵學子在京都臨安同登進士,佔該科進士的九分之一,一時聲名遐邇。後民間盛傳當地“一門三進士,隔河二宰相﹔五里一狀元,九里十知州”,廬陵文化自此興起。
|

江西流坑村村民捐資搶修明清古建築群
2002年11月16日
因為閒置或年久失修,已被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西省樂安縣牛頭鎮的流坑古建築群中,不少明清古建築出現了破漏、傾斜或倒塌現象。日前流坑村村民們自籌資金20餘萬元對出現“險情”的古建築進行了修復。

江西發現晚唐大型民間龍窯
2002/09/07
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在撫州市臨川區雲山鎮湯周村,發現了晚唐時代的大型民間龍窯,出土了大批青瓷和窯工具標本。這令考古專家們興奮不已。 據新華社南昌9月7日電,湯周村位於撫州市北約20公里,雲山鎮西面約8公里處。湯周古窯址分布在湯周村至雲山河北岸的下磨盤山、陳家山、象山、旋盤山、火山一帶。下磨盤山古窯址面積達2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專家對位於京福高速公路線內的下磨盤山古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示了龍窯窯基一座。 這座龍窯爐依山坡而建,平面呈現長條弧狀,窯頭朝東,窯尾朝西,殘存部分--窯床斜長23米,寬2·24米,窯壁厚12-15釐米,窯壁殘高9-35釐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5釐米左右的窯汗。窯床底有2層燒結面。 從龍窯中出土了大批青瓷和窯工具標本。出土的青瓷器有盛貯器、飲食器、燈具和雕塑品,其中,盛貯器數量很多,佔整個出土物一半以上,種類有缸、罐、壺等;雕塑品出土1件鴨,頭殘,捏塑而成,深灰胎,造型栩栩如生,背部施點彩,可惜釉全部剝落。專家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見的點彩作品。 出土的窯工具有各種形態的墊具,如圓筒狀、缽狀、盂狀,為研究該窯的裝燒情況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有的墊具的腹部,刻有銘文,銘文有姓氏類和數字類。姓氏類有"李、廖、吳、黃、唐、王"等,說明該窯址是個體合作經營性質的,數字類有"大、小"等,可能是表明裝置不同器物或不同窯位。 考古專家認為,這處古窯址是晚唐五代時期一個以燒制缸、罐等大件器物為主的青瓷窯址,該窯的發掘為探索晚唐五代江西的瓷業面貌,燒造技術,特別是湯周古窯與唐代名窯洪州窯、越窯等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龍窯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窯,它由升燄式窯發展而來。升燄式窯發展到後期,將窯頂封閉,窯身(窯底)傾斜放置,最低的一端為火膛,最高的一端開排煙孔。因窯身呈長方形傾斜砌築,似一條火龍從山而下,故名龍窯。龍窯可以快燒,被稱作青瓷的搖籃,龍窯到南宋時期消失。 江西省曾在清江吳城,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商周龍窯,長為8米。

江西省萍鄉市白源鎮長溪村近日發現8枚恐龍蛋化石
2002年8月17日
江西省萍鄉市白源鎮長溪村近日發現8枚恐龍蛋化石。 據新華社南昌8月17日電,據考古人員介紹,這8枚長形蛋狀岩石每枚長達18至22厘米,上面布滿線形和蟲形花紋。根據化石的形態和外部特徵,應為中生代白堊紀恐龍蛋化石,距今至少6500萬年。 無論在蛋的品種上,還是數量上,中國的恐龍蛋化石都為世人矚目。江西是重要的恐龍蛋化石發現地,1964年江西區調隊首次在江西信豐盆地中發現整窩恐龍蛋化石。1976年,廣西一地質學院的教授在贛州郊區採獲兩枚帶胚胎的長形蛋化石。 至今為止,江西省境內共發現恐龍蛋化石20餘處,散布於全省的紅色盆地,主要分布於贛州--信豐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