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





南京上坊孫吳墓考古重大收穫
南京「秦檜墓」真相大白
南京江寧宋墓主人非秦檜
南京宋墓主人初步排除秦檜
南京開墓疑屬秦檜家族
疑似秦檜家族墓在南京開掘
南京南宋大墓極可能是秦檜墓
徐州再現漢兵馬俑
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浮出水面"
中國最早玻璃容器發現
徐州漢墓出土百餘陶俑陶器
徐州出土一批罕見漢代文物
南京發掘高規格宋墓,墓主疑為秦檜
南京出土疑是南宋奸臣秦檜墓
漢唐時期五古墓現徐州
連雲港古屍保護方案初定

南京上坊孫吳墓考古重大收穫
2007-1-24

參觀者在欣賞從上坊三國時期孫吳墓出土的文物

工作人員在清理南京上坊三國時期孫吳墓墓室內的淤泥
1月23日,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公布南京上坊三國時期孫吳墓考古發掘成果,並展出部分出土文物。2005年底,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對位於南京南郊上坊鎮的一座距今約1700年的大型三國時期孫吳磚室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該墓為土坑豎穴磚室結構,規模大,結構獨特,其中磚室全長20.16米,寬10.71米,墓主身份為孫吳晚期貴族或孫吳宗室,墓中出土金、銀、銅、鐵、漆、木、瓷、陶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70多件,銅錢600余枚。該墓為研究孫吳時期墓葬等級制度、大型墓葬結構以及孫吳時期社會禮俗、繪畫、制瓷工藝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南京「秦檜墓」真相大白
2007-1-5

圖:南京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吊起西側墓室上的石板,對這座南宋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新華社)
傳媒熱炒多日的南京江寧「秦檜墓」終於真相大白,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三日透露,研究人員「已破譯墓主的真正身份」──這座南京歷來發現的最大規模宋墓已出土的墓誌銘顯示,三號墓室的主人是秦檜的兒媳婦曹氏,而主墓室則埋葬著秦檜的獨子秦熹。
曹氏是名將之後
本次秦檜家族墓的考古發掘終於取得最重大的突破,考古隊員們經過兩天對在三號墓室發掘到的「宋故燕國太夫人曹氏……」墓誌銘進行初步處理後,解讀出銘文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三號墓室埋葬的是北宋名將曹彬後人、秦檜的兒媳婦曹氏。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宋史專家李昌憲教授表示:「曹彬在宋史中就有記載,是個大大的名將和忠臣,他的家族曾經在南京聚居過,是個世家。」《宋史》中對曹彬的評價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
由於墓誌上大部分文字被「鐵鏽」掩蓋,無法獲知秦熹老婆曹氏是曹家第幾代子孫。但是考古專家表示,根據描寫曹彬家族史的史料《曹武惠王彬行狀》記載,秦熹老婆曹氏應該是曹彬家族第五或第六代後人。
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表示,根據《景定建康制》等南京地方文獻記載,曹家在南宋高宗時曾經長期在南京居住,而且為「世家」家族,非常有名。從宋高宗對秦家和曹家的重視程度來看,應該屬於一種名門世家的「家族聯姻」,而曹氏不僅受到了丈夫秦熹的影響,更是「曹彬世家」受到的重重皇恩,並且在紹興十五年被封為「和義氣郡夫人」,在紹興十七年被封為「和國夫人」,在去世的時候又被追封為「燕國夫人」。
秦熹墓三大謎團
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表示,其他兩個墓室,M1——秦熹「正室」夫人墓、M2——秦熹墓本月還將繼續發掘。對於秦熹的這兩個陪葬夫人,有專家推測此次發掘的是地位比較低的「妻妾」墓室。
第一個謎:秦熹的正室夫人是誰?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史專家李昌憲表示:「因為秦檜的千古奸名,後人恥於提到秦檜及其後人,因此在史料中他的兒子秦熹的記載就更少,更談不上他的夫人了。因為M1號墓室的地位比M3號高,很有可能是秦熹的第一任夫人的墓室。在他的第一任夫人去世後,他又納了第二位夫人曹氏。這一切的安排最終都體現在最終墓室『倒品字形』的安排上。一旦出土秦熹第一任夫人的墓誌銘,這將大大增加宋史的豐富性,也將把秦熹妻室的記錄寫入歷史,因此這次發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第二個謎:這座大墓是何人所立?
李昌憲教授認為,在宋代歷史上,對秦檜的評價曾經經過兩次比較大的反覆,他在被「追奪王爵,改謚謬醜」後,宋代皇室又曾經恢復過秦氏家族的光榮,因此秦熹的兒子秦塤、秦堪在南宋時一直為官,在秦熹身亡時,為他建一座高規格祖墳,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到底是哪一位後人所立,還是子孫集體所立,還不好判斷。
第三個謎:主墓室有否秦熹骸骨?
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隊員們對在主墓室能否找到秦熹骸骨表示懷疑,因為在中間墓室已經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盜洞,根據判斷可能是明朝盜墓賊所為。因此很有可能秦熹的屍骨已經在盜掘過程中四散漫滅了,秦熹墓內所藏的陪葬品也應該「凶多吉少」。但是從西側墓室來看,秦熹墓應該也有墓誌銘。只要能夠破譯墓誌銘的內容,相信更加珍貴的文物「秦熹的歷史記載」將浮出水面。(南京晨報/北京晚報)

南京江寧宋墓主人非秦檜
2007-1-3
南京江寧宋墓M3號墓的墓誌銘部分文字已被專家解讀了出來,是「宋故燕國太夫人曹氏」。
據香港中通社南京一月三日電,這一發現使得前一陣子的「疑似秦檜墓」的說法,頓時少了很多的贊同者。因為在現有史料中,實在很難找到秦檜有一位曹姓的燕國夫人。
此間新聞晚報報道,「目前全盤否定‘疑似秦檜墓’還為時尚早,我們必須要得到最直接的證據才能作出判斷。」南京市博物館華國榮副館長說。
二日,隨著棺木基本被清理完畢,M3號墓室的發掘已接近尾聲。從目前墓室的概況來看,它的單體規模很可能比不上之前在江寧建中發掘的宋代秦檜家族墓。但M3號墓室中的墓誌銘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目前,墓誌銘上的內容僅僅公佈了「宋故燕國太夫人曹氏」這幾個字。「這懸念並非人為製造。由於大墓長期進水,石質的墓誌銘上已經長滿了‘水蛂式A很多字跡都暫時無法辨認,所以不便過早下結論。」華國榮表示。

南京宋墓主人初步排除秦檜
2007-1-2
南京江寧宋墓M3號墓的發掘工作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墓志銘上的部分文字昨天被專家解讀了出來,是「宋故燕國太夫人曹氏」。
據金陵晚報報道,這一發現,可以使「疑似秦檜墓」的說法初步得到澄清。因為在現有史料中,實在難以找到秦檜有一位曹姓的燕國夫人。南京市博物館華國榮副館長說:「目前全盤否定『疑似秦檜墓』還為時尚早,我們必須要得到最直接的證據才能作出判斷。」
昨日,隨著棺木基本被清理完畢,M3號墓室的發掘已接近尾聲。從目前墓室的概況來看,它的單體規模很可能比不上之前在江寧建中發掘的宋代秦檜家族墓,但M3號墓室中的墓志銘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目前,墓志銘上的內容僅僅公布了「宋故燕國太夫人曹氏」這幾個字。華國榮稱:「這懸念並非人為制造。由於大墓長期進水,石質的墓志銘上已經長滿了『水蛂z,很多字跡都暫時無法辨認,所以不方便過早下結論。」

南京開墓疑屬秦檜家族
2006-12-27

圖:工作人員二十六日開啟南宋大墓西側墓室(新華社)
【大公報訊】新華社南京二十六日消息:考古人員二十六日在南京市江寧鎮清修村打開一南宋大型家族墓葬。此前有考古專家表示,該墓葬很可能是南宋大奸臣秦檜家族墓葬之一。
據了解,二十六日打開的是靠西邊一個規格較小的墓室,墓室內棺材已經腐爛,考古人員在棺內發現墓室主人的頭顱,但主人性別和身份都有待進一步確認。此外,當日打開的墓室共有七塊大石板覆蓋,考古人員採用兩個滑輪組成的機械,用人力吊起石板,然後再通過抽水裝置抽乾墓內積水。
南京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表示,自從今年九月發現有盜墓分子對該墓進行盜竊活動後,考古人員從十月開始對墓地進行搶救性挖掘,現在可以肯定這是一南宋陵園性質的家族墓葬,屬於豎穴石室墓葬,墓地的範圍較大,規格等級較高。陵前有享堂、神道,但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建築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華國榮表示,這個墓葬比二○○四年在距此地兩公里外發現的建中墓葬規模大,與它形制相似,但此墓為單式,建中墓為合葬墓,且沒有神道、享堂。建中墓曾被考古專家推斷為疑似秦檜夫婦墓葬,但一直未有定論。據介紹考古隊將對該墓室進行進一步發掘、清理,取出文物,並繼續打開另外兩個墓室,從而調查了解整個墓葬的情況。
此前,考古隊隊長王光明曾向媒體透露,由於該墓葬發掘地是秦檜家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前依水後靠山,且附近先後發現過其家族墓葬,因此,這次發掘的墓室也很可能是其家族墓葬之一。
秦檜是南宋權臣,江寧人。他曾主張與金議和,並誣陷殺害岳飛等抗金忠良,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奸臣。

疑似秦檜家族墓在南京開掘
2006-12-26
【大公網訊】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專家推測,位於南京江寧鎮清修村的一座宋代家族墓,很有可能是宋代奸臣秦檜的家族墓。26日,考古人員在媒體和當地群眾的圍觀中,開啟了這座墓。
據《北京青年報》26日報道,疑似秦檜墓的三個墓室中,靠西邊的墓室規格最小,覆蓋墓室的青石板上留有一處長近一米、寬近半米的孔洞。透過這一孔洞可以清楚看到墓室中的積水及棺木的一邊。
在25日的周邊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石刻和用青磚修砌的建築遺物。在三座墓室正南約10米偏左的一個大型石制基座方孔中,還發現了一枚有「崇寧通寶」字跡、直徑約2.5厘米的銅幣。
「崇寧通寶」始鑄於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考古人員表示,這一發現証明了這座大墓屬於宋代。
目前,秦檜家族墓外圍清理工作基本結束,多項工作準備就緒。最左側墓室的積水抽幹後,將開始整個墓室的挖掘工作。
挖掘具體流程是:首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運用滑輪吊機把青石板吊起來﹔然後通過抽水機把墓室內的積水排出﹔陰幹墓室內的淤泥﹔接著在墓室內搭建供技術人員使用的工作平台﹔最後清理淤泥,挖出文物,從而調查瞭解到整個墓室的具體情況。
26日的《南京晨報》報道說,博物館方面表示,一旦發掘出文物,當天將出土文物運走。在考古現場,安全警衛工作更為細緻,出入必須持臨時通行証。
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說,他們在這座南宋大墓的主墓室以及另外兩個墓室已經發現了幾個盜洞,一個大洞深入主墓室,因此肯定已經被盜過,而且盜賊的手法很像明代開鑿胭脂河使用的「火燒水激」法。但是,這座大墓是在明朝被盜,同時三個墓室是否全部被盜還存在疑問,因此考古隊員們仍然抱著一絲希望。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南京南宋大墓極可能是秦檜墓
2006-12-23
「墓葬發掘地前倚水後靠山,其位置是秦檜家族墓葬群所在地,因此初步判斷此處是秦檜家族的墓葬之一。」前天,南京博物館考古隊王光明稱,目前正在南京江寧鄉間發掘一處南宋大墓,其墓主有99%的可能是宋代大奸臣秦檜。但由於現在墓室還未打開,尚不能做最後確定。
據東方早報報導,王光明介紹,該墓經過3個多月的勘探和發掘,已初顯原型,3個正方形墓室呈倒「品」分佈,全部用榫卯連接的大石板覆蓋,中間的墓室最大,共有5塊重約2噸的大石板,兩側墓室各用4塊略小的石板。「由於墓葬的位置在半山腰上,吊車、挖土機等大型作業工具無法上山,所以我們全部採用人力的方式進行發掘,時間自然也比較久。」
儘管墓室尚未打開,但不少專家已斷定這是秦檜家族墓葬中的一座。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季士家表示,發掘現場的所在地是秦檜家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1986年和2004年在附近先後發現了該家族的兩座墓葬,其中一座被確認為秦檜重孫的墓葬,而在南宋時期的建康城,基本沒有王侯將相會將墓穴安排在秦檜家族墓葬範圍內。
王光明還介紹,在發掘的過程中,在莊稼地里發現了一塊墓磚,上面寫著「大宋紹興二十五年」。季士家指出,紹興二十五年正是秦檜去世那年,且這種墓磚主要是秦檜家族使用,除了秦檜和他的兒子秦?外,他的曾孫也葬在此。「在墓室里,考古隊員發現了4個盜洞,有一個盜洞應該是宋朝後期不久被盜,其餘3個盜洞直徑約2米,洞口積滿了泥土,呈黑色,有火燒的痕跡,有一個盜洞幾乎深入到墓室底部!」南京博物館專家介紹,這個發現也符合歷史上關於「秦檜墓」曾經被盜的記載。
明代作家顧起源在《客座贅語》一書中曾經有過記載,明朝秦檜墓曾經遭遇了一次盜竊,當案件偵破盜墓賊被抓後,當地的官員有意減輕了盜墓賊的刑罰,原因只是因為厭惡秦檜在歷史上的醜行。

徐州再現漢兵馬俑
2004-9-19
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陵園近日挖掘出140余個彩繪兵馬俑和一批兵器、青銅器。
據新華社南京9月19日電,這次兵馬俑的出土位置在獅子山楚王陵園內。其中一號祭祀坑內有直徑約70厘米的大甕和零散的青銅器。二號坑的東南角有規律地排列著140多個彩色陶俑。陶俑有50厘米左右高,英俊清秀,神態各異,有的抱拳,有的相擁,有的持兵器狀,他們的頭部都是面向墓主人的陵墓。
楚王陵的主人到底是誰,一直有爭議。上世紀80年代,一輛正在取土的挖掘機挖掘到兵馬俑。在此後的十幾年間,考古學家一直在尋找這些兵馬俑的主人。1991年7月,獅子山楚王陵被發現,1994年正式發掘。作為附屬建築的兵馬俑有6條俑坑。經過長期的研究,專家們初步斷定墓主人為第三代楚王劉戊。
但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不少專家對此墓主的真實身份提出了疑問。這次140余件彩繪兵馬俑和部分古代兵器再次出現在楚王陵陵園,使這座兩千余年前的地下王陵又增添了新的內容。然而,面對著連續不斷的考古發現,專家們對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身份提出異議。
由於劉戊是因反叛當時的中央政府并戰敗而死,按照常理推斷,死後不該再享尊榮。但楚王陵的規格卻非常高,金縷玉衣、兵馬俑等王侯禮器一樣不少,似與劉戊的叛臣身份與地位不相稱。部分專家就此推斷,獅子山楚王陵的主人可能不是劉戊,而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
考古工作者斷定,獅子山地區是以楚王陵墓為核心,以兵馬俑為陪葬軍陣的一個大型陵園,在這個區域內一定還有其他未發現的漢文化遺跡。今年5月,南京大學考古隊和楚王陵管理處利用遙感技術對獅子山附近區域進行了探測,表明獅子山楚王陵附近的確存在大型的貴族陪葬墓,其中羊鬼山是王后墓已確鑿無疑。該大型漢墓一旦獲準發掘,必將引起世人關注,也將對研究漢文化提供更加翔實、有力的依據。也許到了那時,楚王陵主人的真實身份才會浮出水面。
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浮出水面"
2004-9-19
在江蘇淮安,被洪澤湖水淹沒300多年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和被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近日經過挖掘修復,日益顯示出其歷史、文化價值,并引起海內外考古、旅遊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據新華社南京9月19日電,淮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淮安就是“青蓮崗”文化發祥地,商周時期是徐文化的中心地。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館藏文物40000余件。
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湖畔奇陵──明祖陵的陵區精華部分石雕群,比明皇陵、孝陵、十三陵、顯陵更具有鮮明的明代特色,其造型和雕工精緻華麗。近年,由於洪澤湖水位下降和日趨穩定,興於唐代開元盛世、毀於清初康熙年間、被中外考古專家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的邵公堤、城牆和殘存的街市建築物不時顯現出來,增加了這座神秘水下古城的學術、考古、藝術價值。蜿蜒百裡、建於公元200年、被譽為“水上長城”的洪澤湖古大堤,作為古老的有壩引水工程,雖歷經滄桑,但風採依然。

|
|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經過18年的潛心研究,日前向外界披露:出土於徐州北洞山漢墓的玻璃杯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發現數量最多的中國自制玻璃容器,製造於公元前2世紀。
據新華社南京9月8日電,江蘇徐州北洞山漢墓是中國目前發現的規模巨大、墓室最多、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漢墓之一,於1986年由徐州博物館和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共同發掘。在墓中發現的這批玻璃產品包括16只玻璃杯,一件玻璃獸和3塊藍色小玻璃。它們大約在公元前175年至128年間被埋入地下。專家們認為,北洞山漢墓主人是楚王劉道。西漢時期,人們視死如生,墓葬要按照主人的生活方式布置,譬如房間、水井、糧倉等等,這些玻璃製品可能是主人生前所用。
在徐州這批玻璃杯出土前,已知的最早國產玻璃容器為河北滿城的西漢劉勝墓出土的玻璃杯,其製造年代為公元前113年,專家認定,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的玻璃杯,其製造年代當不晚於公元前175年至128年,比劉勝墓玻璃杯時間更早,因此應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國產玻璃杯。在目前中國出土的古代玻璃中,有許多製品是不透明的,北洞山漢墓出土的玻璃製品也一樣,這些玻璃之所以不透明,並不是因為當時不會焙制透明玻璃,而是為了通過焙制玻璃得到仿玉製品。

|
|
|
考古專家日前在江蘇徐州市馱籃山漢墓發現3個陪葬坑,僅在面積約3平方米的土層內,即出土百余件陶俑、陶器。
據新華社南京13日電,馱籃山漢墓位於徐州市東北郊馱籃山東西兩山丘的南麓,屬西漢早期分封於彭城的楚王夫婦的陵寢。考古專家介紹,3個陪葬坑原來都支有柱子,柱子上覆有瓦片,由於受到外力擠壓全部坍塌。現場初步清理的一小部分約3平方米,就發現了100多件樂舞俑、兵馬俑、侍俑和陶器碎片,從而推斷出這3個陪葬坑分別為樂舞坑、兵馬坑和器物坑。
據有關專家介紹,在發現的陶器碎片中,可以明確辨認出陶鼎、陶磬、陶虎頭(樂器上的裝飾),還摻雜有漢代的一些工具,如夯、鍤。在樂舞俑坑中目前發現的都是女樂俑,面容栩栩如生,非常傳神。

|
|
|
經過考古人員10多天的辛苦努力,江蘇徐州對大孤山豎穴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67件(組)精美的玉器、銅器、漆器、陶器、鐵器等罕見的漢代文物重見天日。
據新華社南京5月10日電,漢墓出土器具形式多種多樣,如鼎、盒、罐、倉、井、勺等,另外還有五株錢幣、龜紐玉印、龜紐銅印、王霸之印等,其中一把鐵劍最讓人感到驚奇。該劍長約55厘米,劍鞘為木質,由於年代久遠,受土質中水分長期侵蝕,劍鞘已完全腐爛,劍上配有的玉劍飾品依然保存較好。令人遺憾的是,4件套的玉劍飾只發現了其中的3件,即玉劍格、玉劍??、玉劍珌,缺少了玉劍首,但保存如此完整且精美的玉劍飾在中國的考古歷史上也比較罕見。
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多以金帶鉤、銀帶鉤、銅帶鉤為主,而每種質地帶鉤代表不同的官位。此次出土的一件玉帶鉤做工精美,保存完整,為清白質玉,屬玉中上品。同時出土的珍貴青銅提樑壺、青銅鈁、大陶罐以及陶印很有代表性,也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考古專家介紹,從出土的文物數量和規格檔次,特別是從出土的龜鈕銅印可以看出,墓主應是當時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物
。

|
|
|
近日,南京市博物館聯合江寧區有關考古人員對位於江寧區江寧鎮建中村的一座大型宋代古墓葬進行了清理,有關人士稱,墓主很可能就是秦檜。
據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這座墓的規格非常高。該墓呈凸字形,長6.5米。該墓為磚石墓,墓葬所用磚塊均為宋代官窯燒制,每塊磚上都刻字,其中一塊磚上的字為“大宋紹興25年”。由此可見,磚塊的年代為公元1155年,距今849年。
考古人員說,由於這座古墓的規模太大,考古人員已經清理了兩天,至今還沒有發現古墓的甬道,估計要花上10天,古墓中有沒有文物以及墓主確切身份才有可能揭曉。
不過,考古人員也認為,根據龐大的墓葬結構,古墓所用磚塊以及磚塊上的字跡可以表明,墓主身份顯赫,有可能是南宋奸臣秦檜的墓。但這座墓已經被盜過,考古現場已發現兩個洞,估計是盜洞。
南京大學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說,秦檜的墓一直到明代還保存完好,據明代正德年間所修的《江寧志》記載,當時秦檜墓前還有石刻。但明代後,秦檜墓就離開了人們的視野,後人從此不知秦檜墓的確切位置。
賀雲翱說,1986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曾經在江寧區牧龍鎮發現了秦檜的家族墓,出土了瓷器、銀器、玉器、水晶、錢幣等,最關鍵的是在其中一個碗上還發現了“秦代制位”樣,因秦檜重孫曾經“代制”銜,所以當時這座墓葬被確定為秦檜家墓。
根據古代墓葬制度,既然子孫墓在牧龍鎮,那麼秦檜墓也應該在牧龍鎮一帶,而現在考古發掘的古墓葬就在古牧龍鎮范圍內,而且規格極高,墓磚年代和秦檜的死亡年代相符,這座古墓的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秦檜。
1982年人們就已經知道江寧鎮建中村的這座古墓,但由於發掘時機不成熟一直保護至今。因南京現在要沿江開發,且居民都拆遷走了,所以才對古墓進行發掘。
|

|
|
南京市江寧區江寧鎮建中村一座大型宋代古墓葬正在清理中,考古專家指出,這處墓規格極高,墓磚年代和秦檜死亡年代相符,而且秦檜家族墓就在附近,研判古墓墓主很可能是南宋奸臣秦檜。
據「中央社」台北二日電,南京《現代快報》報導,考古人員說,古墓規格非常高,墓呈凸字形,長六點五公尺,屬磚石墓,墓葬所用磚塊都是宋代官窯燒製,每塊磚上都刻字,其中一塊磚上刻有「大宋紹興二十五年」,顯示磚塊年代為西元一一五五年,距今八百四十九年。
考古人員表示,根據龐大的墓葬結構,古墓所用磚塊以及磚塊上的字跡表明,墓主身份顯赫,有可能是南宋奸臣秦檜的墓,但此墓已被盜過。
南京大學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指出,秦檜墓至明代一直保存完好,據明代正德年間所修江寧志記載,當時秦檜墓前還有石刻,但明代後,已不知道秦檜墓確切位置。
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於一九八六年在江寧區牧龍鎮發現秦檜家族墓。賀雲翱說,根據古代墓葬制度,子孫墓在牧龍鎮,秦檜墓也應在牧龍鎮一帶,而這座古墓葬就在古牧龍鎮範圍內,規格極高,墓磚年代和秦檜死亡年代相符,因此墓主很可能是秦檜。

|
漢唐時期五古墓現徐州
2003/05/22
經過五月二十、二十一日的發掘,考古專家在江蘇徐州市西南郊杏山子村發現了五座一千九百年前的家族墓葬,分別屬於東漢、唐兩個朝代。
有人二十日在杏山子經濟開發區取土時,地表出現了幾個連成一排的有規則痕[,有的地方還有紅磚的碎塊,在地表南部已經有一個裸露在外的洞口。得知這一信息後,考古專家立即趕往現場。經過勘察,考古專家判斷在這片面積近一畝的空地上,至少有五座古墓,其中南北向兩座,東西向三座。
發掘現場的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南北向唐代船形墓。該墓非常精緻,墓室前面是窄長青磚鋪成的甬道。甬道和墓室間有台階相連,墓門是由按照「人」字型交叉的石磚砌成,墓室內方磚鋪地,兩側還有排水溝。墓頂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用方磚砌成拱形,使該墓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和泥土磚石積壓而毫髮無損。
特別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由於此墓從未遭過盜掘,他們發現此墓券頂方磚之間的縫隙全部用小瓷片塞住,從而解開了他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以往發掘的唐墓為何到處都是碎瓷片。這個古墓中還挖掘出一具完整的、身長不足一米的小孩骨架,墓內沒有任何陪葬品。
作為兩漢文化發祥地的徐州市,漢代遺存星羅棋佈,漢代家族墓葬佔有特殊的地位。據考古人員介紹,漢代有「聚族而葬」的特點,在徐州銅山新區的樵村、圭山曾出土過典型的家族墓葬群,尚未發掘的簸箕山,也是一個家族的墓地。這些家族墓葬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等級分明,平地上的按方向排列,山頭上的則是輩份最高的佔據山頂,其他人依次往山下排列。(蕭昌琦)

連雲港古屍保護方案初定
2002/8/17
來自上海遺體防腐研究所、復旦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博物院的9位專家昨天在江蘇連雲港市就連雲港漢代古屍的保護和研究方案進行了論證。 據新華社南京8月17日電,專家認為,古屍的前期保護是成功的,和半個月前相比,"古屍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可以說,古屍目前已經穩定下來了,在這種狀態下,保存3個月對保護方案實施沒什麼問題"。 中國考古工作者於今年7月初,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這具浸在棺液中的古屍是中國首次在長江以北發現的漢代濕屍,也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荊州漢墓之後,中國又-次發現保存完好的漢代古屍。 這具已超過2000多年歷史的屍體皮膚完好,肌肉尚有彈性。 徐永慶認為,為了使漢代古屍能夠長時間保護,存放室應該是封閉的(有門無窗),並應配有空調及排風設備,使用防紫外線光源,平時遮光保存,室內溫度保持在25攝氏度以下。 目前,浸泡古屍的福爾馬林只是固定液,須加入多種藥物配製成混合防腐液,以達到防腐、滅細菌和黴菌、軟化、保持顏色不變等要求。 南京醫科大學的專家在古屍保護方案中建議,在古屍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上,應該採取多學科的協作,開展人類學、考古學、解剖學、組織病理學、分子生物學、醫史學、寄生蟲學等多角度研究。 例如,對其形態學的研究可以確定各種不同組織細胞在古屍中的保存情況,並與現代人比較,為深層次上的組織細胞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變研究奠定基礎,還可以為民族的起源、遷移等關係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各臟器生化研究可以了解古屍臟器脂類、蛋白質及其臟器組織的保存情況,以探討古屍病變的可能死因,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屍當時的生存環境及環境污染狀況等。 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周盛斌認為,通過對古屍骨骼的測量並與現代人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出當時的生活情況以及其大致的年齡,並可以反推其發育情況。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譚德炎認為,古屍的左側上下肢偏細,按常理來說是中樞神經癱瘓造成的,一般不太可能是先天性的,是否是其身前患過腦溢血之類的疾病,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論證會上,專家們一致認同了採用混合防腐液浸泡保存漢代古屍的方案和南京醫科大學制訂的綜合研究方案,並對研究費用作了初步預算。這一方案在細化、完善後將上報江蘇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