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發現一對刻有「水書」牛角

貴州發現首枚水文字錢幣

象形文字"水書"研究獲新突破

貴州發現一清代古鎮

貴州一小鎮發現55座明代墓葬

貴州發現延續上萬年洞穴遺址

貴州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址

貴州發現明代古驛道

貴州發現完好清代古建築群

 

 

 

 

 

 

 

 

 

 

 

黔發現一對刻有「水書」牛角
2006-2-22


「水書」牛角


「水書」牛角局部

「水書」牛角局部


「水書」牛角上的文官面具圖案

近日,我國水族聚居地之一的貴州省荔波縣有關專家在搶救水族文化過程中,征集到一對雕刻有「水書」的牛角。經初步鑒定,這對「水書」牛角歷史比較久遠,長約1尺,牛角的背部雕刻有火鳳凰、孔雀、騰龍、飛魚、仙女駕雲、武官文官面具、太陽、月亮、火球等圖案和20多個難以破譯的水族文字符號。「水書」專家初步破解了其中的8個文字,意為「豹年日貪,虎月時狼」。「水書」是水族的獨特文字,屬象形文字。

 

 

“水書”研究專家貴州民族學院副研究員潘朝霖近日發現一枚刻有水族文字的宋代錢幣。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首枚“水書”錢幣。

據新華社貴陽9日電,潘朝霖介紹說,這枚銅錢所鑄文字有漢字“大中”,及人牽水牛、人拉耙的水族象形文字。“大中”,指宋真宗趙恆的年號“大中祥符”﹔水牛,在水書中是財富的代表。耙,是稻作農耕重要工具,在“水書”中,也是財富的象征。

史料記載,從唐代貞觀至開元的百余年間,中央政權就在水族地區設置5州17縣﹔開元年間(713-740年)設的撫水州,是以安撫水族先民為主體的行政建制,是水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引起中央王朝密切關注的體現。宋承唐制,依舊保留了唐代設置的撫水州建制,因此有為數相當多的水族先民生息在撫水州,即今廣西的環江一帶。

唐宋之際,由於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區加強統治,水族與漢族交往日益頻繁,在漢族先進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水族社會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潘朝霖認為,水族地區私鑄銅錢的歷史下限,應當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之前。水書錢幣出現的漢字“大中”,就是公元1008-1016這一歷史時段的記錄。

目前,這枚銅錢已被成都一收藏家收藏。

 

 

 

 

 

中外專家、學者通過對被譽為世界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書”進行考証和潛心研究,獲得3個新發現和新突破。

據新華社貴陽9月8日電,“水書”是中國水族的獨特文字,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專家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內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書。由於“水書”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流失比較嚴重。近些年來,為了搶救這一文化瑰寶,貴州省有關部門在專家指導下,對“水書”進行了大量征集和搶救工作,目前共征集搶救到6000多本珍貴“水書”原件。

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館長姚炳烈介紹說,“水書”流傳有幾千年的歷史,通過對“水書”的研究,對水族先民的歷史淵源、文字、遷徒等3個方面有了新發現。

據介紹,中國夏陶神秘符號在“水書”中找到了相同的文字記載。由貴州省檔案局提供的24個夏陶神秘符號,這次在荔波縣檔案館的“水書”中,找到了完全相同的文字符號就有十多個,說明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字符號,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的一脈,有助於解開困擾考古界40多年關於“夏都”的千古之謎,說明水族至少在夏商時期與漢民族的發展是並列的,水族先民在原始社會就已存在。

“水書”文字研究取得新突破。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水書”古文字僅400多個,通過對收集到的6000多冊“水書”進行研究,目前已發現有800多個文字,加上異體字,共有1400多個文字。

水族遷徒的歷史得以進一步証實。長期以來,專家學者認為,水族先民是從南方百越群體中分離出來的,但一直難以考証。專家學者在荔波館藏“水書”中發現有“梅花鹿”的記載,“梅花鹿”在北方有而南方卻無,印証了水族先民北下南遷的說法。

 

 

 

 

 

 

 

 

 

一個由20多座建築構成的古鎮,近日在貴州被發現。專家推測,這個古鎮始建於清代早期。

據新華社貴陽9日電,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專家最近在對沙沱水電站水庫淹沒區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了位於沿河縣淇灘鎮的這個古鎮。

一條用青石對縫舖砌,長150米、寬3米的街道,把整個古鎮分為南北兩部分。下雨時,雨水可以通過設置在街道錶面上的排水洞,流入街道下面的排水溝。與常見的順著街道方向的排水系統不同的是,巧妙佈置的排水溝,穿過街道直接通往東西流向的烏江。

街道兩側分佈著各種用作店舖、會館和廟宇的建築。民居建築分為三合院和四合院等種類。三合院多數是一間正房和兩間廂房,屬於土家族民居建築。四合院多為前店後宅型,高封火山牆維護。這些建築泥塑考究、工藝精湛。從烏江對岸觀看,小鎮背對烏江的一面,卻是一排整齊的吊腳樓。

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所長張勇說,古鎮的建築依據山勢地貌科學分佈,其排水系統更是結合了烏江的流向,顯得匠心獨具。整個古鎮的設計、規劃水平,在當時已經相當先進。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日前在一個小鎮里發現了由55座明代墓葬組成的墓葬群。

據新華社貴陽8月31日電,這個墓葬群位於貴州省德江縣潮砥鎮,是考古專家在對沙沱水電站淹沒區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的。

整個墓葬群由官宅明墓群、青門墓葬群和聯盟墓葬群三部分組成。

官宅明墓群位於官宅村官宅小學附近,分佈集中,總計約30座,佔地200多平方米。墓葬以2-3個墓室居多,墓室均用大理石板砌築。有的墓葬門楣、門柱兩側和後壁上雕刻著精美圖案,內容有二龍戲竹、卷雲花草等。少數墓葬的墓室正中還有藻井。

青門墓葬群位於青門村斑竹林一帶,總計15座,佔地約100平方米。墓葬分佈落差比較大,有的在小山坡上,有的在烏江支流的印江河岸邊。這裡的墓葬除了多個墓室並列的大型石室墓外,還出現了烏江流域明代墓葬中的新形式──兩個墓室並列的磚室墓。

聯盟墓葬群位於聯盟村盟子堆組,總計10座。墓室用大理石砌築而成,以兩個墓室最為常見,多系夫妻合葬。一些墓室已經暴露,可以清楚看到內部結構。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張合榮說,德江縣處於明清時期貴州文化的中心區域,是受到漢文化影響較大的地方。這個明墓群的發掘,有望為研究貴州古代土司制度提供幫助。

 

 

 

 

 

 

  

一處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宋明以後的洞穴遺址日前在貴州省被發現。

新華社貴陽7月21日電,這處洞穴遺址位於貴州省開陽縣哨上鄉土橋村,是貴州省考古所的專家對貴開路進行公路文物考古調查時發現的。專家初步推測,遺址出土物的時代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到宋明以後,時間跨度達上萬年。

據專家介紹,遺址地層疊壓關係清楚,堆積比較完整。目前已經發現有18個疊壓層:1-5層,厚約1.7米,屬於角礫層﹔6-16層,厚約2.5米,屬於灰燼層﹔17層以下是黃土層。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其中滅絕種有中國犀、巨貘,現生種有鹿、獾、虎和豹等。出土的石器中打制石器佔到98%以上,骨器也以打制骨器為主,主要有骨鏟、骨刀等。年代最晚的出土物有明代青花瓷片、明代瓦塊等。

貴州省考古所專家曹波認為,像這樣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不同時期人類活動遺存的古人類遺址在近年的考古發現中並不多見。多個時期文化層的堆積保持了時代的延續性,對全面研究貴州的古文化有重要意義,為研究中國早期人類歷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連續性實物史料。

 

 

 

 

 

 

  

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日前在貴州省的一個小村莊裡發現了三處新石器時期遺址。

據新華社貴陽3月25日電,這三處遺址都位於龍里縣谷龍鄉古新村,分別稱為豹子洞遺址、渣口洞遺址和吊洞遺址。豹子洞遺址因古時候曾有豹子居住而得名。洞口高約2.2米,深約50米,洞寬約7米,洞中有大量的陶片和動物牙齒。陶片嚴重破碎,無法分析器形。

渣口洞遺址洞口高約9米,寬約20米,深約40米,洞內南側有一個小支洞,洞內極為平坦。考古人員在洞中採集到了石錘、燒骨、陶片和水晶碎片。石錘長12厘米、寬7.5-8.5厘米,有明顯使用痕跡。水晶片十分細碎,可能是製作器物打下的碎末。渣口洞遺址和吊洞遺址保存完好。

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恩元說,三處遺址處於同一區域,從中發現的陶片紋飾基本上相同,陶片殘片中僅發現口沿,均未發現有器底,由此推測這些遺址中陶器的器行也是一致的,即都是圜底器,說明三處遺址之間極有可能存在某種聯係。

 

 

 

  

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日前發現了一條修建於明代的驛道,這條驛道是古代黔東重鎮黃平通往貴陽的一條重要通道。

據新華社貴陽3月17日電,驛道殘跡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巴江鄉清水江畔,順山勢延伸至河床,是考古專家在對大花水水電站水庫淹沒區進行文物搶救考察時發現的。這條驛道在光緒二十七年重修過,寬2-4米,至今仍是當地村民的主要通道。

驛道從一個由石條砌築的名為可慈亭的建築中穿過,可慈亭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但是頂部木結構建築已被毀壞。現在殘余建築物高約7米,長12米,寬7.6米。可慈亭牆基處有一青石碑,碑高1.5米,寬0.8米。碑上記載了光緒二十七年,從黃平舊州至貴陽水口寺“共修路10343丈6尺,共去銀3014兩”等內容。

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恩元說,驛道、石碑和可慈亭的發現對研究西南民族地區古代交通、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有重要價值。

 

 

 

 

 

  

一個由30余棟四合院、風火統子、幹欄式吊腳樓組成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日前在貴州發現。

據新華社貴陽16日電,這一古建築群位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南7公里烏江東岸的淇灘村。村裡有條老街,臨烏江的一面,多為土家族傳統的幹欄式吊腳樓民居建築,坐東向西,房柱依地而落,高低交錯。

吊腳樓的對面,四合院、風火統子相間排列。四合院設計小巧合理,結構對稱嚴謹。院內天井、鬥拱等構件彩繪寶蓮花、卷草圖案。門檻、門框、柱礎皆有不同的石雕花紋圖案。窗楹、護欄浮雕、透雕工藝尤為別緻。

這些建築一反傳統的南北向,為東西向,形成“前有流水,後有靠山”的居住環境。四合院、風火統子的檐水面多設計為“接檐式”結構,以滿足主人“四水歸一”的祈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