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教授日前在野外考察中發現,中國古代北方防御重鎮─唐靜邊軍故城遺址就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
據新華社太原14日電,靜邊軍城是唐朝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兼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王忠嗣為防范北方強族南犯,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前後修築的。
唐靜邊軍城作為古代北方防御重鎮,曾有多次重要的戰爭發生在這裡。唐朝“安史之亂”期間,郭子儀率朔方軍東下,突破殺虎口,攻佔靜邊軍,進而打通南下河東、東下河北(道)的戰略通道。靜邊軍一役,成為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首捷,也成為唐軍由潰退到反攻的轉折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然而,它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史書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考古工作者一直都在苦苦尋找之中。
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所靳生禾教授、太原師范學院歷史地理所謝鴻喜教授野外實地考察後發現,在右玉縣城西北的右衛鎮至今仍然保留著一座與靜邊軍城相應規模的古城遺址。現存的右衛鎮城垣,周長9里,高4丈(3米約為1丈)有余,厚達3丈5尺,有4道城門。城垣的包磚已不存,土城、城門及甕城保存大體完整。從遺址的規制上看,現存的古城遺址應該是明代建築。古城規模,恢弘依然,形勢嚴固,市街筆直,依稀可見當年的繁盛景象。
該古城遺址至大同的距離大約為180里,且方圓數十里范圍內再沒有其它相當規模的古城遺址。由此証明現在的右衛鎮就是在唐朝的靜邊軍城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實際上就是唐靜邊軍城遺址。據史書記載,這裡在明代叫做右玉林衛,駐有兩個衛(明代軍隊建制,一衛為6500人)的軍隊,大約為13000人。唐代軍隊的建制不詳,但依《新唐書》所載,靜邊軍城在建立以後,有清塞軍或橫野軍遷徙以為補充,再加上這裡是重要的邊塞防線,兩個軍的建制人員自然不會少。有軍必有民,靜邊軍城的規模可想而知。
靳、謝兩位教授考察時還看到,在城西蒼頭河、右衛古城西北城牆上,雨水沖刷後,仍然可以看到白骨累累,或人骨,或馬骨,宛若城牆、河灘是由黃土和白骨混合構築而成。古箭鏃更是屢有發現,古戰場的蕭瑟之氣一覽無遺。這一點也証實了曾經在這裡發生過許多戰爭。
另一個有力的証據保存在右玉縣文博館。一通題為“唐故清塞軍副使驃騎大將軍試少府監太原王公墓志”的墓志銘,上世紀50年代在右衛鎮西北4公裡處的地方被發掘出來。清塞軍副使既沒有埋葬在清塞城(今山西陽高),也沒有依照習俗埋葬在他太原的祖塋裡,卻在右玉縣右衛鎮被發現,這足以証明這裡正是當年已徙清塞軍而“實之”的靜邊軍城了。
靳生禾教授,長期以來和謝鴻喜教授合作,致力於中國古戰場研究,迄今已先後發現并考証出戰國古雁門關、春秋戰略重鎮羈馬、長平古戰場等十余處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