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山西出土大量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山西陶寺遺址現最早觀象台

浮山縣發現大量古契約

山西發現新石器時期陶窯群

山西發現600年前神話石幢

山西發現唐靜邊軍故城遺址

山西發現三千米古地道

山西榆次發現戰國古墓群

太原發現明代將軍墓 

金代地墓

 

 

 

 

 

 


山西出土大量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2004年6月20日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省芮城縣對清涼寺墓地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隨葬的玉石器。專家考証,這批墓葬屬於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墓地,是中原地區目前所見年代較早的實例。廟底溝文化是繼承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又發展為龍山文化的。

 

 

 

 

 

  

山西省陶寺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又有新發現﹕考古專業人士在此間發現當今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該考古成果近日被中國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家級重大考古發現。

據中新社太原五月二十三日電,考古人士介紹﹐新發現的這座尚未進行考古命名具有觀象授時功能的大型建築﹐坐落於陶寺古城遺址東南位置﹐形狀為一座直徑約五十米的半圓形平台。台座頂部有一半圓形觀測台﹐以觀測台為圓心﹐由西向東方向﹐呈扇狀輻射著十三個土坑﹐同時原有十三根夯土柱。古代人利用兩柱之間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並依據日光影可以推測出一年的十二個節氣﹐經與現在農歷時間比較﹐實地模擬觀測後﹐節氣時令精確度很高。上層台基夯土柱縫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觀象授時﹐由此來指導農民及時耕種。

有關人士稱﹐平台之上原有的這處建築﹐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單體建築﹐面積約為一千四百平方米﹐建築形狀十分奇特﹐結構複雜﹐附屬建築設施多﹐可能因其集觀測與祭祀功能於一體﹐建築的規模及其氣勢﹐以及基坑處理的工程浩大﹐都令人嘆為觀止。

考古界專家推測﹐多種數據表明這座觀象台形成於公元前二一00年的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它比英國公元前一六八0年的巨石陣觀測台早近五百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觀象台無疑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山西陶寺文化遺址位於晉南地區襄汾縣﹐總面積三百萬平方米。該遺址曾發掘出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貴族墓地﹐從而確定為陶寺文化。

 

 

 

 

  

七日,蓋生輝在展示新發現的契約。日前,山西省浮山縣西關村農民蓋生輝在自家老宅院內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舊房地產契約共八十四張。

 (新華社)

 

 

 

 

 

  

山西省新絳縣日前發現大規模陶窯遺址,共清理出陶窯12座。專家考証,這些陶窯均為新石器晚期遺存。

據新華社太原3月27日電,這一陶窯群是文物部門在為配合侯禹高速公路(侯馬-禹門口)建設而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的,每座陶窯均由窯室、窯底、火道、火膛等部分組成,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碎陶片。

考古專家介紹,這處陶窯年代久遠,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因最早發現于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而得名)遺存,距今大約4500至4800年,是山西境內發現的較大規模的陶窯遺址。陶窯數量多、分佈密集、使用時間較長,充分說明當時陶器製作已初步專業化,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陶器的起源、陶窯歷史及陶器製造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文物部門瞭解到,在侯禹高速公路沿線的考古發掘中,還清理出漢、宋、明、清各朝墓葬50多處。

 

 

 

 

 

 

  

山西原平日前發現一對600多年前的石幢,上面記載了人間帝王封民間神祗為侯爵的故事。

據新華社太原21日電,這對石幢是在原平市廣禪侯寺遺址上發現的,顏色為一青一白,均為八面體,上有陰刻楷書。青色的石幢高為53厘米,每面寬25厘米,據記載立於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白色石幢高96厘米,每面寬23厘米,為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立石,此幢記載了廣禪寺的來歷。文字大意為,宋真宗趙恆路經此地,御馬駐足不前,於是問鄉民們附近有什麼神仙,鄉民說有個“通聖郎君”在此地頗為靈驗,宋真宗就把此神封為廣禪侯,下旨建廟祭祀。

據當地文物工作者介紹,廣禪侯寺多年前就坍塌損毀,這對石幢的發現,對研究當地民俗風情具有較高價值。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教授日前在野外考察中發現,中國古代北方防御重鎮─唐靜邊軍故城遺址就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

據新華社太原14日電,靜邊軍城是唐朝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兼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王忠嗣為防范北方強族南犯,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前後修築的。

唐靜邊軍城作為古代北方防御重鎮,曾有多次重要的戰爭發生在這裡。唐朝“安史之亂”期間,郭子儀率朔方軍東下,突破殺虎口,攻佔靜邊軍,進而打通南下河東、東下河北(道)的戰略通道。靜邊軍一役,成為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首捷,也成為唐軍由潰退到反攻的轉折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然而,它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史書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考古工作者一直都在苦苦尋找之中。

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所靳生禾教授、太原師范學院歷史地理所謝鴻喜教授野外實地考察後發現,在右玉縣城西北的右衛鎮至今仍然保留著一座與靜邊軍城相應規模的古城遺址。現存的右衛鎮城垣,周長9里,高4丈(3米約為1丈)有余,厚達3丈5尺,有4道城門。城垣的包磚已不存,土城、城門及甕城保存大體完整。從遺址的規制上看,現存的古城遺址應該是明代建築。古城規模,恢弘依然,形勢嚴固,市街筆直,依稀可見當年的繁盛景象。

該古城遺址至大同的距離大約為180里,且方圓數十里范圍內再沒有其它相當規模的古城遺址。由此証明現在的右衛鎮就是在唐朝的靜邊軍城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實際上就是唐靜邊軍城遺址。據史書記載,這裡在明代叫做右玉林衛,駐有兩個衛(明代軍隊建制,一衛為6500人)的軍隊,大約為13000人。唐代軍隊的建制不詳,但依《新唐書》所載,靜邊軍城在建立以後,有清塞軍或橫野軍遷徙以為補充,再加上這裡是重要的邊塞防線,兩個軍的建制人員自然不會少。有軍必有民,靜邊軍城的規模可想而知。

靳、謝兩位教授考察時還看到,在城西蒼頭河、右衛古城西北城牆上,雨水沖刷後,仍然可以看到白骨累累,或人骨,或馬骨,宛若城牆、河灘是由黃土和白骨混合構築而成。古箭鏃更是屢有發現,古戰場的蕭瑟之氣一覽無遺。這一點也証實了曾經在這裡發生過許多戰爭。

另一個有力的証據保存在右玉縣文博館。一通題為“唐故清塞軍副使驃騎大將軍試少府監太原王公墓志”的墓志銘,上世紀50年代在右衛鎮西北4公裡處的地方被發掘出來。清塞軍副使既沒有埋葬在清塞城(今山西陽高),也沒有依照習俗埋葬在他太原的祖塋裡,卻在右玉縣右衛鎮被發現,這足以証明這裡正是當年已徙清塞軍而“實之”的靜邊軍城了。

靳生禾教授,長期以來和謝鴻喜教授合作,致力於中國古戰場研究,迄今已先後發現并考証出戰國古雁門關、春秋戰略重鎮羈馬、長平古戰場等十余處遺址。

 

 

 

 

山西發現三千米古地道 
2003/05/20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日前發現一處古地道,考古專家考察後認為,該處古地道最晚應建於隋唐時代。

這處地道處於榆次區莊子鄉榆城坪村。

據史料記載,榆城坪在古代為商賈過榆次的必經之路,也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古地道是當時的重要軍事設施,已發現的幾處入口現均在村民院中或家裡。地道總長三千餘米,上下五層由豎井連通,迂迴曲折、結構複雜,地道內壁兩側有十餘座供人休息的P洞。地道內還開有多處風孔,可供通風和觀察敵情之用。

據專家考證,這個古地道與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地道為同一時期建築,約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這處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地道較為罕見,是一處珍貴的軍事文化遺[。(孟暉)


 




山西榆次發現戰國古墓群 
2003/5/17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日前發現一個戰國古墓群,出土一些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隨葬品。
據新華社太原17日電,這一古墓群位於榆次區貓兒嶺,目前已發現4座戰國古墓。經考古人員初步發掘,其中兩座古墓為大型的豎穴土坑墓。一座墓內發現一槨一棺,墓主頭向北、仰面直肢而葬。隨葬品有青銅鼎、青銅豆、青銅壺等,據介紹這是典型的戰國隨葬器物組合。

另一座古墓結構相似,墓主骨架已不完整,頭部發現有少量用來覆面的碎玉塊。墓主雙腳處有兩塊較大的玉石片,骨架左側放置一柄青銅劍、一把刀、兩枚三棱銅箭鏃,由兵器可推斷該墓主人為男性。槨內隨葬品有青銅戈、青銅鼎,陶豆等。據考古專家推斷,該墓主人身份較高,應是“士”級。

專家稱,這一戰國古墓群的發現,為研究該地區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上世紀80年代,榆次區貓兒嶺也曾發現具有較高考古價值的戰國古墓區。

 

 

 

太原發現明代將軍墓 
2003/4/4
山西省太原市日前發掘出一座古墓群,經考古專家初步認定為明代萬歷年間一位將軍的墓。
據新華社太原4日電,該墓已經出土的物品除了兩塊比較完整的石碑外,多是長條石、磚塊等,還有少量骨頭。經考古專家辨認,出土的一塊石碑上所刻的小篆文字為“皇明誥封奉國將軍伯溪朱翁墓志銘”,另一塊墓志銘則詳細記載了墓主人的生平及其配偶、子嗣的一些情況。

考古專家認為,此墓為明代萬歷年間方山王府奉國將軍朱伯溪及其妻妾子孫的家族墓,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考古人員將對這個墓群進行進一步的發掘。

這個墓群是太原市尖草坪區晉安化工廠宿舍區內舊平房拆除改造施工時發現的。六七十米見方的空地上,目前已挖出3個墓坑、坑深約20余米。為防止塌方,施工人員已在坑中搭建了木架。

 

 

 

 

金代地墓
2002年9月25日

山西省侯馬市日前在距市區7.5公里的上平王村一戶農民的磚廠中發現一座據今700余年的金代地墓。該地墓長寬2.2米,高3.8米,磚制結構,全部彩繪,據推測墓主人在當時當地很有身份和地位。(新華社)

圖片新聞 / 金代地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