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現北宋遺址 出土古幣3噸多

泰山發現千年古驛道遺址

山東發現3000年前諸侯小國都城

山東出土距今逾4300年古城牆

山東招遠確認春秋戰國、西漢兩處大型古墓群

圖片新聞/日照海曲漢墓文物

圖片新聞/ 1.5億年前木化石

濟南發現罕見新石器時代遺址 

濟南出土新莽時期古墓

濟南再次驚現甲骨文

山東發現兩處漢代遺址

青島發現滿載青花瓷器明沉船

 

 

 

 

 

 

 

 

 

 

 

 

魯現北宋遺址 出土古幣3噸多
2006-6-3


據山東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的消息,日前當地發現一處北宋時期遺址,出土罕見鐵幣達3噸之多。

據新華社濟南6月3日電,這一遺址位於山東東營市東營區辛鎮村一工地,施工人員在現場挖掘出重達3噸多的成塊狀的鐵質古代錢幣以及部分陶瓷、銅幣和古代建築構件。經鑒定,初步確認為北宋時期遺址,可能與古建築、生活居住或者是貿易集市、海運碼頭有關。

目前,3噸多古鐵幣已運往東營市歷史博物館保存。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歷史上銅幣較多,鐵幣則比較少見,現在挖掘出的這些鐵幣錶面附著許多海洋生物,分析應是在運輸過程中沉船所致。

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對研究黃河三角洲古代地理、海岸變遷、商業發展以及航運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泰山發現千年古驛道遺址
2004-11-12 

山東省泰山學院考古專家近日在泰安市岱岳區夏張鎮境內發現了一處2000年前的古驛道和一處1000年前的古驛站遺址。

據新華社濟南12日電,遺址位於夏張鎮景點南閣附近,露出地面的古驛道僅20余米,其它部分被建築廢墟掩埋。古驛道用青石板舖成,路面寬約3米,由於年代久遠,石板路中間被車轍和馬蹄壓出很深的凹陷,最深處約20厘米。

夏張鎮古時候即是著名的“九省御道”,也是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西御道。據《夏張公社志資料》記載:九省御道建於秦朝,歷代修整,在宋朝時還是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到北京的必經之路。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在此建立夏張驛站,並配驛丞、驛役、儀仗隊、鼓樂隊、鳴炮兵等。而且,宋真宗當年封禪泰山也是從肥城方向走此道來到泰山的。因此,從驛道的歷史看已有兩千多年,從驛站的歷史看,也有一千多年。

另據考証,泰山的“西御道”─夏張驛一直到明清兩代還很昌盛。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朝在原夏張驛建立馬號。馬號也是驛傳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當時的國家通訊機關。現存的夏張“南閣”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在原夏張驛建立馬號時修建的。


 

 

 

 

考古專家經過兩年多的考証後初步確認,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的東江遺址,就是始建於約3000年前的諸侯國小邾國的都城所在。

據新華社濟南4日電,山東省博物館王恩田研究員介紹,小邾國始建於西周,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朝,約有600年的歷史。由於戰爭的原因,小邾國史《小邾春秋》失傳,《春秋》、《左傳》等史料也僅略有記載。因此多年來,史學界對小邾國的歷史爭議頗多。

2002年6月,東江村村民在村東南挖土時發現古墓葬,考古專家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6座,出土隨葬品103件,青銅器40多件,其中24件青銅器上有銘文,大量的銘文為研究小邾國國君及其世系、親屬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在東江墓葬中發現的青銅鬲口沿一周有銘文,共15個字:“邾友父媵其子曹寶鬲其眉壽永寶用”。4件銅鬲上的銘文相同,專家由此確認這4件鬲是小邾國第一任國君友為其子而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淑琴等確認,6座墓葬的其中一墓為小邾國第一任國君友之墓。

在2003年的發掘中,東江遺址發現青銅箭頭100多枚和城牆。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任相宏教授說,從隨葬品可以看出是小邾國加封子爵之前的規格。

 

 

 

 

 

 

 

 

  

山東省聊城荏平縣近日有重大考古發現。距今四千三百多年的古城牆在聊城挖掘出土。考古專家研判,古城牆屬於龍山文化晚期。

據「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香港報章報導,經考古專家組論證,古城牆屬於龍山文化晚期,對於研究中國文化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已挖掘出土的古城牆,最寬處達三十公尺,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兩公尺,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築而成,城區面積估計近五萬平方公尺。

 

 

 

 

 

山東招遠確認春秋戰國、西漢兩處大型古墓群
2004年6月20日

山東省招遠市文物管理所近日對當地傳說的畢郭古墓群進行了實地調查,經專家論証,確認一處為春秋戰國墓葬,一處為西漢墓葬。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經過文物專家近兩年的搶修整理,日照海曲漢墓出土文物於5月18日在山東省日照市博物館正式向社會展出。此次展出珍貴文物150余件,特別是發掘出土的漢絹,文飾清晰,色彩華麗,保存完整,反映了漢代紡織手工業已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據介紹,海曲漢代墓地因墓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埋封方式獨特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圖一參觀者在參觀出土的木質棺槨

圖二發掘出土的絲織品

圖三發掘出土的銅燈

 

 

 

 

 

 

 

 

 

 

圖片新聞/ 1.5億年前木化石

2003/11/16

 

11月16日拍攝的鑲嵌在石壁中的木化石。近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的一些山坡上發現了成片的木化石,面積達15平方公里。據專家推測,這些木化石距今約有1.5億年歷史,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森林被火山熔巖掩埋,地下水中的硅質礦化物在隔氧的環境下取代樹木中的有機質形成的。

 

 

 

 

 

 

 

 

 

濟南發現罕見新石器時代遺址 
2003/5/16
山東濟南月莊遺址最近出土一批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器皿和遺跡,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有望解開7000多年前一段未知文明的千古之謎。
據新華社濟南16日電,月莊遺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這次發掘由山東大學考古系與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據正在現場負責發掘工作的山東大學考古系博士生王建華介紹,這次發掘面積共500平方米,分三大塊16個探方,最主要的成果是採集和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碎片幾千片,石斧、磨盤、紡輪等器物百余件,還有大量珍貴的早期地層土壤標本。

出土的石斧雖歷經千年仍舊齊整光滑、斧刃鋒利。考古專家說,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耕種和漁獵,石斧就是他們的主要勞動工具之一。其中一個陶制紡輪中間有孔,內徑1.3厘米,外徑4.8厘米。據專家介紹,在7000多年前,先人們就懂得用紡輪加工植物纖維製作衣物。

據瞭解,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順序先後是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後李文化存在於距今約8500至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至6100年。二者之間是替代關係還是延續關係,或是共同存在,這一問題尚是一個謎。

這次考古發掘的領隊、山東大學考古系教授欒豐實說,目前山東省已在淄博、鄒平、章丘等地發現多處後李文化遺址。據王建華介紹,後李文化的陶器以疊唇為標志,北辛文化的標志是開始出現三足鼎與泥質陶。考古人員從月莊出土的陶器碎片判斷,陶器有疊唇的趨勢,且沒有發現三足鼎,初步推斷月莊遺址的最早年代大約屬於後李文化晚期。確切結論尚需進一步發掘研究。

另外,據王建華介紹,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與東周文化層之間有一個膠土層尚未發現人類活動的痕跡,是出於人們的遷徙還是環境變化等其它原因,這又是一個謎。考古人員希望通過對採集的土壤標本進行分析揭開謎底。

王建華說,月莊遺址耕土層下的文化層厚約2-3米,跨越的歷史年代非常豐富,從上往下依次是明清文化層、漢代文化層、東周文化層和新石器時期文化層。除了新石器時代的遺跡,還出土了周代的二三十件器物、漢代的瓦片、唐宋時期的器物、明清時期的瓷片。其中一處唐代的洞室墓出土了陶器、瓷器和鐵器各兩件。這些發現對研究山東境內泰沂山脈一代的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濟南出土新莽時期古墓 
2003/5/6
日前,濟南市某工地出土了一座極為罕見的新莽時期磚砌單室墓。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介紹,王莽的新朝僅僅存在了短短的15年並且社會動盪,所以保存至今的古跡非常少,這次發現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據新華社濟南6日電,這座古墓共出土新朝銅錢“大泉五十”15枚,銅鏡一面,鏡面光滑,背面鏤有花紋。在墓室西南側放有兩個黑色陶壺,高約30厘米,上有花紋,這一般是當時用於裝酒的器皿。墓室西北側有一個紅色漆器耳杯,據考古人員介紹,這個耳杯證明墓主應為貴族。

整個墓室長2.64米,寬0.84米,高約0.5米。墓體由大青磚堆砌而成,墓頂由原木組成。墓室并非正東正西的墓穴,而是向南方傾斜9度。屍體在室內按照頭東腳西的樣式擺放,現已大部分炭化,僅在墓底留下了部分腿骨的痕跡。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孺子嬰,自稱皇帝,改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在位期間,王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王莽改制”,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改變幣制。王莽共改幣制四次,王莽鑄“大泉五十”、“契刀”、“錯刀”等。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說,新莽時期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大泉五十”應是其第二次幣制改革時的產物,由於存世量不多,這些錢幣現在已經成為收藏珍品。

 

 

 

 

 

濟南再次驚現甲骨文 
2003/4/8 
自從一百多年前自殷墟首次發現舉世震驚的商代甲骨文後,中國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再次出土了甲骨文。
8日在此間舉行的大辛莊遺址重大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上,主持此項考古發掘的山東大學考古系教授方輝介紹說,此次發掘區位於大辛莊遺址東南部,共開掘30個探方。這次發現的商代甲骨文集中出自4個探方的商代文化層中。現已清理出有字卜甲8片,其中的4片可拼合成為25字的一版,由兆辭、兆數和前辭組成。據初步研究,其內容是對某位“母”進行祭祀佔卜的記錄。不論是甲骨修整、鑽鑿形態,還是字形、文法,都應與安陽殷墟卜辭屬於同一系統。根據出土層位、文字特征和其他資料綜合分析,大辛莊甲骨文的年代應不晚於殷墟文化三期,距今約3200年。

1899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文化遺址首次發現甲骨文,震驚全世界。此後,中國考古界一直苦苦尋找殷墟主體區域外的甲骨文,但沒有發現同樣的甲骨文。

“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顯得格外激動。他說:“今天是中國考古界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子。這是自殷墟首次發現甲骨文104年後的第二次發現,也是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界標意義的重大發現,必將對中國古代歷史和甲骨文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李學勤教授說,從出土的甲骨文卜辭看,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在東方的一處中心性的聚落,很可能是一處方國都邑。這一發現對於重新審視大辛莊遺址的性質,認識商王朝與周邊地區特別是東方地區的關係,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大辛莊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是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發現于20世紀30年代。此後,山東省文物管理部門和山東大學等多次對該遺址進行調查和勘探,初步探明遺址面積為30多萬平方米,是山東已知面積最大的一處商代遺址。

據悉,大辛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

新華社濟南4月8日電

 

 

 

 

 

 

青島發現滿載青花瓷器明沉船 
2002年9月25日 

中國國家水下考古隊在日前結束的青島市水下考古調查中獲得重要發現:在鴨島明代沉船遺址初步確定沉船遺址位置,發現部分青花瓷器、鐵鍋等文物﹔在宋金海戰遺址發現部分疑點,為下一步對探測疑點進行全面分析打下良好基礎。
據新華社青島25日電,國家水下考古隊在琅琊台海域鴨島開展的明代沉船遺址調查取得較大進展。在近年百姓發現和考古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水下考古隊此次在位於鴨島最南面的一處明暗礁以東約7米處發現了這條明代沉船。

沉船的鐵質凝結物順一條南北向的礁石溝槽分佈,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5米,最厚的堆積約1.5米。沉船的凝結物主要由鐵鍋等鐵質器物組成,其中還夾雜有成摞的青花瓷器,但由於鐵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時間過長,因此與瓷器凝結得較為緊密,分離有較大困難。沉船遺物中還有一條石碇,保存完整。

考古人員初步確定這個遺址為一滿載景德鎮青花瓷器、鐵鍋的明代晚期船隻遺址。受海浪及海流影響,這艘船在航行到琅琊台海域時觸礁沉沒。目前,船體已不復存在,僅留下了艙中貨物與礁石凝結在一起。

青島地區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沿海岸線幾百公里的范圍內保存了大量的水下文物。1979年青島市博物館在膠南琅琊台海域附近打撈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近年來,沿海漁民在捕撈作業中經常打撈出各類文物。

 

 

 

 

 

山東發現兩處漢代遺址 
2003/05/01
文物工作者近日在魯中地區的萊蕪市寨里鎮發現兩處漢代遺址。
據新華社濟南1日電,第一處遺址位於邊王許村南部。考古人員發現了四口水井,其中三口用陶圈砌成,一口用磚砌成。古井的陶圈之間,以及磚之間都有子母扣相接,設計嚴謹縝密。

四口井中以磚井保存最為完好,該井深約6米,共有九組磚圈疊砌而成,每圈又由八個豎磚圍攏﹔磚長短不一,厚0.06米,整口古井緊湊牢固,歷經兩千余年而未受損。考古人員還在井口附近發現了鐵石和爐渣以及較多的漢代陶器殘片。

第二處遺址位於金井村南,是一處漢代墓葬。此墓呈長方形,東西向,長3.2米,寬2米,高1.6米,墓室用四出頭紋磚砌成,底用磚舖地,頂用磚發□。經認真清理,此墓中部出土十幾個五銖錢,兩個北角並排出土有完整的陶盆和陶砵各一件,考古人員認為,這是典型的漢代磚室墓。

根據遺存的文物特征,考古人員確定兩處遺址為漢代生活和冶鑄遺址。此次考古發現為研究魯中地區民間生活和悠久歷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