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


台東考古發現 史前文化和原住民文化有淵源
史前人類和原住民有淵源
台灣史前人類已具備鑄造技術
舟山台灣曾陸路相通,兩岸專家將攜手考證

台東考古發現 史前文化和原住民文化有淵源
【中央社 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七日電】
05年3月17日
台東舊香蘭遺址搶救告一段落,考古小組今天發表重要成果,考古界首次找到史前文化和現代原住民的淵源,且當時的「原住民文化」已經相當文明,具備先進鑄模技術,在東南亞國家算罕見。
舊香蘭遺址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南太麻里溪出口海口南岸,九十二年九月杜鵑颱風(新聞、網站)沖刷海岸,意外讓這個埋在沙灘下二、三公尺的遺址出土。
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率領的搶救小組,經過十四個月的發掘、八次颱風侵襲,今天考古人員在台東縣政府文化局的陪同下發表豐碩的成果。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長林永發表示,這次搶救挖掘,在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有石板棺、各式陶器、動物造型陶偶、石器、獸骨飾品、琉璃珠,是一個極度豐富的文化遺址。
李坤修說,這個遺址出現三項重要的考古證據,第一,找到了史前文化和現代原住民的關聯,在遺址出土的部份陶器、石器及骨角器上出現百步蛇紋飾,這項具體的證據證明舊香蘭遺址和原住民文化可能直接淵源。
第二,遺址文化層內出現隨地散落的琉璃珠及鐵渣,也出現鍛造鐵器的現象,及熔解玻璃材料的證據,證明這遺址曾經是金屬器和琉璃珠的製造場所。
第三,這遺址出現鑄造金屬器的模具,從模具特徵推斷,所鑄造的器物有青銅鈴、青銅刀柄,證明這遺址可能是台灣史前製造青銅器的工廠。
李坤修表示,這三項重要的發現,除了找到史前人類和現代原住民有關的證據外,也證實,當時的社會已經相當文明,在工藝技術研究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史前館長臧振華指出,舊香蘭遺址除了在島內具有重要意義外,也證明台灣和東南亞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臧振華說,過去的考古認為,出土的琉璃製品和青銅器、玉器,可能來自海外的交易,但從舊香蘭遺址找到模具研判,台灣史前人類早已具備鑄造的技術,或許東南亞的琉璃飾品是從台灣流出;另外,舊香蘭遺址的文物和菲律賓的伊富高族很相似,兩者應該有所關聯。
台東縣政府表示,舊香蘭遺址第一階段的搶救,受限於經費,只有挖掘百分十六的面積,現在遺址面臨了海浪吞食的危機,希望中央政府能挹注經費,讓考古人員可以繼續搶救這個遺址。940317

史前人類和原住民有淵源
【中央社 記者盧太城台東傳真】
考古界找到史前人類和現代原住民的淵源!台東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出現百步蛇的紋飾,百步蛇是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圖騰。

台灣史前人類已具備鑄造技術
【中央社 記者盧太城台東傳真】
考古學者搶救台東舊香蘭遺址出現重要考古證據,找到史前人類鑄造的模具,證明台灣史前人類早已有熔鐵、玻璃、鑄銅的能力。圖為飾品的模具。

舟山台灣曾陸路相通,兩岸專家將攜手考證
2002/8/20
【本報訊】中新社杭州十九日消息﹕今天﹐從浙江舟山市博物館傳來消息說﹐海峽兩岸兩位權威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專家將於九月到舟山實地考察﹐以求證舟山和台灣曾經陸路相通的推測。 舟山漁民最近捕魚時﹐先後在岱山的漁山、定海的冊子、普陀的蝦峙海域發現了大量的巨型動物骨骸。舟山市博物館館長胡連榮一行攜帶其中的部分骨骼先後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進行鑒定﹐確認它們分別是二萬五千年前的大型動物古棱齒象牙齒、德氏水牛下頜骨、犀牛下頜骨、水鹿部分頭骨和角等四種骨骼。 此前在台灣海峽也發現過類似的動物骨骼。當時﹐學術界一些觀點認為﹐大約在五十萬年前﹐這批動物生活在淮河流域一帶。隨著第四紀冰川運動進入間冰期﹐這批動物不能適應環境﹐逐漸由北往南方遷移﹐途經濱海平原──舟山﹐最後到達台灣海峽落腳。由此可以推測出﹕在一萬五千至二萬年前﹐舟山與山東、江蘇、福建、台灣相連﹐陸路相通。 有資料表明﹐在一萬五千至二萬年前﹐舟山曾地處濱海平原﹐海平面比現在低一百三十米左右﹐距離海岸線足有四百七十公里之遠。這與幾年前在舟山嵊泗列島上發現的長江古河道流經舟山匯入大海的結論相吻合。 這批古動物骨骼的發現引起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權威專家祁國琴在內的許多教授的關注。祁國琴教授認為﹐舟山海域古動物骨骼的發現﹐在浙江尚屬首次。它們不僅印證了有關古動物南遷的途經線路﹐而且提供了研究舟山的古地貌、植被生長、氣候和海洋變遷的實物佐證。 日前﹐他已致信舟山市博物館﹐表示將和台灣自然博物館何傳坤教授一起﹐於九月到舟山作實地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