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大理市洱海銀梭島貝丘遺址考古發掘活動中,出土了大批兩千多年以前人類活動的遺物,石紡輪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器物。
據新華社昆明6月12日電,考古發掘中,專家在埋藏青銅器的地層中發掘出土了兩件用大理石製作的石紡輪,証明在早於史料記載的最早年代達1000多年的時代起當地就已開始大理石的開採、加工活動。
擔任發掘隊領隊的閔銳說,本次田野考古發掘活動長達半年,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共出土小件遺物1萬多件,陶片1000多袋重達20噸左右,如此多的數量在同面積的考古發掘活動中較為少見。
他說:共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蚌器、玉器、螺殼等近10類器物,現在可以確認它們中大部分距今約兩千多年前。此外,還發現了房子、墓葬等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生動的展現了洱海周圍和銀梭島上早期人類活動的環境和生產生活狀況。這些為研究大理市洱海周圍地區早期歷史提供了實証。
銀梭島貝丘遺址總面積約為4000多平方米,海拔1900多米,位於大理市洱海東岸,2000年考古調查時被發現,發掘現場在近7米的堆積中劃分出了60多個層位。
閔銳根據發掘情況推斷,這次發掘出土的大批螺殼,大量的動物骨骼,陶質、石質網墜及石箭頭等器物可以証明,銀梭島上早期居民的文明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撈螺是主要的生產方式,螺肉是主要的食物來源,其次還進行一些捕魚和射獵活動,另外,從發現的房子遺跡可以看出,他們為定居生活。
本次的考古活動中,一批夾砂橙紅陶片和一些小件青銅器在同一層位裡被發掘出土。這說明,夾砂橙紅陶應是“雲南青銅時代”的遺物,而并非一直以來認為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另外,在最下層還出土了許多夾砂灰陶片,上面布滿紋飾,和較上層位的夾砂橙紅陶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估計為三、四千年以前的遺物。
考古工作者還在現場發現了4座房子遺跡,其中一座保存比較完整,這座方形的房子遺跡面積約為10平方米,四周分佈著一些石塊壘成的柱石,靠東南方有2平方米的火堆遺跡,房子遺跡一側還殘留了一些木棍殘段。閔銳估計,這至少是3000年以前島上生活的最早一批人類的住房,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銀梭島的考古發掘活動開始於2003年9月,於2004年5月結束田野考古活動,現正進入後期研究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