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水下古建或是祭場

大理出土兩千年前人類活動遺物

雲南出土距今一千萬年的古象化石

雲南發現距今兩億年的動物牙齒 

 

 

 

 

 

 

 

 

 

 

 

撫仙湖水下古建或是祭場
2006-6-19


17日下午,雲南撫仙湖水下探秘有了重大發現,潛水員在不同的石塊上發現類似「0」「1」的符號,以及七個規律排列的石孔和一張「人面圖案」,專家依此推斷可能是祭祀場所里涉及到的內容。

據新華社雲南澄江6月17日電,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共有五級台階,潛水員17日潛到第三級台階後,便依次向上探測。到了第一、第二台階的時候,發現了幾塊石頭上有符號和圖案。專家認為,這是自2001年第一次撫仙湖水下探秘以來最大的發現。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慶柱認為,這兩個簡單的人工刻畫表達了建築者的某種意識。現在主要是無法判斷該圖形到底是左右關係,還是上下關係。如果是上下關係,就有可能象征著太陽,其具體「年齡」還得往前再推算一倍,即4000年前左右。

其次是七個排列規則的圓孔。在一條厚重石塊上,五個孔呈弧形排列,附近一石塊上還有2個孔。潛水員用手指觸摸發現它們內壁光滑,每個約3-4厘米,深2-3厘米,孔的間距差不多。李昆聲認為,「圓孔整齊而有規則,如果兩個石塊為一個整體,就可以從祭祀方面推測,也許代表了某種星象,如北鬥七星」。

第三是形狀類似人面的圖案。雲南大學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昆聲認為,這張「人臉」的「眼睛」「鼻子」「嘴巴」較為清晰,「眼睛」是細長的,大概50-60厘米﹔「鼻子」微微凹入,「嘴巴」長扁,「牙齒」似乎呈鋸齒狀。專家認為,該圖案與漢代時期的青銅器上的圖案類似,有點像祭祀時所帶的面具。另外,無論從藝術和思維的規律來看,越早年代刻畫的圖案越寫實,越晚的越抽象,這有可能說明水下建築年代更為久遠。

此前,專家們曾根據兩次水下探秘得到的資料推斷,水下古建築群的年代可能距今約1800年前。專家指出,現在的發現有其合理及矛盾的地方,許多東西難以解釋,最終的定論還需要更多有力的証據。



 

 

 

 

  

在雲南省大理市洱海銀梭島貝丘遺址考古發掘活動中,出土了大批兩千多年以前人類活動的遺物,石紡輪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器物。

據新華社昆明6月12日電,考古發掘中,專家在埋藏青銅器的地層中發掘出土了兩件用大理石製作的石紡輪,証明在早於史料記載的最早年代達1000多年的時代起當地就已開始大理石的開採、加工活動。

擔任發掘隊領隊的閔銳說,本次田野考古發掘活動長達半年,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共出土小件遺物1萬多件,陶片1000多袋重達20噸左右,如此多的數量在同面積的考古發掘活動中較為少見。

他說:共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蚌器、玉器、螺殼等近10類器物,現在可以確認它們中大部分距今約兩千多年前。此外,還發現了房子、墓葬等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生動的展現了洱海周圍和銀梭島上早期人類活動的環境和生產生活狀況。這些為研究大理市洱海周圍地區早期歷史提供了實証。

銀梭島貝丘遺址總面積約為4000多平方米,海拔1900多米,位於大理市洱海東岸,2000年考古調查時被發現,發掘現場在近7米的堆積中劃分出了60多個層位。

閔銳根據發掘情況推斷,這次發掘出土的大批螺殼,大量的動物骨骼,陶質、石質網墜及石箭頭等器物可以証明,銀梭島上早期居民的文明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撈螺是主要的生產方式,螺肉是主要的食物來源,其次還進行一些捕魚和射獵活動,另外,從發現的房子遺跡可以看出,他們為定居生活。

本次的考古活動中,一批夾砂橙紅陶片和一些小件青銅器在同一層位裡被發掘出土。這說明,夾砂橙紅陶應是“雲南青銅時代”的遺物,而并非一直以來認為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另外,在最下層還出土了許多夾砂灰陶片,上面布滿紋飾,和較上層位的夾砂橙紅陶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估計為三、四千年以前的遺物。

考古工作者還在現場發現了4座房子遺跡,其中一座保存比較完整,這座方形的房子遺跡面積約為10平方米,四周分佈著一些石塊壘成的柱石,靠東南方有2平方米的火堆遺跡,房子遺跡一側還殘留了一些木棍殘段。閔銳估計,這至少是3000年以前島上生活的最早一批人類的住房,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銀梭島的考古發掘活動開始於2003年9月,於2004年5月結束田野考古活動,現正進入後期研究階段。

 

 

 

 

 

 

雲南發現距今兩億年的動物牙齒 
2003/02/03
【大公網訊】雲南玉溪市峨山縣最近連續出土了古生物化石,其中一枚動物牙齒化石特別引人注目。經有關專家鑒定,這一化石可能為兩億年前的一種古兩棲或原始爬行類動物的牙齒。
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峰介紹,這棵化石為黑色,齒冠殘段約1.5厘米,並附有頜骨殘片和大部分齒根,釉質冠面縱棱清晰,十分珍貴。其出土位置在兩億年前的晚三疊地層中,它的出現記錄了地球生物早期演變的過程,反映了當時那裡古地理環境的變遷,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此外,專家們還在峨山縣富良棚鄉的一個洞穴里發現了40多顆動物牙齒和碎骨化石,經鑒定,其中有中國犀、巨貘、熊、鹿類、豪豬、牛類等。它們代表了第四紀中、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主要成員,因此推斷可能是距今數萬年的洞穴堆積。

新華社昆明2月3日電

 

 

 

 

雲南出土距今一千萬年的古象化石 
2002/11/13 
雲南省彌勒縣西梭柏露天煤礦近日在開採時發現一批動物化石,經專家鑑定,竟是距今一千萬年的古象化石。

據新華社昆明11月13日電,彌勒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葛有才說,這些化石在地下30多米深的礦井中被發現,由於保護及時而得以幸存。

據雲南省考古所研究員高峰介紹,大量化石碎片在不到1平方米的範圍內取出,經修復整理,證明均屬同一象體,最終確定是一具乳齒象的頭骨,其中有7枚古象牙齒,分別是上、下乳齒及恆齒。

經考古所鑑定,此古象為似法爾考四稜齒象,生活在距今約一千萬年前的晚中新世。高峰認為,這批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新生代地質變化提供了實物依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