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特.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佛洛依德於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Moravia)的弗萊堡一個猶太毛織品商人家庭。由於天賦異材,於1865年以9歲的年紀進入中學。受當時醫學潮的影響,1873年考取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接受著名生理學家布魯克、動物學家克勞斯、哲學家布倫塔諾等人的教育; 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

著有《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論失語症》、《圖騰及禁忌》等書籍。
1939年2月,下鄂癌復發,宣告不能再動手術;9月祈望安樂死,23日在倫敦逝世,享年83歲。

年輕的Freud

佛洛依德與愛因斯坦、馬克思三個猶太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天才。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始創人,對後世心理學影響很大。

其影響之人物有阿德勒及榮格得人。但是兩者皆與他決裂而自立門派。

他主張性慾論,認為人的一切問題都皆因「性」引起,而「性」是佛洛依德理論的基石。而本能論(Intinctive Theory) 是他人格動力學基礎 , 認為人具有「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兩者互相對立,但同時並存,是構成人行為的兩股原動力。佛洛依德認為人格基本結構分成本我、自我、超我 。


老年的Freud
佛洛依德是第一個透過病人的自白與回憶,藉由所謂「精神分析」的方式,開始有系統的探究人的潛意識,並提出一套有系統的理論詮釋的人。 認為人的內在並非和諧的統整體,內在的人格結構間 (本我與超我) 會不斷地拉扯、分裂與衝突,從而產生種種不適,甚至因此而 產生神經症。他以焦慮論 (anxiety theory) 來解釋這些神經症的病理,認為「自我」是 焦慮的根源,而一切神經症的基礎,均存在於神經質焦慮 (neurotic anxiety) ,以及焦慮的先存在是因,其他的症狀則是果。 並且提出自我防衛機制的說法,來說明人如何處理這些焦慮。這些學說,對於人類心理衝突現象的說明以及分析,提供了一套完整有系統的理論,對於人類心理學的貢獻非凡。並且由此佛洛依德 發展出一整套突破傳統醫學模式的心理治療技術----現代心理治療學說中,大半皆源出於精神分析學派----足見佛洛依德對於維護人類心理健康的巨大貢獻。

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出世,指出了「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才 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夢的輕忽心態,開始願意正視「夢境」的課題, 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夢的研究。因此,雖然今日學術上對於夢研究,並非只限於佛洛依德所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這個命題,也非只採用佛洛依德所發展出來的解析方法,然而這些研究的開端,必須歸功於佛洛依德的開創性理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