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教授之通背拳內容:抹面披掛拳、劈挂掌、青龍拳、
通臂二十四勢、五十五圖瘋魔棍、十三節鞭、苗刀等
本會開辦之通背拳學習班查詢電話: 2607 3621
通背拳二十四勢歌
二十四勢祖師留, 倒摘金冠起根由。
黃龍轉身多有變, 磕打不停往前行。
斜行虎誰人不懼, 五封鎖但等來人。
硬撐拳往裡猛進, 揉崩錘細看分明。
擰手式天下無比, 挽蹬式根指打人。
漢油錘提鈴不住, 袍龍伏身起無情。
南唐拳雙錘過目, 暗下取火鬼神驚。
盤肘式抓人就打, 二郎拳亦是風雲。
磨錘式暗藏勇猛, 老君怒惱大劈門。
風擺柳截式午打, 醉八仙變化無窮。
大猴拳威世驍勇, 金雞獨立等來人。
小猴拳左右跳打, 十二通背往裡攻。
苗刀,古稱條長刀或雙手刀。在中國出土的漢代兵器中就有的類似苗 刀。如果以文字記載的文獻當首推明朝年間的《單刀法選》,距今已 有400多年的歷始。 到了清朝初期,吳殳又著有《雙手十八勢》及《單刀圖說》更加說明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傳統文化遺產。 在河北省滄州地區流傳的兩翼通背拳及獨流通背拳都有苗刀的傳承, 例如紀氏雙手刀和謝氏長刀。流傳到近代的主要有馬英圖、佟忠義、 孫玉銘、趙世奎、郭長生、陳鳳歧等名家。苗刀刀長五尺,分刀尖、 前刃、後樑、刀背、護手盤、尾柄六部份。刀身長三尺八寸、 手把尾柄長一尺二寸、刀寬一寸二分。 苗刀的主要內容包括以散勢組成的原路苗刀及新編的二路苗刀。 原路苗刀主要有迎推刺勢、朝天刀、滑拿把、浪里三跳等單勢組合。
![]()
通背拳擊法通背拳基本技法包括:大小風車;伸肩長臂;屈身蓄護;放長擊遠;催探抖彈;脆快似鞭;圓徑相依。拳譜講究前空後豐。“前空”主要指上身虛胸(涵胸)、凹肚(收腹)、通暢勁力。"後豐"指提背、拔腰、斂臀,背脊繃實。
"五護八斷"是指屈曲肘、腕、指護上盤,屈曲胸、脊、腰護中門,屈曲兩肩、臂護兩側偏門,屈曲胯、膝護下盤。所謂"屈曲知蓄護"。
"入放長而擊遠"是以內氣內勁隨身勢舒伸引導而外發的"放長繫遠"。 外形的"放長繫遠",是以腰為軸心,通過涵胸、拔背、松肩、松肘、松腕梢節,經肩背通透而遠背長腰。內氣內勁的"放長繫遠",是丹田內氣與腰脊發勁隨腰、背通透,流經指端發放脆冷。
在修練通背拳中"屈曲知蓄護"與"入放長而擊遠"交替運用、大開大合。
"催探撣彈脆快似鞭"是指該拳以人體為鞭,以催、探、抖、彈四勁構造動作,便會獲得揮鞭的脆快勁。通背拳家稱之為"鞭勁"。拳譜曰:喻人體腰下為鞭桿,喻腳為杆把,喻腰脊為桿頭,喻背肩臂為鞭繩,喻手為鞭梢。揮鞭時兩腳(桿把)蹬地催勁上傳,以腰脊(桿頭)發力上傳,催促腰、背、肩依次向敵方探伸,催勁穿臂(鞭繩)至腕,通過抖腕使勁傳至手(鞭梢),崩爆發出一彈既松的脆快勁,這種勁使通背拳柔中帶剛,剛韌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