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History
校址的選擇
一九六五年,教署接觸當時的何明華會督,看看聖公會是否願意在官塘興辦一所提供工業教育的女子中學。事後,何明華會督便聯絡我們的首任校長班佐時牧師,計劃興辦這學校。

在一九六五年底,當班佐時牧師初度探訪學校現址樂意山(以前亦稱鱷魚山)時,通往山頂的要道尚未完成,校址的鄰近沒有任何建築物,山下的功樂道亦尚未鑿通。

起初政府謂要興辦一所廿四班的女子中學,故班佐時牧師計劃在本校開設四個不同的學科(文科、理科、商科、工科),以配合當時政府提供女子工業教育的要求。一九六六年,教會接獲通知,謂校址經過量度後應要開設卅班級。增加班級亦即是建費的增加,當時教會曾想過放棄現址,而寧願獲得一個較小的校址。可是,各人皆認為值得保有這山上的校址。最後,在一九六七年和政府達成協議,獲得額外經費興辦學校。

校名的決定
當時,何明華會督曾提議這一所新女校命名為「聖安妮」(St. Anne),但籌委會的華人委員認為,這一校名譯為中文時不太適切。經過一番搜尋後,班佐時牧師在基督教會字典內找到了生長在埃及亞歷山大的「聖傑靈」(St. Catharine),而這一位聖者的節日是十一月廿五日,最適宜於用作學校慶典的日子。聖傑靈是女學者、律師,及車輪製造者的主管聖人,所以「聖傑靈」(St. Catharine)這一名字,最適宜於作本校的校名,因為本校是一所文法工業中學。
後來經過一年時間的商討,聖巴拿巴堂主任劉允牧師最後建議這一個「傑靈」的名稱,而「傑靈」二字是從經久傳誦的「人傑地靈」一語而來,且二字亦意味這一美麗的地方,將令本校培育出有良好品格才能的畢業生以服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