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統一戰爭
10月8日就職後,俾斯麥在預算委員會中發表經典的「鐵」和「血」演說。
德意志的統一全靠三場的對外戰爭――德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這幾場戰爭都是「自上而下」的帝國戰爭。
德丹戰爭
德丹戰爭的爆發全因丹麥以南、普國以北,普丹接壤處的兩個省,什列斯威(Schleswig)及好斯敦(Holstein)。這兩省份約7000平方公里,面臨基爾港,極具政治及經濟的價值。什列斯威與丹麥的關係較為密切,而好斯敦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條約規定,屬於德意志邦聯。
德丹戰爭前,俾斯麥清楚明白國際形勢,對丹麥進行戰爭根本不會有其他列強干預。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被歐洲列強孤立;加上普國在1863年協助俄國鎮壓波蘭革命。英國在1822年採取光榮孤立,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事務。法國在當時正忙於墨西哥的軍事行動。最後,只剩下奧地利。
俾斯麥干預這場爭端,是因為他當上首相一職後,反對聲音不絕,官廷的反對的聲音就更為巨大,於是他希望透過這場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將反對轉為支持。第二,他希望試驗新組成的普魯士軍隊。第三,他希望透過這次與奧國聯軍攻打丹麥,從而窺探其實力。
1861年1月普、奧組成聯軍,迅速以五萬七千名士兵投入戰場,攻陷好斯敦,2月佔領什列斯威。3個月後,丹麥投降。
1864年10月30日簽訂《維也納條約》,條約規定丹麥放棄什列斯威及好斯敦兩個省份。1865年8月14日普、奧達成《哥斯坦協議》(Gasteiner
Konvention),什列斯威由普魯士統治,好斯敦則歸奧地利。
對奧地利而言,這次勝利的得益並不多,只得到好斯敦。好斯敦不但地方細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既是一個包袱,也是一條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