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第137區港口發展

TSEUNG KWAN O PORT DEVELOPMENT AT AREA 137

 

背景:

1989年,當年行政局批准香港工業h(村)公司(現稱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將軍澳南端興建第三個工業h(村)。將軍澳工業h(村)位於將軍澳南端,古代關卡佛堂洲,其面積極為廣闊,如未包括第137區,面積已經有90公頃,所有土地都是填海得來。其堆填泥土由距離工業h(村)約6千米的藍塘海峽的海床抽取出來的。1991年,政府計劃在將軍澳工業h(村)附近,開闢一幅面積約104公頃的土地,作為將軍澳港口發展,深水工業及危險品碼頭之用。此處土地便是將軍澳第137區了。

施工計劃及進展:

將軍澳第137區的主要的工程包括填海、建築海堤以及相關的基建工程,例如道路、排水渠、水務工程、改善斜坡工程及美化環境工程。預計費用為20億元。

土木工程署將填海計劃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工程於1996月1月開始動工(填海),並於1999年12月初完成。同時,第二階段工程於1999年10月開始動工,預計此項工程於2003年12月完成。當所有填海工程完成時,將於2005年開始基礎建設工程,例如:鋪設水電,道路,排水系統等。整個工程會在2008年完成。

 

環境影響評估研究:

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結果

  • 這項研究評估將軍澳第137區及環保大道一帶在填料庫的興建、運作及拆卸階段可能受到的環境影響。

  • 將軍澳第137區擬設填料庫的地點,距離住宅區甚遠。最接近的已規劃住宅發展區在1 600米以外。因此,研究所得的結論,是填料庫對鄰近居民構成的潛在環境影響,包括空氣質素、水質、噪音及景觀影響,可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 環保大道一帶的交通噪音及空氣質素,是該區居民最關注的問題。正如上文第3.2段所述,在德設立躉船轉運站之後,每日途經環保大道的泥頭車會由2 000架次減至1 000架次,即每小時7080架次。研究結果顯示,其它使用該路段的車輛(在繁忙時間約為每小時1 3001 400架次)是主要的噪音來源。由於設立填料庫後所引起的交通量增幅不大,泥頭車所產生的噪音應甚為輕微。同樣,泥頭車所排放的廢氣也不會對環保大道一帶的空氣質素構成重大影響。

交通影響評估研究:

  • 研究估計每日約有24 000公噸公眾填料運往將軍澳第137區的填料庫。如果所有物料均以泥頭車運送,泥頭車的流量約為每日2 000架次。

  • 為顧及將軍澳的道路網的負荷能力,我們計劃在德設立臨時公眾填料躉船轉運站,經海路運送來自九龍的公眾填料。這樣便會有一半的填料利用躉船直接運往將軍澳第137區,而泥頭車的流量也會減至每日1 000架次。在一九九九至二零零一年進行將軍澳第137區填海工程時,泥頭車的流量約為1 3001 700架次。

  •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泥頭車的流量由每日1 000架次增加至1 500架次,不論在一般時間或繁忙時間,將軍澳的道路網也應該足以應付額外的交通量。

研究建議:

用躉船( 研究建議下列緩減措施,以盡量減少環境問題:

  • 用躉船(由九龍)及以泥頭車(由新界東)把物料運至填料庫,日後用躉船移走堆存的物料。

  • 規限填料庫的運作時間(由上午八時至下午九時)

  • 只容許妥善覆蓋物料的泥頭車使用填料庫。  

  • 實施抑制灰塵的措施,例如豎立圍街板,提供掃街車及車輪清洗設施,鋪蓋運輸路徑,噴灑運輸路徑及推土工程。  

  • 實施措施以控制/緩解水污染,例如在堆存區及海濱之間設置緩衝區,在排水系統中設置沙土分隔池以清除溢流中的沙土,以及以適當的設施收集污水。

  • 於堆存物料上噴草或舖上土工織物墊以減低景觀影響,及防止水土流失。

資料來源:拓展署,土木工程署,

西貢區議會 擬建的將軍澳第137區臨時填料庫-環境及交通影響評估研究的結果及建議SKDC(M)文件第18/02-03號

上一頁

將軍網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