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兵家必爭之地-南北佛堂門
香港歷史6000年,根據資料顯示,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西貢及大嶼山。由於西貢歷史悠久加上人傑地靈,歷史文物薈萃,所以名勝古蹟特別多。而最著名的古蹟,非佛堂門莫屬。佛堂門最出名當然是天后古廟(即大廟)、宋代石刻、龍形石刻及古砲台遺址等。
佛堂門,早在明朝,已成為具有戰略性的重鎮。據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師霍啟昌博士著《香港與近代中國》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到1550年代,在廣東海上巡邏劃分三路之後,明代海防文獻就時常提到屯門、佛堂門、大嶼山上的大澳、東涌以及香港地區其他海灣。這些地點在海防系統中地位重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它們都位於通往南頭半島的航路上。南頭半島是防備敵船沿珠江上駛進入廣州的主要屏障,其戰略重要性在1586年廣東總督和御史的聯名奏摺上講得很清楚。」
它又說,「佛堂門、龍船灣、洛格、大澳、浪淘灣和浪白,合稱六汛。每汛駐水師員210名,戰船8艘。從此防務系統集中化了,組織也較良好。」
而事實上,在天啟三年(即公元1623年)曾經有荷蘭船闖入鐵砧門和崇禎三年(即公元1630年)海寇洗劫佛堂門事蹟。《新安縣志》曾經記載這些荷蘭人和海寇的滔天罪行「
「天啟三年,紅毛彝闖入,大船二隻,帆檣蔽空,由佛堂門入泊庵下,知縣陶學脩親率鄉兵持兵器,往谿西等處防守乃去」
公元1630年,即崇禎三年,海盜李魁奇率領一百多艘戰船,浩浩蕩蕩地駛入佛堂門,企圖登岸劫掠。
水師南頭寨指揮官參將陳拱聞訊,立即集戰船截擊。初度交峰,陳拱告捷,奪得賊船七艘。海盜受挫,馬上改變戰略,避過水師船直往南頭。
陳拱眼見敵我懸殊,自己勢力單薄,逼不得已惟有退入城據守。海盜乘機登岸,並且架起雲梯攻城。守軍負嵎頑抗,一面開槍(明代已有火槍和火炮。明代御製火槍,長12英呎1英寸5分,現由北京古物陳列所保管。)殺賊,一面折斷雲梯。賊人眼見久攻不下,只有呼嘯而去。
不久,海盜再度在電白,蓮頭港出現,並且洗劫附近一帶鄉鎮。廣州巡撫即下令陳拱統率戰船百餘艘剿賊。雖平定了海寇。但他亦在苦戰中陣亡。
如今,每當人們佇立在南佛堂山崖上之時,望著腳底下波濤洶湧,有如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埋雪。不撫今追昔,發思古之幽情。
資料來源:以上文字,由《西貢風貌》搜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