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地圖回顧,揭示將軍澳的不停轉變。

簡介:

將軍澳-在一般市民心目中,都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新市鎮。它的發展面貌和近來的新市鎮沒什麼分別。又是很多公共屋(h)村,有公園,很多學校,一些新的大型購物中心。但當你看完這次的將軍澳百年地圖,你絕對不再認為將軍澳只是一個新市鎮如此簡單。

網主的話:

其實在未編輯將軍澳歷史之前。我和大家一樣,都認為將軍澳只是一個新市鎮,沒什麼大分別。因為無論在將軍澳任何一度地方,你都好像很難尋找將軍澳過往的生活。將軍澳?以前大部份人都只是聽過有這個地方,但親身去過就不多。因為以前將軍澳交通非常缺乏。即使到了50年代,將軍澳仍然只能依賴海上交通外出。除了本身的原居民外,根本很少有人來這裡。由於缺乏對外通訊,所以將軍澳一直只能是一個只有人聽,但實際去過的人就很少。

在將軍網歷史中,本人都講過。其實在眾多的將軍網分頁中,最困難的一定是將軍澳歷史。其他分頁都可以從不同的公共資訊網頁可以尋找。例如交通就可以尋找各大巴士網頁後加以編輯就可以了。景觀-只要有一部數碼相機和約副網主出來拍攝就可以。但是,將軍澳歷史呢??

將軍澳的歷史絕對不能如上述情況製作。公共資料網頁?本人之前都去過不同大小的資訊網頁尋找。但很神奇地,就是居然半點將軍澳歷史尋找不到。不要說是將軍澳歷史,幾乎連西貢的歷史都沒有。即使是有,但都沒有提及將軍澳的歷史。數碼相機更是不可能,難道要回到過去嗎?這就連3歲小朋友都知道不可能!

在本人失望地想放棄時,突然想到不如到圖書館看看吧!圖書館應該有。不出本人所料,原來圖書館是有的!而且本人是去"香港中央圖書館。所以更加有了。

但圖書館太大,應該到那裡找呢?我心突然想到,不如去地圖圖書館吧!因為要製作將軍澳歷史,地圖是非常緊耍的。所以就去了地圖圖書館了。

原來世事就是如此,當你沒心機去找時,原來永遠都找不到的。但當你專注某目標,你就一定可以找到。我和副網主用了幾乎整天去找,發覺將軍澳歷史實在多得不能用文字形容。既然要找,就要找珍貴的。所以本人就去了地圖圖書館詢問處問問有沒有將軍澳昔日的地圖。有最早的官方將軍澳地圖,更有很多將軍澳往時的空中照片。更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將軍澳資料。

將軍澳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最基本在1841年的英國殖民地香港地圖,已經有將軍澳這個英文(之前)名稱。在清代的寶安縣香港地圖,都有。甚至連1898年香港割讓給英國的地圖,都有將軍澳。1941年的香港地圖有,1970,1983,甚至今天都有。如果它不是重要,為什麼每張地圖都有它呢?不但是這樣。就連二次大戰日軍淪陷香港都是其中的路線。

不再長篇大論了。大家開始看看啦!

將軍澳最早的地圖-1841年英國船長(EDWARD BELCHER)的香港地圖

 

1841年,英國海軍船長Edward Belcher製作了一張香港地圖。由於之前英國只是向清朝租借了界限街以南及香港島的地區。所以當年只有九龍和新界屬於香港,其餘的就是屬於清政府。由於當時香港仍然是一條漁村,所以人為活動不多。大部份土地都是未開發的,所以這張地圖正好揭示出當年的香港的情況。雖然製作很簡單。但是從地圖中,居然發現有將軍澳的名稱。由於當年英國人仍未將將軍澳名命。但是在旁邊的佛堂洲和田下灣。都已經名為「Junk Town」及「High Junk Peak」。可見英國人一早已經把將軍澳這地方名為「Junk」了。既然是「Junk Town」的海灣,所以日後就名這對出的海灣為「Junk Bay」了。其實有一點兒的諷刺。為什麼有將軍澳的名字,卻居然沒有香港其他重要的地方名字,例如中環,尖沙咀等。可見將軍澳地位非同凡響。

1898清代新安縣地圖

 

 

既然有英文版的,當然不能少了中文版。雖然這沒有將軍澳。但實際上它是在地圖的最右邊。這張明顯比英國人製作為差。沒有方向指示,亦沒有山的高度。最嚴重是部份地方失準。因為大家都知道柴灣對面已經是將軍澳。但這地圖居然將柴灣對面畫成是鯉魚門,真是非常失策。但它是在上面那張地圖後50年才有的。這是一張1898年清政府新安縣的地圖。

 

1941年香港地政署九龍東地圖

 

由於戰爭的關係,香港的地圖都暫停了近半世紀。由於在此期間的沒有有關將軍澳,所以未能展示。不過過了半世紀,香港的地圖已經有很大的改變。由於香港的人口不繼上升,所以不少地區已經填海成為陸地。這是一張1941年的香港地圖。在地圖最右下面是調景嶺一帶,但不知為什麼會被塗污了,真可惜。

 

1945年香港地政署-將軍澳及調景嶺地圖

 

另一張同是40年代的將軍澳地圖。(左)由此地圖可以知道,當年的將軍澳已經非常繁榮了。在地圖的左面是調景嶺,可見那裡有很多的房屋和不同形式的屋宇,非常繁榮。這張地圖明顯說出,將軍澳當年的樣貌就是這樣。大部份都是海灣來的。今天已經是山上的魷魚灣村,當年原來已經是岸邊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左上角,那裡就是將軍澳村了。大家如果用想像力,知不知道現在大家身處的地方在那裡呢??

(右)在調景嶺對面是小赤沙,白石角(後命為百勝角),田下灣等。雖然人口明顯比調景嶺少,但仍然有不少村落。大家又知道不知今天這裡是什麼地方呢?當然就是將軍澳工業h(村)了。

 

1945年香港地政署-佛堂洲地圖

 

在將軍澳最南端是佛堂洲,以前為佛頭洲。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只有很少的村民。就如本人介紹佛堂洲一樣。以前佛堂洲居民都是以舢舨為主。

其實本人都去過佛堂洲,大家記不記得在「將軍澳景觀第五輯」本人都介紹過佛堂洲。佛堂洲不是島嶼嗎?為什麼本人會去到?因為今天的佛堂洲已經成為將軍澳工業h(村)其中一部份了。

 

1945年香港地政署觀塘地圖 

 

 

明白為什麼當年很少人來將軍澳嗎?因為以前根本沒有路入將軍澳。今天的寶琳路都是近20年才有的,所以以前不是很多人會知道將軍澳這個地方。

 

1959年香港地政署-坑口地圖

 

它!終於出現了!

坑口

這是一張1959年的將軍澳地圖。從地圖所知,原來當年的坑口是非常繁榮的。一個非常熱鬧的市鎮。50年代很少地區能夠稱上「town」的,「town」大部份都是在香港及九龍的地區,絕少能夠在新界出現。坑口居然能夠成為town,的確非常厲害。由於西貢公路的通車,使到西貢交通邁進一大步。駕車便可入西貢就是從二次大戰之後開始。由於坑口屬於一個大市鎮,當然有車路入到。不過當年還是海上交通比陸上交通為佳。在坑口墟及坑口附近都有很多建築物,這就如坑口歷史中說過。坑口曾經是一個極為繁榮的市鎮,村民可以自給自足和外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新城市。當然在坑口墟對出就是坑口灣了。

這張地圖極為珍貴,因為它完全表現出50年代坑口墟及將軍澳的繁榮一面。把以前別人認為將軍澳是荒蕪之地,要完全改寫。

 

1970年香港地政總署-將軍澳地圖

 

這是1970年的將軍澳地圖。1941年,調景嶺已經是一個繁榮的村落,但到了1970年,它更加是一個大村莊,估計當時人口超過2000人。比起其他的村落多幾倍。主要原因是在1949年之後,國民黨為了逃亡到台灣,其中部份黨員到了調景嶺生活所致。由於大量黨員湧入調景嶺,所以居民數目激增。

 

2001年規劃署將軍澳地圖

 

這是今天的地圖,今天將軍澳已經卸去舊面貌,完全重新起來。其實這是一張規劃署地圖。把將軍澳未來幾年發展的路線,規劃出來的。

 

將軍澳百年地圖未完結的,因為下一頁會是本網獨家搜尋的珍貴空中照片。相信大部份網友從來沒有看過。請大家往下一頁看看

 

下一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