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生產的迷思

 

根據報章報導,近半年來,台灣各地不少產婦都一窩峰地湧到婦產科醫院排期進行剖腹生產手術,希望趕及在龍年完結前誕下麟兒。結果,台灣的剖腹生產率大幅提升至百分之五十,與提倡自然分娩的國際大氣候背道而馳。

其實,自九十年代以來,台灣的剖腹生產率一直都處於極高水平(超過百分之三十),不僅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所訂定的正常剖腹生產比率(10%--15%)有一段明顯的距離,更比鄰近國家如日本低於百分之十的剖腹產比率高幾倍。

對於長期高企的剖腹生產率,大多數人都認為是醫療技術進步之必然結果。儘管近年來社會開始正視濫用剖腹生產的不良後果,但人們仍是將責任歸咎於孕婦本身而已。如近月有關迷信產婦趕在蛇年前生產的報導,便是社會人士忽略其他導致高剖腹率的可能性的有力例子。

而本文就是意圖打破目前上述有關剖腹生產論述的迷思。

剖腹生產的迷思
正如前面所述,經過傳媒大事渲染及醫學權威證實後,一切有關剖腹產子數字急升的責任都放在孕婦一方。 其中尤以產婦迷信選擇良辰吉日剖腹生產優生胎兒最令人信服。另外,順服丈夫的性要求,避免出現產後陰道鬆弛,以致趕時髦(自著名女星林青霞盛讚剖腹生產的好處後,台灣旋即出現一股流行剖腹產風潮)等理由亦是大眾認為理所當然的原因。

另一方面,現代女性較敏感,較難承受生產時所帶來之痛楚亦是一個較獲普遍認同的理據。在電影電視中,孕婦因痛極而要求剖腹產的經典場面時常出現,更令女性柔弱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受媒介教育影響甚深的新生代自然會對傳統陰道分娩抱持抗拒態度。(儘管產前陣痛的確是人類可承受痛楚中最高級的一種)。另外,亦有部份產婦因為不希望其家屬看╱聽見自己的慘況而要求剖腹生產。

剖腹生產──孕婦的福音?
過昔的新生嬰兒死亡率甚高,生產過程亦帶有一定風險,故當剖腹生產技術成形時,人類曾因此而喜悅不已。 而從實際的層面看,剖腹生產對下列各項妊娠期常見的問題的確有顯著的幫助:

(1) 胎位不正(如橫位產及臀位產);
(2) 無法進行陰道生產(產婦骨盆腔狹窄或胎兒窘迫);
(3) 分娩過程發生難產(dystocia)或產程過長;
(4) 高風險妊娠(高齡產婦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病患者)
(5) 胎盤剝離或前置胎盤;

另外,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個案由於基因改造食物及合成藥物的泛濫變得愈來愈多,於是無須消耗孕婦大量體力的剖腹生產技術便大派用場。

可惜在西方醫學身心分離哲學的影響下,產婦在生產過程一直處於從屬地位,胎兒才是核心關注。產婦就算健康正常,入院後亦會被當為病人看待。為確保胎兒的健康,通常產婦及其家人都會對醫生的醫療建議視作確保母子平安的必然手段。 結果,醫療人員對妊娠過程的主導性,令大多數產科醫生陷入了將生產過程病理化的困局,以致剖腹產率居高不下。

主觀的困局
由於陰道生產可能出現無法防犯的風險,加上害怕發生醫療事故,形成了醫生一有懷疑就動手術刀的惡習。 如第一胎是剖腹產的話,通常醫生都會建議第二胎繼續採用剖腹生產(儘管教科書上明確指出第二胎仍可用自然分娩)。同時,醫護人員過份主觀的診斷,亦令過早診斷難產,未與產婦商量便私自用藥等情況比比皆是。另外,順利的剖腹產手術只需兩個小時,如果採取自然生產,醫護人員則要從母親陣痛到嬰兒出生嚴密監控十個小時,故在現今醫院儼如工廠流水作業一般的營運模式當中,陰道產自然不受歡迎。

事實上,產科的醫療技術一直都被醫學界濫用。胎兒監察器的裝置,及一些醫療方式如灌腸、剃毛及會陰切割術帶給產婦的只是生理上的痛楚和心理上不適,催生藥物更可能對損害胎兒的身體。

而更重要的是,對自身身體認知不足,形成孕婦不敢主動在生產過程中參與決策,反而偏向依賴以權威式的姿態出現的專業醫療人員。可是,部份醫護人員卻未有清楚解釋剖腹生產可能出現的後遺症(如長期腹痛的禍害)。事實上,根據醫學報告,剖腹生產的危險性實不下於自然生產。平均每十萬名接受剖腹產的孕婦當中,便有四十人因產後感染及麻醉程序出錯而不幸死亡,比自然分娩的死亡率高出四倍以上。另一方面,至少80%至90%的胎兒都是可以透過正常的陰道生產的。

不友善的生產環境
本來「產前照護」(Prenatal Care)和無痛分娩麻醉法的好處在於以人性化的方式對待產婦分娩過程中產生的疼痛感;然而醫院卻只重視生理式的治療,而忽略產婦心理上的需要。除了科技,運用針灸,按摩或言語安慰的方式也可減輕產婦的痛苦,如學習呼吸法及讓家人進產房陪產的制度均有助建立產婦的自信心。可是目前產房護理模式根本不重視解決產痛問題,使部份產婦唯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刀。

結論
知識就是力量!

雖然在剖腹生產及自然分娩之間,人們仍然未能達至一致的共識(當然絕大部份的產科人員還是會將剖腹生產定性為自然分娩以外的權宜之計。)而隨著現代醫療技術一日千里,剖腹生產的安全性大為提高,我們必需肯定剖腹生產對於高危產婦╱突發醫療事故的貢獻。但無論如何,唯有依靠正確生育知識和觀念的傳授,女人才可重獲身體的自主權,從而好好照顧自己與及下一代的真正需要,讓女性真真正正履行母親(motherhood)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