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早陣子﹐特首董建華先生施政報告中所提出的環保政策﹐引起廣泛議論。基本上﹐沒有人會否定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爭議的不外乎計畫可能涉及龐大財政支出罷了。而今次部分來自工商界的支持者參照國外環保工業經驗﹐提出綠色企業有助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論點﹐則正可完滿地解決落實全面推展環保工程前的最大障礙。

        正當難題似乎迎刃而解之際﹐我卻不以為然。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商業社會﹐廠家為了盈利﹐遂以各種形式促銷貨品﹐而消費者亦樂於習慣崇尚購物的生活模式﹐當中不少人更為求趕上潮流而時常“貪新棄舊”。於是這些“過時”貨物﹐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大量被棄置的含劇毒剩餘物資便成了破壞地球的源頭。簡言之﹐一切環境污染問題均源自過分的消費。正如大家所知﹐如今的環保工程主要朝兩大方向進行﹕一、努力鑽研科技﹐開發更新、更合符環保原則的物料或改良現今廢物處理技術。二、利用科學方法廣植新林﹐及拯救瀕危生物。然而﹐它們的態度依然是先消費﹐後投入十倍的資源去補救浪費造成的惡果。這類消極的、治標不治本的補償措施從來沒有觸及問題核心﹐最後連環保都被資本家利用﹐變為賺錢的名目。

        現時市面上一些標榜循環再造﹐或天然成份的“環保產品”﹐壓根兒就是商家的推廣手法﹐其本質仍是鼓吹消費。在精品店內﹐你會見到很多包裝精美﹐但和環保原則背道而馳再造紙製品。而各國一邊種樹同時大量伐林之舉更是自相矛盾之極。更嚴重的是﹐擁有“先進環保技術”的人類自以為貫徹環保消費原則 (把家中不合環保標準的物件統統更換) 便感到安心、自豪﹐並繼續努力揮霍﹐肆意擾亂生境。結果﹐問題從無改善﹐危機反而加深了。

        既然科技不是衝破地球生態惡化困局的靈丹妙藥﹐面對生態失衡﹐你可能會問﹕“什麼才算良策呢﹖”對此﹐我想盡量減慢資源消耗的速度應是較理想的辦法吧。至於如何才能做到節約一節﹐當然我可以在此提出千種方法﹐如轉用慳電燈泡﹐或改穿不含人工染料的淺色衣服等。但我覺得單純地提出守則去改變大家日常的生活習慣絕非最有果效的方案﹐我們更加需要的可能是從根本地扭轉時人對環保的錯誤概念﹐讓大眾清楚知道環保的真正理念 -- 崇尚簡樸的生活。當大伙兒正在焦慮策略性排污工程有機會影響沿途樓宇結構及嚴重超支之時﹐又有多少人想到只要我們每人每日減少不必要的用水(如多留家中做飯﹐減少出外用膳)﹐便會大大減輕整個廢物處理系統的負擔。故此﹐吾深信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環保概念﹐第一步實應由廣泛吸取有關環保的正確知識開始﹐并多加思考這些概念如何和日常習慣融合﹐進而推己及人﹐互相交流心得。

        環保不需要高新科技和大灑金錢﹐而是一顆珍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