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面臨的挑戰
2001年, 是聯合國 “關注女童十年” (The Decade of the Girl Child) 的最後一年. 為配合聯合國 “世界人口論壇”(The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00)及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就全球婦女地位問題發表的研究報告, 我們將推出一系列專題報導, 嘗試從多種不同的角度探討目前亞洲以至世界各地婦女的實際處境. 首先, 為了使大家能夠具體掌握到廿一世紀婦女面臨的種種新挑戰, 本文將會集中探討亞洲女性政治和經濟層面上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性別不平等(Gender Inequality)
長久以來﹐人類都活在一個兩性地位極不平等的社會。
比方在亞洲地區, 自從由母系社會過渡至父系社會之後,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崛興及私有產權制度確立﹐婦女地位一蹶不振﹐而“性別岐視文化”亦同時成形。事實上,在農業社會高度重視體力勞動的生產方式中﹐女性往往因為體格上跟男性的先天差異而被認為生產力較低的弱者。婦女被理所當然地被目為“第二性別”﹐附屬於生產者﹐成為男性的私有財產。同時﹐農業文化之發展帶來了人民對私有產權的需求﹐亦衍生出男性對女性的擁有慾(從一夫一妻或多妻制度取代古代雜交群婚風俗可見一班)。在男權高漲之下﹐男女間生理及心理之先天性差別被強化﹐男主女從的觀念應運而生。這種男尊女卑的心態一直於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等層面具體實行。由於男性襲斷國家資源及分配權力﹐使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繼續伴隨著歷史進程不停沉澱凝固,
并成常態。
女性佔世界一半以上人口, 但卻仍有七成婦女活在貧窮線以下., 其中有三分之二更是文盲, 單在中國便至少有1000萬名住在貧農地區的婦女. 雖然在過去數十年, 經過社會各界大力推動,女性地位得以逐步提高,鼓吹性別平等的社會活動亦有一定進展 (見諸婦女受教育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比率的遞增), 但無可否認,大部份仍在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基於社會開發水平`傳統觀念`教育程度等制約, 歧視婦女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不少落後地區婦女的生活狀況仍有待改善。例如在西亞及部份非洲地區, 便有接近一億名婦女被迫施行割禮或受到其他形式的威脅.
兼之各國尚未能就男女平權的進程取得共識, 而法律上有關性別岐視的具文亦因而無法落實執行, 最後, 女性權利, 性暴力, 非法墮胎, 強迫賣淫, 貧窮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仍繼續困擾著全球女性.
性別/政治
雖然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女性形象已有顯著改善,部份女性更在政壇嶄露頭角 -- 中國外交部有關亞洲事務的要職(包括亞洲司及亞洲司副司長)均由女性領導人出掌, 但亞洲地區女性參與政務的比率仍然遠較男性為低. 在1990年的緬甸民主選舉中, 485名的當選者中只有14名女性 -- 即低於當選名額總數的3%。而自選舉結果揭曉以來,她們成立的服務辦事處更一直不被承認.. 即使在婦女參與公共事務程度較高的香港, 首長級公務員之中,女性亦僅佔五分一。 特區政府二十四名局長及主要官員中,只有四分一是女性, 而女議員在三級議會中所佔席位更不足百分之十二。 在政治制度相對較為成熟的台灣,第四屆立法院(1999年)的女性成員亦未達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結果, 缺乏女性代表的議會往往帶來女政治家培訓嚴重不足的惡性循環, 與女性有關的福利制度和政策發展最終只能褢足不前.
女性的雙重角色
現代女性的工作主要分為有薪(paid job, 主要是指正式勞動市場的工作), 和無薪(unpaid job, 多為傳統的家務工作)兩種, 而隨著經濟的急速發展,女性外出工作的比率大幅提高。現時, 中國女性在勞動市場的參與率高達八成以上, 而香港和美國則分別為百分之四十九及百分之五十九。儘管在很大程度上, 現代女性已經能夠透過外出工作達至財政獨立, 但兩性在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仍能從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的兩性薪酬差距中得到證實。例如在一九九六年,香港和美國女性之入息中位數僅為同一職系男性的百分之七十五. 事實上, 受制於傳統標籤, 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ing)在選科和職業分流的過程中早已存在, 而被視作不擅於資訊科技的女性常因此而處於劣勢.
此外, 女性同時要肩負外出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擔子. 根據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九六年的調查發現, 無論是否在職, 女性仍需負責主要的家務責任. 對職業婦女而言,這肯定是一個沈重的身心負擔。台北市調查統計發現,有七成的家庭主婦是因為「家務責任」而無法外出就業。更令人不平的是,這些家庭主婦在犧牲自己工作權益,為全家提供免費家務之餘,更無任何 “勞工保障”。此外, 女性在工作上還要面對其他,如:懷孕歧視、年齡歧視、及惡劣工作環境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