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改革之我見    

潘維生

 

    自金融風暴後,香港不但繁華不再,經濟更一直走下坡;「九一一」事件更是雪上加霜,特區政府財政顯得非常緊絀,看來香港經濟的復甦仍須等待。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亦只有如政府的新施政報告所說 :「鞏固實力,投資未來」,期望新一代為社會注入新血,為香港的經濟帶來一個全新的、更繁榮的局面。而這新血的優劣取決於教育工作,可想而知,教育何其重要。可惜香港的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是填鴨式的、缺乏多元化的教育。近年政府相繼提出多個教育改革的政策,期望為香港的教育制度革除弊端,使之愈趨完善。可惜事與願違,「母語教學」的混亂、「一條龍」的爭拗、「升中派位」的埋怨……一次次的失敗,開始令市民及教育界人士感到失望,甚至開始失去信心。

 

    今年政府提出了三個教改的大方針。第一:透過目前進行中的教改,普遍提高中、小學生的水準,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第二: 積極擴充大專學額,讓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並改善中學與大專教育的銜接,推動大學學制改革,以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大專畢業生。第三:繼續提倡終身學習,形成風氣,鼓勵所有港人積極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參與知識經濟的發展。

 

    如果政府真能實現以上三大目標的話,香港的教育制度的確能夠得到全面的改善。可是就施政報告的內部看來,政府雖然找出了病根,然而卻下錯了藥。香港的中、小學一直存在的問題是師生比例過低,一個老師要照顧二、三十個學生,以致學生無法得到完善的照顧、全面的發展。然而政府此次只高唱強化師資,對師生比例過低的問題隻字不提。雖說「名師出高徒」,可是太陽再大再亮,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呀!試問一個老師何來足夠的精力照顧好每一個學生,助其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才能發展勢必受到障礙,甚至扼殺。另一問題是中五、中七的兩個統一考試,對學生一生影響之深遠是毋容置疑的。父母、學生均意識到這一點,甚至視為人生二大劫,過不了,這一生就完了,無形中形成了一股沉重的壓力,而且考試科目選擇的靈活性極低,試問在這種自身才能發展受阻,兼且承受沉重壓力下,學生如何做到「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呢 ? 這兩大問題是香港教制進步的障礙,不除不行。我們希望也相信政府有能力解決這兩個病根。我們拭目以待 !

 

    的確,香港目前具備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市民人數偏少,人均教育水平低於一些發達地區,以至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受到影響。要趕上新經濟列車,普及專上教育刻不容緩。政府提出要在十年內,把專上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一倍,並致力研究及實行大學學制改革。這將提高港人人均教育水平,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希望政府能夠雷厲風行,而不是雷聲大,雨點少。質、量應並進,在提高專上教育的「量」的同時,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忽略了「質」的改進。這樣才能真真正正地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走出現在的經濟困境,走在經濟列車的前端。

 

    世事多變,人的學識不能一成不變,必須持續學習新知識,來應付這個多變的社會,以免被淘汰。政府提倡終身學習,可見政府有遠大的目光,希望藉著鼓勵港人終身學習,在港人自身不斷前進的同時,推動香港的進步。

 

    在現時這種經濟困境下,政府仍能持續增加教育經費,顯示政府確實有誠意、有決心做好教改工作,這一點是值得安慰和讚賞的。但亦正如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所說,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工作,需要市民及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亦只有在各方與政府互相配合、積極合作下,才能完成這個艱巨的工程。在此希望大家能夠團結起來,共同建設香港,使香港成為在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國際大都會。

# 潘維生為一中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