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禱神的祭禮,據《竹書紀年》所載﹕「黃帝遊洛水,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歷代相沿,醮續漸成為道家祭神的一種儀式,民間亦盛行驅邪超幽,酬神還願的太平清醮,以佑本境人畜平安,赦罪再生。經過長久的演變,建醮形式與規模今已標準化,道壇有由道教團體主持的,亦有佛教形成的,更有儒釋道三教合併的。醮場一般建有神棚醮壇、粵劇戲棚、木偶公仔戲棚、榜亭、閻王殿、大士王殿、醮廚等。醮場外並有攤檔售賣驅邪吉詳物,十分熱鬧。因習俗不同、大埔區內舉行的太平清醮有五年及十年一屆的,舉醮時,很多移居外國的鄉民亦返回家鄉參加盛會。

 

泰 亨 鄉 太 平 清 醮

 

年一屆。泰亨鄉文族建村立業後,承宗祖德蔭,子孫繁衍,民生安定,地方繁榮,安居樂業,為酬謝神恩佑庇鄉人,訂下五年一屆太平清醮,傳統已久,成為俗例。他們認為建醮以示崇敬,祀神以表至誠,普施濟眾,惠澤幽靈,用意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康泰。


泰亨鄉太平清醮


圖片來源﹕大埔風物志

 

林 村 鄉 太 平 清 醮

 

年一屆。自林村天后廟在清朝乾隆年間(約一七三六年)建成後,鄉民訂下十年為期,舉行醮會,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鄉彥認為打醮既可酬謝神恩,亦可聯繫鄉中情誼,共亨和諧寧靜之鄉居生活,身心康泰,境內因而安靖。太平清醮以天后廟為政治中心,由鄉內二十五村代表共同組成建醮委員會,從建醮前一天晚上到建醮第五天晚上,搭棚公演粵劇,熱鬧隆重。

 

大 埔 頭 鄉 太 平 清 醮

 

年一屆。大埔頭鄧族自明代建村後,樂業繁衍,生活安定,地方繁榮,故定期建醮,水陸超幽,以表人神共樂,同慶昇平。昔日並無演戲娛賓,只為木偶戲,戰後改為三日四夜公演粵劇。大埔頭鄉建醮主神是大埔舊天后娘娘,建醮前由族中父老迎請天后神鑾回鄉奉拜。

 

塔 門 天 后 聖 母 太 平 清 醮

 

年一屆。由大埔海及大鵬灣一帶之塔門、吉澳、高流灣、三門仔、深灣、往灣聯合舉行。相傳清朝嘉慶三年(一七七八年)春夏之間,高流灣、吉澳、往灣、三門仔等地漁民前往塔門參加杜姓宴會,期間突遇狂風暴雨、雷電交加、風浪大作,人人自危,各人商議向天后宮禱告,若得平安,將以建醮答謝神恩。果然在頃刻之間,雲消雨歇、風平浪靜,於是各灣漁民聯合各塔門坊眾,商定十年一屆,搭棚演劇四日五夜。

文章來源﹕大埔風物志

 

    

This site is designed by Calvin Chan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20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