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 堂

 

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時代已訂下祭祀祖先是神聖的崇敬活動。從漢朝開始,民間建祠成為定例,但是朝廷對平民立祠有一定規定。明朝期間,貴族官僚可以設立家廟,祭祀高、曾、祖、父四代先人,士庶只可以祭祖父、父親兩代。直至清朝中葉,普通平民亦不能建立專祠祭奉祖先,只能在家中供奉祖先神位。

大埔區位於中國南端。自明朝開始,已有不少宗族前來落籍繁衍,他們聚群而居 ,部分亦有雜姓而居。廣東歷久以來,士民多私立祠堂,分有族之宗祠、祖祠、房之家祠等,部分家塾或書室亦為族房之祠堂。大埔區內各鄉村建有數量頗多的祠堂,其中以泰亨鄉已傾圮之文氏宗祠最具規模,為三進式,其餘各處祠堂只為兩進或單間小型建築,是鄉民奉祀先祖、維繫宗族的祭祀場所,正月農曆新年期間或春秋二祭時,鄉民多祀之。

 


建築宏偉之泰亨文氏宗祠,是大埔區最具規模之祠堂

大埔區內各鄉村常見之典型祠堂


由船灣涌背村遷往大埔之李氏宗祠


文章及圖片來源﹕大埔風物志

    

This site is designed by Calvin Chan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20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