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夫手稿

 

                                       

                                

                                         
                                  
                                  
                       

                                      
             
                         
                                       
                                     
    

 

 

 

        1991年,堂兄徐家阜編《徐紹楨先生集》,九十高齡
陳立夫先生為書題字併附"懷念徐紹楨先生"一文。原文如下:

懷念徐紹楨先生
陳立夫

        辛亥武昌首義時,徐先生紹楨親率新軍在南京響應革命。上海都督陳其美先生等公推徐先生為江浙聯軍總司令。徐先生日夜指揮所屬,與清軍作戰,奮鬥七晝夜乃得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日光復南京   。馳電迎接孫中山先生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其時漢口漢陽,相繼為清軍攻陷。武漢三鎮,革命形勢,岌岌可危。江浙聯軍如不能及時光復南京,則辛亥革命能否順利成功,殊難預料。 所以當時評論南京光復之歷史意義:為"挽武漢垂危之局,開南北統一之基。"此一關鍵,關係革命成敗。
        國父在自傳中曾說:"漢陽一失,吾得南京以抵之。革命大局,因以一振。"并譽徐先生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的是定論。
        嗣後徐先生追隨國父忝加嶺南護法諸役,成為國父主持革命之核心人物,功在黨國,舉世同欽。
        五百多年前,明代光復南京為中山王徐達。五百年後,徐先生克繩祖武,又光復南京,徐先生為徐達十四世孫,遠祖裔孫,分別推翻元清兩朝,後先輝映,成為千秋佳話。
        徐先生在光復南京後,不久即通電全國,謂:"南京光復,......此皆群策群力所致,楨實無絲毫之力。善後事務本極繁,務必諸公推舉都督,以圖長治久安。俾楨潛身歸隱,沒齒銘感。"雲雲,實是出自肺腑,不僅是謙遜之辭。其時政治局面,勾心鬥角,錯綜複雜,先生蒿目時艱,鑒於洪秀全時諸王內訌之禍,恐其重演,乃功成不居,急流勇退,毅然請撤銷江浙聯軍總司令部,消泯內爭於無形,豁然大度,讓德高風,舉目斯世,何可多得。
        先生于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三日病逝上海,與徐達先後同葬于南京,一代人豪,即長眠當年鏖戰之地,迄今已五十周年,緬懷往烈,不儘欽遲。余承青睞,奕業世交,承教有年,爰就所知,羅縷簡陳偉略,藉申敬仰之忱。

 

        屋主拜讀後十分感動,多謝陳立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