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音解說」看中國文化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陳第<<毛詩古音考自序>>)這句說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在「字」與「音」方面,尤其是我們所操的廣東話,更加體現「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這方面的特點了。看過了由鄧景濱教授所主持的電視節目「粵音解說」後,心有所感,而且對粵語的音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宏觀上看,使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瞭解。

     中國有深遠的文化淵源,從有正式史料記載開始至今,足足超過四千年。夏商時期,人們已懂得利用龜甲牛骨刻寫甲骨文,發展到現在的電腦科技時代,中華文化依然屹立不倒,相比起一早已沒落的古巴比倫文化,可體現出中國人的高度智慧和偉大的成就。特別在中國的語言文字方面,經過漫長歲月的不斷累積、改進、變更,中國已形成一個在世界文化群中獨一無二的語言文化,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比起世界上任何一種語文都要多。單在中國境內,五十六個民族中流通有一百一十三種語言和八十五種文字,而到現時為止,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就收錄了漢字共五萬四千六百七十八個,即使窮一生精力亦未必通曉所有漢字,至於在漢語方面,大體上分有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區﹙七分法﹚,而在各大方言區又分有若干次方言區,在次方言區再細分有方言點等……而在眾方言中,以粵方言承傳唐宋時的中古音能力最強。宋代陳彭年等著《廣韻》,收集了大量中古時代的語音,所以王力先生說過《廣韻》是廣東人的韻,因此粵方言又被海外華僑稱為唐話、唐山話。

    在「粵音解說」裡,鄧景濱教授提出了很多同字異音的現象,這些字的音義通常都被唸錯和解錯,而鄧教授則引經據典逐一仔細更正。例如「綜藝館」的「綜」字,一般都被讀錯作「宗」音,但其實此字古音乃「眾」音,因受偏旁和普通話的影響而被誤讀成「宗」音。又例如「瀆職」這個「瀆」字,很多人都把它與這個「濁」字混成一談,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瀆」音「讀」,意思有輕慢、不敬或溝渠之意,跟「濁」字大大不同,「濁」則是不清淨的意思。此外,「發行」的「行」字,在表達發行電影、債券等等時唸「衡」音;而在表達將貨物批發給行家時則唸「航」音,「行」字在這裡就顯示了漢字“音隨義轉”這特點了。還有更多更多例字,因篇幅有限,未能盡錄。由此可見,中文字甚至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智慧之大成,蘊含著極之豐富的文化產物,只有不斷的用心鑽研才能有更多的發現和收穫。

                                                                                                                                                                                                                                                                                                                                      ◎

                                                                                                                       二千年十二月十三日

                                                                                                                 (8/1/2001澳門華僑報)

 

我愛鄉居                      

        鄉村,總帶給人一種舒服、恬靜、悠閒的感覺;置身在鄉居中總是有一種怡然自由之感。它不比現代城巿那樣繁囂、緊張,人們總是東奔西跑的忙個不停,好像要不斷去追求什麼似的;我獨愛鄉居,亦可能原出於此吧!

         我的鄉居在廣東省順德巿,那裡景色優美,風光明媚,既有山明水秀的可愛,又有先進蓬勃的活力,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而我的鄉居就是順德巿其中的一個巿鎮──龍江鎮。

         龍江鎮是一個質優自然、民風純樸、清雅寧靜、繁花似錦的鄉鎮,凡遊歷過這裡的人都讚不絕口,形容它像一個世外桃園。而這裡給我的感覺,當然不只是這樣,別有另一番情懷。

         記得在小時候,每當媽媽說要回鄉的時候,我們都興奮無比,高興得徹夜不能入睡,這除了是因為可以欣賞鄉間的秀麗景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和表姐們再次歡聚一起了。兒時的我們可謂天真無邪,雅氣十足,每當我們重遇見面時,都會雀躍萬分,緊緊的互相擁抱,每次都差點兒透不過氣來。表姐們總會帶我們到處玩,早晨時相約在小溪旁看日出,晨曦初露時,把整個灰黑的天空漸漸塗滿了金黃色,微風吹拂,草搖葉曳,花兒微笑,清風香盈,配合鳥兒在吱吱歌唱,演奏出極其醉人的大自然樂章;下午時則在綠油油的田野裡穿來插去;而晚上就留在屋裡說笑聊天……該是多麼的歡暢愉快啊!

        歲月荏苒,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彼此都各有各的生活,變得生疏了,時間的流逝沖淡了一切,怪的唯有是歲月無情,但幸運地,過濾剩那點滴的記憶還殘留在腦海之中……

 

    前陣子是讀小六的弟弟的考試週,一連幾天都在忙著幫他溫習。某天幫他溫中國語文。他默寫過後,我就予以改核,發現他寫了個如此的「肺」字,就告訴他「肺」(<<說文>>:”肺,金藏也。從肉,巿聲。”<<廣韻>>:”芳廢切,去廢敷。月部”)字該這樣寫,右手邊這個部分不應是作個「市」字這樣一點一橫分開寫,其他諸如「柿」(音肺。<<說文>>:”柿,削木札樸也。從木,巿聲。)、「沛」(音佩)等字也是這樣一豎到底才對;不同於「市」、「鈰」(音市)、「柿」(音始)等字的右手邊才是作個「市」字。為求證實就以字典證之。過後他說:「以往老師也是按照書本上的寫法,恐怕這個正確的反被當錯呀!」我說:「老師不會那麼因循守舊吧?!不如你索性把字典帶回去告訴老師吧!

        明天回來他跟我說老師竟然硬要按照書上的寫法。我非常驚異地說:「怎可以如此的抱殘守缺、刻舟求劍,當老師的不是應該要隨機應變、革故鼎新嗎?這樣做法真令人費解!

        對於此事連日都耿耿於懷,加上近日中美軍機碰撞事件和日本的教科書篡改史實,害得我心火直冒。人不是應該有悔改之心嗎?做錯了事為何不敢認錯呢?

                                                                                   12/4/2001

                                                                                                                          

                                 蓮花寶地蒙塵                                                              

來跟大家講個小故事。時間:非典型肺炎肆虐期間的某天;人物:小使、某醫生;地點:蓮花寶地某衛生中心。

    一日,小使因小病到衛生中心求診。步入診室後,醫生問他病況說:「咩事?」小使答道:「患了輕微的支氣管炎。」醫生聞臉色頓變。小使補充說:「一個月前曾發燒和咳……」醫生一聽到這幾種病徵,驚慌得用腳大力一蹬,在十分之一秒內他連同座椅已飛到九丈之遠。如此驚慌,想他必定把發燒拼湊成一幅非典圖畫。這時,小使在醫生的畏懼及歧視下感到萬分愧懾和無奈。不久,醫生緊張地問:「咁想點?」小使低頭說:「可不可以寫紙幫我照X光片……」醫生見小使所求易辦,便迅速地把照片表單填完。小使還來不及咨詢詳情,就已經與表單一同離之門外了。就診期間,醫生全無替小使作過任何檢查,也沒為他寫藥方。小使只得懷著屈忿的心情離開……

    本來,支氣管炎不算是甚麼大病,可惜小使病不逢時,偏偏在這非典時期發病,受到了這樣的鄙視,該是他的不幸。至於那位醫生,筆者發現他有兩大問題:一、他缺乏醫德。當一位醫生,應該要有醫者父母心宅心仁厚的態度,面對病人絕不能投以歧視的目光。懂得愛護、關懷、尊重病人,是當醫生的根本精神。二、可以斷定,如果要對付非典,那醫生絕不是它的對手。就像行軍打仗一樣,面對敵軍,如果自己先懾,裹足不前,又怎能勇敢作戰,取得勝利呢?還是俗語說得好:要贏人先要贏自己。

    當然,不能一竹杆打沉一船人。這小故事只是個別情況,蓮花寶地裡確實是有很多仁心仁術的醫護人員,他們無畏無懼、盡忠職守。至於那位醫生,簡直令潔淨的寶地蒙塵;而鄰埠因公不幸殉職的劉永佳先生,真正是抗敵大英雄、中國人的驕傲﹗◎

                                                                                                                                     8/5/03

 

                    寒天日記                

200427日,星期六,雨

    今天的氣溫大概只有67度,加上下著綿綿細雨,更添冷感。雖然天氣不好,但阻礙不了我和朋友既定的北上買書行動,憑著這份買書熱情,我們撐起雨傘,向拱北進發。當然,要一睹剛落成啟用5天的新關閘邊檢大樓的風采,也是我們決心北上的動力。

    下午三時,我們來到了這座宏偉的建築物面前,四周看看,的確是美輪美奐、閃閃生輝。大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入境,而上層則為離境大堂。在步入耳目一新的離境大堂時,感覺是多麼輕鬆自在。因眼下的大堂空間感十足,不再有以前侷促的感覺。

出了關,走到三不管地帶,腦海不其然浮起年初五那天過關的情景:由於那時處於新舊關的青黃不接期,新關未啟用,舊關準備退役。為了疏導大批入境旅客,舊關闢作了外地居民入境處,本澳居民則利用新關的行車道入境。但是,由於入境人數太多,令大批入境居民擁擠在國旗左側一帶,秩序大亂,你推我撞,情況幾近失控。可能由於入境居民不滿當局在疏導旅客措施上有欠效率,頓時民怒四起,噓聲不斷。而我,亦被困在人群之中,動彈不得,只感到一浪接一浪推動力……大約過了大半個小時,方得脫離險境,慘劇幸而沒有發生。

回想起這幕情景,真是觸目驚心。

到了書店,在與群書對戰了兩個小時後,就領著戰利品返澳。去到拱北口岸地下商場入口處時,被眼前的景象嚇得愣住了半天。

“多謝呀……好心呀……”

一個上身赤裸、斷了大半截腿的瘸子伏在地上行乞。相信不少人都對這景象並不陌生,甚至已素稔其人。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竟然在嚴寒冷雨下,光著身子伏在地上行乞。

珠海市甚至內地很多地區一向都存在嚴重的行乞問題,中老年乞丐不說,單是身體殘缺不全的小乞丐已是不計其數,當中因由不言自明。行乞問題要怎樣解決,不是看我們的良心,而是看內地政府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