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的回憶

(十號風球下的一些事一些情)

                                           

  

 

在一個悶透的深夜,腦海中突然翻起一些當年風雨的情景。於是我便喚醒熟睡的電腦,在寂靜的房間中,把記憶和感受一字一字地記錄下來………………..希望保留這段珍貴的回憶,更希望把這段回憶和感受與大家分享。

 

回憶颱風約克襲港當天早上,沿青衣碼頭岸邊有很多樹木被吹倒。如沒有記錯,沿海也有路牌及電燈柱被吹至傾斜二三十度,但沒有彎曲。在海面上,白頭浪不斷在藍巴勒海峽中湧現,間中也有潮水拍打岸邊,不過浪花只能僅及岸上。沒有像紅磡海旁般波濤洶湧。在街道上,很多掛在欄杆上的競選廣告板被吹毀在地上,垃圾桶更全被吹倒。在青敬路近青衣公園入口附近,有一個大約四米乘兩米的大型路牌抵受不住強風吹襲下,被吹倒在行人路上。這可怕的情影是我在青衣區中從未見過的。另外在青衣綜合大樓內的圖書館門外,有數個直徑大約一米、 高約一米的圓身瓦質花盤被強風吹倒。我相信那個巨大的花盤連盛載著的泥土起碼超過一百五十磅。強風也能把它們吹倒,證明當天的風勢真是十分大呢!

             

約克襲港當日早上, 紅磡大環山公園海旁波濤洶湧 (多謝Roger Kwan提供)

  

其實在當年九月十六日那天凌晨起,我便一直在網上留意著約克的最新動向。可惜真是太累關係,在清晨三時半左右(即改掛八號風球後)打算去睡一會兒,怎料一起床已是早上七時了。一起床便立刻收聽收音機,誰不知一聽之下,電台便傳來﹕「十號風球已於早上六時四十五分懸掛….十號風球已於早上六時四十..…..」可能我事前從沒有想到會改掛十號風球關係,所以當時我覺得十分驚訝,整個人立刻從夢中甦醒過來。清醒後,怪責自已沒有及時起床的思想便湧上心頭了。因為我沒有按自己預定時間六點正起床,結果就眼白白(是眼合合才對^_~)錯過了十六年來首次懸掛十號風球歷史性的一刻。早上起床後,我便去喚醒哥哥,說給他知已經懸掛了十號風球。可是他卻得戚地回答說﹕「早上五時許我曾起床看電視,那時天文台已經改掛九號風球啦!」。可惡的他,明知弟弟是個颱風發燒友也不通知一聲!()

 

當天早上七時許,走出客廳看看街外情況,可是出奇地平靜。可能我家樓下街道被幾棟大廈重重包圍著,所以十號風球下也不是很當風。之後我在家中收看無線及亞視新聞,看看風暴情況。但是畫面不時出現很多雪花,有時甚至收不到畫面。我想我家天台上的天線接收器已被狂風折磨得快要死了。這時,我只好收看有線新聞了。

              

在葵涌貨櫃碼頭 ,一批貨櫃被約克的強風吹倒(經濟日報提供)。

 

在約克吹襲之下,雖然我家附近是比較市區空曠,但破壞情度卻沒有像市區般來得嚴重。我想是與陣風、當風情度和風洞效應有關。我想大家也知道橫欄島的陣風系數是比市區為少,所以市區內陣風風速往往都會很高。加上市區內大廈林立,很容易出現風洞效應,風力在一瞬間急速增加,破壞力更是爆炸性的。灣仔政府出入境大樓出現大量玻璃幕牆被風洞效應形成的湍流擊破便是一個好好例子說明它的巨大威力。

 

   約克襲港期間 ,灣仔政府出入境大樓玻璃幕牆破裂情況。

 

而在我人生中,第一次令我領略到十號風球的可怕風力,應該是在未搬家之前吹襲本港的颱風愛倫。那時我只得七歲,住在青衣青松樓高層 (鄰近青柏樓,現今青柏樓天台是天文台設置風速計的地方,不過青松樓海拔還比青柏樓高,大約高海拔150米至200米之間)。我還記得198399日愛倫襲港的清晨,風聲不斷怒吼,當強風經過門隙窗逢時,更發出凄厲的哀號。在陣風猛烈時,我感覺到我住的樓宇在搖晃。起初以為只是錯覺,但後來從家中長方型金魚缸內的水位在輕微搖擺起落,便知道不是錯覺了。老爸更對我說,他看見對面青梅樓被颶風吹得有點擺動。當年我們一家七口是住在一個四百多呎的單位內,生活環境十分擠迫,所以我和姊姊常常在炎熱的夏季中在地板上打地舖。而愛倫襲港當晚,我和她卻睡在一個七呎高大組合櫃之下。在半夜愛倫來襲的時候,我爸看勢色不對,他擔心萬一大廈受到颱風猛烈吹襲下而搖擺,恐怕會令組合櫃塌下來,壓我們一個正著。於是他便立刻把我們安置到家中另一角落安睡。而事後他更用鐵架把組合櫃牢牢穩固在牆上,使它日後不會再危及我們。現在想起這件事,也很懷念在天國的老爸當年對我們的愛護。

 

 這相片是七十年代尾的青衣巴士總站,相中間的兩棟樓宇便是我爸爸所說

 被颱風愛倫吹得搖晃的青梅樓 (多謝懷舊香港地-有成街提供)

 

 

愛倫過後,有窗戶面向南方的鄰居對我媽說所有防風板、晾衫竹、晾衫架等統統被強風吹走。有一個鄰居更稱在窗口上橫放的角鐵也被強風吹彎。可惜當時相機對我家來說是奢侈品,所以沒有機會拍攝愛倫襲港下的情景。在十號風球期間,我村更加出現沒有食水供應的情況,結果當時我家要去樓層中的消防喉取水應急。經翻查資料後,才知當時荔枝角泵房出現電力故障,連帶葵青區出現斷水情況。

 

綜合來說我現居青衣碼頭附近的風力一定不及以往住在青松樓時那般強,因為青松樓是建築在一個高山之上。加上八十年代初,青衣新市鎮剛開發不久,當時青松樓對開四週還未有興建大型公共屋村(如現今在青松樓西面的青盛苑,當86年青盛苑峻工後,某情度上它對我家起了遮擋作用)。這樣,當時的青松樓就像一柱擎天般無遮無掩。在沒有其他樓宇作遮擋之下,顯得非常當風。而現在天文台所公報的青衣風速數據,實際上是在海拔高136米的青柏樓天台上觀測出來。所以約克襲港時,青衣碼頭附近社區一定沒有101公里60分鐘平均持續風力那麼強勁。至於當年愛倫襲港時,青衣的風力有多少,我卻不能從天文台報告中找到。但從報告中可以引用鄰近的葵涌陣風風速數據作參考。當時葵涌的最高陣風是91knots,即大約170km/h;而最高60分鐘平均持續風力則是60knots,即大約111km/h。如果套用颱風高蓮襲港時葵涌與青衣的風力數據比例關係估計,當愛倫正面襲港時,保守估計青松樓最高陣風有200km/h之高! 而風向估計是從南至東南面吹來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南至東南風,是青衣區出現最高陣風的盛行風向。幸好香港的樓宇最低應可抵受300km/h之風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當年一段葵涌道被颱風愛倫激起的巨浪沖毀 (大公報提供)

 

所以在主觀的感覺下,我總覺得在我小時候襲港的颱風風力比現在的強得多,但很大情度上是與我居住環境有關。而從客觀上,除了居住環境影響外,事實上颱風愛倫吹襲本港時的各區普遍風力及破壞力均是比約克要強得多。愛倫當年造成十死十二人失蹤,而約克只造成兩人死亡。剛卸任的天文台台長林鴻鋆博士在約克襲港後也曾說過約克在十數個戰後令香港懸掛十號風球的颱風之中,風力只是排行中間左右,不及愛倫強勁(按風力愛倫應排二三位)。他更續稱1962年颱風溫黛的風力是約克的兩倍。跟據天文台資料,颱風溫黛創下時速259公里的天文台陣風記錄。在它肆虐期間更造成一百三十人死亡,五十三人失蹤。溫黛造成如此巨大傷亡數字,主因是由於溫黛正面吹襲的時間碰巧遇著水漲及天文大潮,結果在重叠效應下激起六米高的巨浪侵襲吐露港沿岸低窪一帶,導至嚴重水浸及傷亡。隨著社會發展,吐露港一帶已從漁村發展成為我們熟悉的沙田、大圍和大埔新市鎮了。而開發這些新市鎮時,政府已經規劃好河道排水系統及河堤鞏固工程。洪水掩城的可怕情景應該不再復見。另外我記得我媽也曾對我說,在溫黛襲港期間,她在荃灣海霸街看見很多車輛被吹至四輪朝天。在陣風猛烈時,更要與我爸爸緊抱在一起,以免被強風吹倒在地上。而我在翻看有關溫黛的陣風資料時,發現它創下時速284公里本港有史以來最高陣風記錄。而該記錄是在大老山錄得的。這驚人風速真是百年難得一見,故此這極端值對香港建築界來說是一個設計建築物時重要參考指標。

 

上圖是銅鑼灣波斯富街近海一段 (現今對出海面已被填平)。溫黛襲港下,私家車被吹至四輪朝天。

 

其實在六七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香港時常受到具大破壞力的颱風正面吹襲。如1960年的瑪麗1962年的溫黛、1964年的露比1971年的露絲1979年的荷貝1983年的愛倫等,造成嚴重人命財產損失。不過除了當年的颱風猛烈外,歸根究底當年監察及預測風暴科技尚未成熟、社會資訊未廣泛流通、防洪設施不夠完善及市民防災意識薄弱也是導致嚴重人命傷亡的主因。

慶幸自颱風愛倫後,香港十多二十年來還未受過猛烈颱風正面吹襲,造成嚴重人命傷亡。 (我個人認為颱風約克不算猛烈,大家也應該同意吧! 如不同意請看看颱名排行鎊啦! 它只屬中下級數而已,不過排名純粹個人意見,不代表天文台立場^_~) 希望將來也不會有如溫黛般潑辣的颱風襲港吧。

 

                   

---------全文完--------

 

附表:

以下是六十至九十年代期間,各年代具代表性的颱風數據比較

 

 

Table 1. 陣風及傷亡數據

/ 颱風

天文台

*72m

啟德機場(東南)

*16m

橫瀾島

*82m

大老山

*588m

長州

*92m

最高陣風記錄

及地點

死亡失蹤

人數

溫黛

1962.9.1

N     259km/h

N     229km/h

NNW    216km/h

SSE 284km/h

NW

232km/h

大老山

284km/h

130死亡

53失蹤

露絲

1971.8.16

ESE    224km/h

ESE     211km/h

SSE   189km/h

S 221km/h

SE

194km/h

大帽山*969m

278km/h

110死亡

5失蹤

愛倫

1983.9.9

E      185km/h

E      203km/h

227km/h

NNE    218km/h

ESE

238km/h

赤柱

248km/h

10死亡

12失蹤

約克

1999.9.16

E      137km/h

NNE    142km/h

NNE   234km/h

Not Available

NE

182km/h

橫瀾島

234km/h

2死亡

 

Table 2. 每小時最高平均風速

/ 颱風

天文台

*72m

啟德機場(東南)

*16m

橫瀾島

*82m

大老山

*588m

長洲

*92m

五站平均

風力

估計襲港時中心最大風力

溫黛

1962.9.1

N

133km/h

N

108km/h

NW

148km/h

SE

189km/h

NW

118km/h

139km/h

200km/h

露絲

1971.8.16

SE

103km/h

SE

122km/h

SSE

140km/h

E

148km/h

SE

131km/h

129km/h

170km/h

愛倫

1983.9.9

E

92km/h

E

112km/h

ESE

169km/h

E

126km/h

ESE

171km/h

134km/h

180km/h

約克

1999.9.16

E

63km/h

NNE

59km/h

NNE

153km/h

Not

Available

NNE

113km/h

97km/h

160km/h

*風速計頂部的海拔高度

紅字為該欄之最高值

Table 3.  1946年後令香港懸掛十號風球的平均風力數據

日期

颱風名字

三站平均風力*

五站平均風力**

22/09/1957
姬羅莉亞 GLORIA
100.0--(6)
--
09/06/1960
瑪麗     MARY
100.0--(6) 
--
19/05/1961
愛麗絲   ALICE
81.0 --(10) 
--
01/09/1962
溫黛     WANDA    
129.7--(1)
139.2--(1)
05/09/1964
露比     RUBY
125.3--(2)
131.2--(3)
13/10/1964
黛蒂     DOT
90.7 --(8)
105.0--(6) 
21/08/1968
雪麗     SHIRELY
89.0 --(9)
96.6 --(7) 
17/08/1971
露絲     ROSE
121.7--(4) 
128.8--(4) 
14/10/1975
愛茜     ELSIE
81.0 --(10)
95.8 --(8)
02/08/1979
荷貝     HOPE
111.3--(5)
113.2--(5) 
09/09/1983
愛倫     ELLEN
124.3--(3) 
134.0--(2)
16/09/1999
約克     YORK
91.7 --(7)
--

 

    Table 4. 1946年後之颱風排行鎊 (按平均風力排行,規則下見)

排名

相對強度形容

風名

三站平均風力*

五站平均風力**

死亡/失蹤人數

1
 
溫黛     1962  
129.7--(1)
139.2--(1)
130/53
2
愛倫     1983
124.3--(3) 
134.0--(2)#
10/12
3
露比     1964
125.3--(2)
131.2--(3)
38/6
4
露絲     1971
121.7--(4) 
128.8--(4) 
110/5
5
 
荷貝     1979
111.3--(5)
113.2--(5) 
12/0
6
瑪麗     1960
100.0--(6)## 
---
45/11@
7
姬羅莉亞 1957
100.0--(6)## 
---
---
8
約克     1999
91.7 --(7)##
---
2/0
9
 
黛蒂     1964
90.7 --(8)
105.0--(6) 
26/10
10
雪麗     1968
89.0 --(9)
96.6 --(7)
0/0
11
愛茜     1975
81.0 --(10)## 
95.8 --(8)
0/0
12
愛麗絲   1961
81.0 --(10)
---
4/0
總平均
 
 
103.8
118
31/8

*取天文台、啟德機場(東南)、及橫瀾島之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之平均,以km/h為單位。

* *取天文台、啟德機場(東南)、橫瀾島、長洲、及大老山之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之平均,以km/h為單位。

(  )為該欄數值排名

#如兩個颱風的三站平均及五站平均風力各有優先,最終排名會以五站平均風力大者作優先。

##如颱風缺乏五站平均風力數據,會以三站平均或四個相同站平均風力作排名比較。但如果仍未能分出先後,則以擁有五站平均風力數據作優先。

@如風速數據不能分出先後,則以導致死亡/失蹤人數加起之總數多者作優先。

Table 5. 1903年後,嚴重風災死亡數字

排名

年份

颱風名字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總數

1

1937*

---

11,000
---
11,000
2
1906
---
10,000
---
10,000
3
1962
溫黛
130
53
183
4
1971
露絲
110
5
115
5
1923
---
100
---
100
6
1960
瑪麗
45
11
56
7
1964
露比
38
6
44
8
1964
黛蒂
26
10
36
9
1976
愛倫(熱帶風暴)
27
3
30
10
1983
愛倫
10
12
22
11
1979
荷貝
12
0
12


*一源於菲律賓及馬里亞納群島之間海面的颱風,在1937年8月31日橫過巴林坦海峽進南中國海,並以28km/h的速度向西北偏西途徑移動。香港天氣在9月1日下午開始轉壞,風力增強,氣壓迅速下降,風力在9月2日早上2時達至烈風程度,並在3時30分達颶風程度,從香港電力公司裝置在北角發電廠屋頂上的風速計,紀錄出最高陣風達268km/h.而香港氣壓在3時40分降至956.4hpa亦創下當時香港歷史上最低之氣壓紀錄。(此紀錄在溫黛襲港時被改寫) 當風暴中心掠過香港島以南8公里時,風向由北轉為東南偏東,滂沱大雨持續不停。當時吐露港及沙田海的浪潮災害相當嚴重,當颱風接近香港時,由於東北風沿著吐露港出口吹進吐露港,引自大量海水從大海灌入吐露港中.最後海水漲至9公尺.淹沒了大埔和沙田的低地,掃蕩了好幾條村落,沖崩了九廣鐵路一段長達6公里的基堤,造成多人死亡。而大埔墟附近火車失事,車卡脫軌滑落山坑,數百乘客罹難。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