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Classical)樂派時期
路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不但把海頓、莫札特的古典樂派發展至最高境界,
並且替浪漫樂派打下基礎,在貧困與苦難之中力爭上游,開創新局面,
留給後世人無窮之影響,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被稱為「樂聖」,
的確是實至名歸。

貝多芬於177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小鎮波昂一個有音樂背景的家庭,
有2個年幼的弟弟。祖先為荷蘭人,他家族是音樂世家。
父親是柯隆選帝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歌手,
很早就看出年幼的貝多芬有很高的音樂天份,
認為他兒子會成為莫札特第二,就急於將小貝多芬培養成音樂神童。

他的音樂學習進步很快,4歲時便開始指導貝多芬學習鋼琴、小提琴,
在教學上頗為嚴格。

11歲時貝多芬便綴學回家專門學習音樂,
他的生活圈子幾乎只限於音樂之中。這時在倪富門下受業,
正式學習音樂。倪富可說是貝多芬的啟蒙教師,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
倪富教貝多芬了解巴赫的「平均率古鋼琴曲集」,
並介紹他成為波昂宮廷樂團之一員。
13歲時貝多芬受雇於波昂劇場擔任大鍵琴奏者,
寫出‘依德雷斯主題奏曲’正式做一名職業音樂家,
在莫札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
在此過程中有一段很著名的逸話。

貝多芬於16歲時訪問維也納拜謁莫札特(Wolfgong Amadeus Mozart),
1789年,貝多芬17歲被送往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學習音樂)。
後因媽媽患上肺結核病危,匆匆趕回波昂,返國後在布魯寧一家的支持
下,入波昂大學為旁聽生。
由於爸爸酗酒,他要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
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
31歲的莫札特聽到他的即興演奏便對鄰座友人說:
「請注意這位少年,不久他一定會成為世界矚目的大音樂家」,
當時的貝多芬已學會一身的好本事了。

在這段期間,
有鎮上的資產家布魯寧遺孀以及華特斯坦伯爵提供經濟與友情上的支援,
對貝多芬的一生可說相當重要。
他的「鋼琴協奏曲D大調的二個裝飾奏」是獻給布魯寧遺孀,
而鋼琴奏鳴曲21號「華特斯坦」則是獻給華特斯坦伯爵的,
表示他報恩的心意。
貝多芬於1792年22歲時,正式移居維也納。
在這個音樂之都,貝多芬隨辛克、阿布雷茲貝格等人學習作曲法,
25歲便以名鋼琴家身分出入於維也納社交界,
先後得到李查諾夫斯基、羅布柯維茲、華特斯坦、艾斯塔哈基、
金斯基等人的經濟支援。

但是,貝多芬是一位崇尚民主主義的人,
主張藝術家在社會上應有平等地位,期望打破貴族保護藝術家的習慣。
這種思想有脫離王侯、貴族的壓制而尋求獨立的意味,
同時貝多芬在本身的音樂上也力求解放與更上層樓,
他可以說是音樂史上第一位職業音樂家。
除了音樂以外,
貝多芬更吸取當時的文豪與哲學家如歌德、席勒、莎士比亞、
康德等人的文學與思想,充實自己的智慧與知識。

但是很不幸,貝多芬於28歲起體力便逐漸退化,
從今日尚存留的許多貝多芬日常會話記錄冊上可以看到他耳疾的記錄。
聽力上的障礙使他墜入痛苦的深淵,1802年32歲,
貝多芬赴維也納郊外避暑勝地海里金史塔特,
感覺到人生的悲愴而產生自殺的念頭,
故在當時留下一份著名的「海里金史塔特遺書」。

然而強韌的精神力量與猛烈的創作力量阻止了他的自殺。
在這之前的作品仍屬於初期,
作風尚未脫離莫札特、海頓的形式,
此時起開始確立獨特的風格,
這以後的十數年間稱為「貝多芬中期」(1802-1815)。

貝多芬中期創作了許多如黃金一般燦爛無比的傑作,
交響曲以第3號「英雄」為首,另外有第5號「命運」、第6號「田園」,
鋼琴奏鳴曲方面如第14號「月光」、第21號「華爾斯坦」、
第23號「熱情」、
第26號「告別」等,此外鋼琴協奏曲第五號「皇帝」、
小提琴奏鳴曲第9號「克洛茲爾」等,被稱為「傑作之林」。

中期的作風是以短而令人感動的動機來統一曲子全體,
這是把海頓所創的音樂構成原理發揮至最高峰的音樂,
是傾訴激烈熱情的動的音樂。

後期(1815-1827年)是內省的靜的時代,作品充滿了冥想與幻想,
主觀與個性,可以說暗示了浪漫樂派的作風。
交響曲亦是以一個思想做成全體的方法而做成.
如第9號交響曲「合唱」便到達了這個境界。
後期的作品,除了「第九號交樂曲」以外,

尚有「莊嚴彌撒曲D大調」,
鋼琴奏鳴曲第28號、第29號「琴槌古鋼琴」、
第30號、第31號、弦樂四重奏曲的第12號「加里金第一」、
第14號、第15號「加里金第二」、第16號「大賦格降B大調」等,
均為貝多芬之最佳傑作。

著名的作品如前述之外,
尚有交響曲第7號、三首序曲「雷奧諾雷第3號」、
「柯利奧蘭」及「艾格蒙」,
歌劇有「費黛里奧」、「鋼琴協奏曲第3號」、
「鋼琴協奏曲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小提琴與管弦樂的「羅曼史」第1與第2,小提琴奏鳴曲「春」、
弦樂四重奏曲第11號「西利奧索」、「拉斯莫夫斯基第3號」、
鋼琴三重奏曲第7號「王子」、鋼琴奏鳴曲第8號「悲嗆」、第17號等。

1800年左右,貝多芬發現聽覺衰退,並且越來越嚴重,
直至1812年(42歲) 完全失聰。
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
終年57歲,死因是貝多芬不小心染上感冒,
引發長年來的多種症病而死亡。

 

go back

setsta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