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歷史

最早有足球的國家是誰一直眾說紛紜,由於很多古代的資料已失傳,早期歷史這部份我們只會集中去看現代足球發源地--英國的足球史。

足球在十三世紀的英國民間已十分流行,可是早期的記載大都是批評足球的粗暴。

1280年就有狄艾靈頓(William de Ellington)在一場球賽被勒肯(David le Ken)刺死的報告。 當時,足球曾經數次被皇帝禁止,因為是當時的足球實在暴力,政府恐怕會引起暴亂。 教會也反對足球,因為很多人在星期日踢足球。 

1365年,倫敦市政府覺得足球阻礙了人們練習射箭,所以禁止了足球活動。 

之後的四百年也常有類似的禁制。

最早期的足球沒有限人數和地方,可能是在街道上、空地上也可能穿山越水的玩,用的球也是自由發揮的,有用動物膀胱,也相傳有士兵是用人頭骨去踢的。 他們當時有用手也有用腳,有點像足球加上欖球。 這種傳統的足球現在英國某些地區每年仍有進行一次。

而意大利的Calcio形式也有點相似。 英國與意大利的calcio也甚有淵源,在1561至1608年間的意大利文學上,也有提及到英國來的校長.曾經有傳說一個意大利人到蘇格蘭挑戰,結果完全失敗,足球這項運動也就定型了。

足球的受歡迎程度並沒有因為它被皇帝禁止而減弱,反而是工業革命帶來的都市化對足球發展的影響最大,因為住在市區的工人再沒有空間去玩足球。 諷刺地,這時足球竟在公立學校 (public schools) 流行起來。 一向只覺得足球是下等的玩意的教育界在十九世紀開始有另一番看法。 他們認為當時的學生欠缺紀律,部份教師於是希望藉運動來訓練紀律。 足球又是板球之外學生們最喜愛的運動,於是有些教師便從足球著手。

十九世紀中,英國興建了全國鐵路。 於是,學校之間便可以經常比賽。 可是,這樣也衍伸出一個問題: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球例,有些可以用手的和不可以用手的。 這種問題也影響到大學裡組隊,因為來自不同學校的人行的規例也各異。

要解決這個問題,1848年,十四個不同學校的代表在劍橋大學協議出一套球例,採納用腳盤球的一套足球。 之後二十年也有很多次類似的協商會議。

維多利亞時代的學校崇尚運動,而當時人也很有社會責任感。 於是,這些學生離校後,見到社會的許多問題,便抱著救世的心希望把足球帶回工人階級來訓練他們的紀律。

1850年代,球會開始出現。 最初,球會主要是公立學校及大學生成立的.愛丁堡學生隊 (Edinburgh Academicals) 便是由一些舊生在 1857 年成立的。 不過,越來越多勞工階層也參與這種足球了。

  1850年,英國的工廠法規定了工人的假期,於是週六下午工人便有空閒時間踢足球了。 1850年代的工人也比之前的工人較為富裕,他們便開始有條件成立自己的球隊,這類的球隊多以教會為基礎。 到1885年,單是利物浦已有112個球會了,其中25個與宗教有關係。 在格拉斯哥,一個教會 (Marist Order) 的人員華費特 (Brother Walfrid) 便成立了些路迪 (Celtic)。

  也有很多球會是以工作的地方為基礎的。 1880年,蘭開郡 (Lancashire) 的鐵路工人成立了紐頓希夫 (Newton Heath),十二後這個球會便改名成曼聯。

  由於越來越多人踢足球,於是便需要有一個組織去進行統籌的事務。  1863 年10月26日, 足球總會 (Football Association, 簡稱 FA) 於倫敦的 Freemason's Tavern 成立,並著手統一規則。 於是,足球便被稱為 Association football,以別於欖球 Rugby football,而 soccer 這個名詞也是因此而來的。足總盃也於 1871 年成立了。 不久,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的足總也分別成立了。

由於有了盃賽、聯賽以及廉價的公共交通,不止踢足球的人數增加,觀看足球比賽的人數也每年遞增. 首屆足總盃只有二千人入場觀看。但 1888 年,入場人數已激增至一萬七千人;1893 年有四萬五千人,1901 年更有十一萬人!

  1884 年九月,格拉斯哥晚報出版了史上第一份足球特刊,報導當日比賽戰果。 因為反應良好,傳媒的報導相應增加,公眾的興趣亦因而增加。 進入二十世紀,足球已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運動, 並開始職業化。

在蘇格蘭這一邊,第一隊球隊昆士柏 (Queen's Park) 在1867 年成立了。 其他球隊也陸續成立。 這時的比賽大都是以友誼賽的形式進行。 由於交通越來越方便,似乎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比賽是難免的了。 兩個地方之間的球隊首次正式對頭是在1872年11月30日(聖安德魯日, St. Andrew's Day) 舉行,由昆士柏安排在咸美頓板球場比賽。

  兩年前,英格蘭足總秘書長艾確 (George Alcock) 曾去信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提議與蘇格蘭友賽。 艾確自己在倫敦安排了四場友誼賽,並親自在英格蘭的蘇格蘭外援中挑選出一隊蘇格蘭代表隊, 所以英格蘭四場全勝。

  不過,在聖安德魯日那場才算是全世界第一場國際賽,由昆士柏代表蘇格蘭應戰。 賽前,昆士柏給予西蘇格蘭板球會(West of Scotland Cricket Club) 十英鎊的租場費,並答應若入場費的收入超過五十鎊,便會另加十鎊租金。 結果這場零比零的比賽有四千人入場,收入達103 鎊。

  由於這場的成功,以後英格蘭和蘇格蘭也有定期比賽。 兩隊首十二場對賽,蘇格蘭贏八場,只輸兩場。 這場比賽也促成了蘇格蘭的足總,因為賽後昆士柏集合了當時蘇格蘭的主要球隊(卡特斯化 Clydesdale, 利雲谷 Vale of Leven, 鄧巴力 Dumbreck, 第三蘭勒克義勇軍Third Lanark Rifle Volunteer Reserves, 東方 Eastern, 格拉維 Granville,流浪 Rovers) 商討。

   結果他們不但組成蘇格蘭足總,同時也成立了挑戰盃 (Challenge Cup),後改名為蘇格蘭盃 (Scottish Cup)。 可是,昆士柏仍然參與英格蘭的足總盃,並於 1883 年及 1884 年入到決賽,直至1887 年蘇格蘭足總宣佈她的成員不能同時屬於另一個足總。 當時,昆士柏已六次贏得蘇格蘭盃,只有三年足總盃落於利維谷的手中。

  1880 年代末期,昆士柏已開始不再壟斷蘇格蘭足球。 格拉斯流浪及些路迪分別在1872 年及 1888 年成立了。 1893 年,昆士柏贏得蘇格蘭盃,而些路迪捧走他們第一個聯賽冠軍,也就象徵了業餘時代的終結。

1885 年,英格蘭足總終於准許職業足球的存在。 英格蘭的球會十分欣賞蘇格蘭的球員的球技及組織,於是經常聘請蘇格蘭外援。 

  當時蘇格蘭足球還未職業化,到英格蘭踢足球有錢收而且球會又會替他們找回自己行業的工作,這對蘇格蘭的球員真是非常吸引。 1890 年,利雲谷的守門員威爾遜 (Wilson) 在球會每週有 3.10 鎊薪金, 同時在布力般染布廠工作每週又有一鎊。 諾士郡以一間香煙店連五百鎊的貨,再加上兩年 (每年一百六十鎊)的合約簽下第三蘭勒克 (Third Lanark) 的前鋒奧斯華德 (J Oswald)。

  但直到 1893 年,蘇格蘭仍然堅持不職業化。 昆士柏及蘇格蘭的傳媒一直反對職業足球,他們稱到英格蘭工作的為叛徒、圖利的僱傭兵。 雖然名義上,球員是不可受薪的,私下球會都會付錢給球員。 因為當時有例球員若因比賽而不能上班,球會可以對球員給予賠償("broken time" payments),球會都利用這個漏洞來付薪。

  1887 年,喜百年 (Hibernian) 贏得蘇格蘭盃。 他們的對手聘請私家偵探查出喜百年給予一個做石匠學徒的球員告魯夫斯(Groves) 一鎊的請假賠償 (broken time payment) ,遠超他所請了假的三日可得的薪金。 後來南方皇后 (Queen of the South Wanderers) 又因對兩個沒有工作的球員給予補償而被罰。

  雖然蘇格蘭足總努力去遏止這種情況,但隨著大球會越來越富有,足球的業餘身份受到越來越大威脅。 到1890 年,些路迪每年有 5000 鎊的收入,是全英國收入最多的球會。 如此大筆金錢即使是用在改善球場和慈善事業之後,也可以有餘,球會自然想將之用於擴軍上。

  終於在 1893 年蘇格蘭足總准許職業化。 不出一年內,八十二個職業球會便註冊了,一時間便有差不多八百個註冊職業球員。 1890年代開始,蘇格蘭足球便開始由流浪及些路迪差不多壟斷了。

足球除了在英國受歡迎以外,也隨著英國的僑民及英國球隊的外訪也令到英國的球例傳到歐美國家。

  1872 年,英國水手將足球引入法國勒亞費爾 (Le Havre), 法國第一個球會勒亞費爾亦因此成立。 1876 年,丹麥的第一個球會也是由英國人成立的。 瑞典人也是在公園見到英國駐斯德哥爾摩領事館人員及哥頓堡的蘇格蘭紡織工人踢足球才開始參與足球運動。

  足球很快便在歐洲大陸植根。 1897 年,一群都靈市 (Turin)的大學生和一些英國僑民成立了祖雲達斯 (Juventus)。 AC 米蘭 (AC Milan) 的前身亦是由本地人及英國僑民建立的。

  在南美,1860 年代英國鐵路工人將足球帶到阿根廷,英國僑民並在1865 年成立布宜諾斯艾利斯球會 (Buenos Aires FC)。 1882 年,蒙迪維迪奧(Montevideo) 大學的一位英國教授成立了烏拉圭第一間球會。 1890 年代,巴西的英國僑民查理士•米拿(Charles Miller) 將足球引入巴西。彭利萊 (Penarol) 的前身也是由四個鐵路工人成立的。

  同時,英國的球隊也透過外訪將足球推廣開去。 1897 年,英格蘭重要業餘隊歌連泰斯(Corinthians) 訪問南美。 1898 年,昆士柏到北歐訪問。 1904 年,修咸頓成為首隊英國職業球隊到訪南美。 1899年,牛津大學隊訪問冰島的奧地利第一球會 (Austria First club)。 不久,外國的球隊也有來訪英國。 加拿大的卡爾頓板球會(Carlton Cricket Club) 的足球部更早在 1888 年便到英國友賽。

  英國的影響在一些球會的名稱也可見一斑:畢爾包仍沿用英文 Athletic 一字而不像其他西班牙球會改名成西班牙文的 Atletico,巴西的哥連泰斯(Corinthians) 的名稱就是取自英國著名的業餘球隊哥連泰斯 (Corinthians)。

第一屆世界盃

  1927年國際足協正式研究舉辦世界盃。 在二月三日至五日的赫爾辛基會議國際足協討論了組織安排的細節,可是官僚主義又令世界盃的舉行一再延遲。到1928 年二月十二日的科隆會議才決定下次再將以前提出的計劃進行通行。

  1928 年五月廿六日阿姆斯特丹會議,法國終於提出正式的議案。 委員會在1928年九月八日瑞士蘇黎世開了第一次會議,作出了下面的議決:「由1930年開始,國際足協每四年會舉行一次名為世界盃(World Cup)的比賽。 國際足協會頒一個獎盃給予冠軍,所有會員國也可以參與比賽...」 並決定比賽會於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舉行。

  在1929年一月十九日在瑞士日內瓦的第二次會議,以上的決定終於定案,並於五月十七、十八日的巴塞羅拿會議中宣佈。 於是拖延了廿五年的世界盃終於成事。

  首屆世界盃的爭辦國有五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烏拉圭。 匈牙利、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瑞士最初在巴塞羅拿會議是支持烏拉圭的,可是不久荷蘭和瑞士改變主意支持意大利主辦,西班牙自己亦參與爭辦。 只有一百九十萬人口的小國烏拉圭能夠奪得主辦權的確令人有點意外。 不過,她在1924年及28年皆是奧運冠軍,並願意負擔一切金錢支出,包括參賽國家的交通費及酒店費,而且承諾在蒙迪維迪奧 (Montevideo) 中心興建一個專為世界盃而設的大球場。

  首屆世界盃的籌備委員會包括烏拉圭、德國、荷蘭、瑞典及意大利的代表。 首次籌委會的會議於1929年七月十八日紐倫堡(Nuremburg) 舉行,世界盃的規例以四種語文寫成:德文、西班牙文、法文及英文。 1930 年布達佩斯的會議中,烏拉圭主辦世界盃的決定又再遭批評,不過最後比賽仍然於烏拉圭進行。

籌備1930年的世界盃並非易事,開賽前兩個月仍沒有一個歐洲國家願意報名。 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皆因爭辦失敗而杯葛這次比賽,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及國際足協的創會國瑞士也拒絕參加,英國四隊又因脫離了國際足協所以不能參加。

  要參加世界盃,歐洲國家就要暫停她們的聯賽,然後還要在歐洲經濟不景的時候長途跋涉越洋到南美。 同時,職業球會當時在足球大國又已成行成市,球會當然不願意球員兩個月不在陣但仍要支付他們的薪金。

第二屆世界盃

  1930年爭辦失敗的意大利在1932年的國際足協會議上被選為1934年的主辦國。 儘管第一屆世界盃有盈利,這屆的世界盃賺錢的機會卻不大。 雖然如此,墨索里尼下令要維卡奴將軍(General Giorgio Vaccaro)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成功爭辦世界盃,並答應承擔起任何虧蝕,所以這屆世界盃的規模比上次還要大。

  早在意大利被選為主辦國之前,維卡奴將軍已任命記者普素(Vittorio Pozzo)為技術總監(Commissario Technico),亦即意大利領隊,去計劃如何奪取世界盃。 普素嚮往英國足球,亦同時是個十分獨裁的領隊。 他利用當時法西斯時代的民族情緒令意大利隊嚴守紀錄,完全遵從他的命令。 以後的意大利領隊從沒有碰上球員像他們一樣服從。

  由於此屆報名的參賽者有三十二隊,決賽週的席位只有十六個,所以需要有外圍賽,有趣的是主辦國也要參與外圍賽。 幸好,意大利在米蘭打敗了希臘,否則墨索里尼便會十分尷尬。 這場,後來成為AC米蘭著名領隊的洛高(Nereo Rocco)也踢了他唯一代表意大利的一場,當時效力特艾斯天拿(Triestina)的他只踢了半場。

 結果,秘魯、智利和土耳其並沒有出席,英國依然未重返國際足協,上屆主辦國兼冠軍烏拉圭不甘歐洲隊上屆的冷淡杯葛了這次比賽(成為唯一不參與衛冕的世界盃冠軍),所以只有廿九國參與。

  決賽週的賽制亦有所改變,放棄分組賽,採用完全的淘汰賽,並且不設種籽。 雖然這個制度有它的好處,但這樣一半的參賽隊伍打完一場便要回家。 墨西哥更慘,他們遠道到羅馬與鄰國美國打完一場外圍賽後便要回家,連決賽週也入不到。

  十六隊入圍隊伍中十二隊是歐洲的球隊,包括奧地利、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荷蘭、匈牙利、意大利、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及瑞士,一隊非洲球隊埃及,一隊中北美球隊美國,但只有兩隊南美球隊巴西和阿根廷。

  兩個南美國家都在首圈出局。 阿根廷1930年世界盃的主力 " Oriundi " (狄馬利亞 De Maria, 奧斯 Orsi, 基達 Guaita, 蒙迪 Monti) 都加盟了意大利的球隊,更在這屆世界盃代表意大利國家隊。 事實上,意大利隊陣中還有一個巴西人費奴 (Filo)。 意大利聲稱既然根據意大利法例他們可以被徵召入意大利軍隊,他們便可以代表意大利出賽。 阿根廷唯恐更多球星變節,便將所有球星留在國內,只派後備隊出征。 於是,他們便以二比三敗於瑞典腳下。 

  意大利陣中還有一個具爭議性的球員:左閘阿利曼迪(Allemandi)。 他效力祖雲達斯時曾因接受一個拖連奴總理賄賂而被罰終生停賽,可是他後來獲赦,並做過國家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