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樂府
樂府詩本是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後來由於文人的大量仿作,而成為詩體的一種,它和「古體詩」、「近體詩」同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而且樂府詩較之其他二種詩體更為靈活多變,因為它可以用古體,也可以用近體,還可以用雜言體,長短句來表達。只不過它唯一的條件是必須能入樂來唱,所以樂府詩又可以指配樂的詩歌。
從傳說中的陶唐氏直到清季,代代都有配樂可唱的詩,所以代代也都有不同性質的樂府詩,而且它們多被收錄在各朝的正史的樂志或音樂志中。
到了北宋有位文人郭茂倩對樂府詳細分類,編了一本「樂府詩集」共一百卷,包括了歷代樂府歌辭,上至唐虞,下迄五代,為十二類在每一類之前各都有解釋是研究樂府的一本重要著作。
一•樂府的由來
樂府本是一種官位的名稱,漢書百官公卿表裡就有提到樂府一詞的官署。當時的樂府有兩項工作,一是採集民間流傳的歌謠、二是創作歌謠。從此民間歌謠因樂府而得以流傳,文人也因為樂府的創作中有了新的題材終使得樂府大放異彩。
二•樂府的分類
樂府的分類就如谷主之前所說,北宋郭茂倩對樂府詳細分類,編樂府詩集一百卷,上至唐虞,下迄五代,共分十二類,包羅了詩歌的時代、性質、地域、流變等各方面的作品。
三•樂府的特性
樂府又稱「歌行體」。是因為一般樂府的標題上都冠有;歌、行、唱、引、操、弄、樂、曲、篇、吟、歎、調、辭。等字這些字正代表著樂府的第一個特性,它是合於樂的詩。樂府的第二個特性是大眾化的。它反映的生活,記錄的民俗,使用的語言,都是屬於社會普遍性的,如鼓吹曲辭的「上邪」。
四•樂府的發展
樂府之名稱雖然是起於漢代,但是實際上樂府卻是自有人出現後即開始流傳,因為廣意的說,樂府就是民歌。所以上至詩經的國風,下至現代的「望春風」、「丟丟銅」等都可稱樂府,所以研究樂府需要分時期,才能清楚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