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油条--小产品创大市场


(背景资料:传统"老字号"酒店大都拥有自己的"名牌拳头产品",比如"狗不理"的包子、"老边"的饺子;这些百年名牌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在科技、管理、品牌意识、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也是社会方方面面培育的结果。因此,名牌不容易生成,也不容易消失,是老字号酒店"东山再起"的宝贵资本。但是,名牌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只有在质量、品种、款式和工艺等多方面都能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着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趣味和心理趋向,才能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所以名牌又要不断创新,这也是老字号"东山再起"的必由之路。谁都不能以一成不变的"名牌"去应对万变的市场,更不能将"名牌"的本身特长都淹没了。)

传统食品的发扬和创新不仅只是所有餐饮业者的责任和使命,也能成为面向万千大众的合理利润增长点。但如今餐饮市场上却出现了"两极局面",令传统食品在延续了千百年以后日渐低迷。一方面是由于众多的经营者放不下"家大业大"的架子,醉心于高档菜肴的制作,甚至于发展到了经营"极品宴"、"黄金宴"的地步,而另一方面传统食品仍停滞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手段,自然难以走得更远。杭州"豆浆王"连锁店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另一种模式。

小吃摊上的大饼油条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专卖店里的"精品"。时下,杭州街头出现的一家家标有"永和豆浆大王"、"台北豆浆王"的连锁店,让祖祖辈辈吃了多少年油条大饼的"老杭州"们彻底尝了个新鲜。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青春少年,人们不约而同地在这些油条大饼连锁店里排开了长龙。武林门的"永和豆浆大王"开张一个月来,天天客满,主人只好通宵营业。松木场的"台北豆浆王"店面虽小,也照样红火。开在西湖边的几家连锁店开张一年多,居然没有一天冷清过,让周围不少金碧辉煌的大饭店好生羡慕,而连锁店边上的几家海鲜酒楼干脆悄悄更换门面,卖起了时装。"生猛海鲜怎么斗不过大饼油条了呢?"路过的人们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几家的大饼油条怎么会这样吃香呢?从价格上看,并不算便宜:"永和豆浆大王"的油条2元一根,一碗豆浆2至3元,一个饭团也要4至45元;"台北豆浆王"的卖价比"永和豆浆大王"略低,但也显然比小吃摊上的贵了至少一倍。它们吃香,是因为具有独特的魅力。 "永和豆浆大王"武林店经理胡先生介绍说,"永和豆浆大王"是台湾李金鸿先生经营50多年创出的牌子,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饼油条。在连锁店里,人们发现这里的油条色泽金黄,又大又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又浓又香;沾着芝麻的烧饼焦黄有度,松脆可口。
胡先生说,这里的20多种早点都有各自的制作规范和秘方。比如油条,除了面粉等有独到之处外,还规定每炸满200根就把炸油作废油处理,重新换油,这样炸出的油条可以一个星期不变质,同时避免了长时间重复使用炸油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糍饭团也是中国人的早点,店里从蒸饭开始就有讲究,包括大米浸泡时间、蒸饭时间、火候等,饭团里要放肉馅、榨菜和老油条末(这种老油条比零卖的油条炸的时间要长)。连锁店里的品种也不少,光豆浆就有甜、咸、冰三种。要是客人赶着上班,专门备有外卖盒,装上就可以带走。在连锁店,客人一进门,就有服务员引你入座或排队。买了票后只需安心就座,服务员为你端上点心。虽是几元钱的消费,却处处让顾客感到高水准的服务。据说,油条是杭州人为解对卖国贼秦桧之恨而发明的,所以被称作"油炸桧"。多少年来,人们对油条之类的食品太熟悉不过了,街头巷尾四处可见。"然而又有谁把它们当作一件件精品来经营过?"当地一位商界人士感叹说:"台湾的大饼油条如此畅销,给我们上了一课。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普通的东西也可以'点石成金'。"

【同行动态】
◆ 老边饺子:走出国门大打地方老名牌 
创建于1892年(清道光年间)的沈阳老边饺子馆,以其选料精制作细,皮薄馅大,质地鲜嫩而闻名于世。一百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外宾客纷纷慕名来到老边饺子馆,一尝为快,赞不绝口。日前,在沈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的策划下,以扩大社会知名度并招商引资为目标的沈阳老边饺子节隆重出台,打响了沈阳餐饮业的"国际牌"。能在饮食市场上如此叱咤风云的"老边饺子"的确也不是泛泛之辈。远的不说,就说近些年来,自1983年沈阳市政府决定评选地方名牌产品以来,历年间老边饺子都一直稳居地方十大风味食品榜首,也曾荣获商业部授予的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
然而真正使得老边饺子在一百多年后还能独领风骚,除了其鲜明的传统特色外,更重要的还是其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举动。在老边饺子传人边霖的精心指导下,新一代的老边饺子无论是在营养搭配、馅心制作还是饺子造型和品种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在饺子营养方面,不仅用山珍海味,时鲜蔬菜,而且也用食用菌、野菜、笋类作馅,荤素搭配,使营养成分更加丰富,更符合当代人的饮食结构。在品种门类方面,已能做出蒸、煮、煎、炸等不同馅心、不同口味、不同造型的饺子百余种,并根据市场形势,因势利导推出了各种档次的饺子宴,使普通的饺子也登上了宴请国内外宾朋的大雅之堂。
在特色创新方面,先后推出了煸馅蒸饺、鸡汤煮饺、速冻饺、御龙锅煮饺等省部级优质品种;同时还精心研制出用新鲜菜汁和面的四色煮饺,以及荞麦面、玉米面、高粱米面、果味馅、野菜馅等许多新品种。有了优异的质量和雄厚的技术作后盾,老边饺子在市场开拓中自然也是底气十足,捷报频传。
首先,他们站稳根据地,在老本营沈阳开设了四家全资连锁店,并将产品注册了独家商标,将重点生产工艺申请了专利,从而为全面推行品牌化、连锁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他们已在北京、河南以及辽宁省其他城市开设了多家分店和速冻食品厂。一个遍及全国六省十八市的"老边饺子"王国已经初具规模,风味独特的煸馅饺子终于成了大气候。然而,丰硕的国内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雄心,这不,他们又把势力范围拓出了国门。1984年,沈阳鹿鸣春饭店到日本北海道开设分店,老边饺子馆立即派出两位名师,到日本经营起老边饺子来。近些年来,老边饺子还向日本、法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大量输出技术或人才,跻身国际市场。

◆ 云南米线也登大雅之堂 
南京万象云南米线第一连锁店以云南过桥米线为主打食品,共有六个品种,售价从6元到80元不等。最经济的一碗"秀才米线"就能吃饱,才花6元钱。这与市面上卖的快餐盒饭相差无几,因而每天客流如潮,108张座位很少空着。"云南米线"本是云南的地方风味小吃,如今异地落户拓展市场,还搞起了连锁经营,这一经营理念,对餐饮商界同仁不无启示:
变"看家经营"为"闯荡经营",让小吃做出大生意,此谓其一。 云南米线是云南的地方传统小吃,长期以来,云南米线的经营者无不以云南为界,拖着自家的烟囱做生意。这种作茧自缚的传统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风味小吃餐饮的发展。现在云南米线北上南京,一改传统的"看家经营",闯荡四海,拓展市场,很快就让小吃做出了大生意。
变"守摊经营"为"规模经营",此谓其二。过去,云南米线的经营者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多少年来,还是这么些品种,这么些客流,这么些效益,群众挪揄为"老鼠尾子,打一千棒子也壮不了"。如今云南米线的经营者闯荡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四处扩张自己的地盘,大兴小吃连锁经营,并吸取"洋快餐"的长处,连锁店统一装潢风格,服务员统一着装,为顾客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就餐环境。云南米线不再是昔日各自为政的一家家小吃店,而是到处扩张、延伸、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颇具规模的大众化连锁店了。
变"本地特色"为"异地风味",让特色更具魅力,此谓其三。 云南米线在云南各地经营,只是个传统的地方特色小吃,世代相传,人人相识。但一旦跳出地方的篱笆,到外地经营,云南米线就成了独树一帜的异地风味小吃了。从"本地特色"到"异地风味"的转变,特色更具魅力。这是因为,本地人吃本地风味小吃,只是个传统的习惯而已,而外地人品尝异地风味食品,却是为一种新奇感所驱使,这种新奇感本身就是一种魅力。由于生意格外兴隆,经济效益也就会得到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增长。云南米线能南征北战,闯荡经营,我们各地的许许多多的地方特色小吃何不学学云南米线的做法,冲破地方的篱笆,来个"四海发家"呢?!

【行家点评】小产品怎样做大文章 
如今,不少饭店力求以"新"制胜,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的确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法宝。但有些饭店却不屑于小产品的创新开发,认为小产品利微,影响小,难以创出好效益和开拓大市场。其实并非如此,小产品只要能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需要,善于营销,也能闯出大市场。喝豆浆、吃油条,本是众多市民惬意的一顿早餐。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遍布城内街头深巷的豆浆店渐次减少,直让不少人有种失落感。而今,来自台湾的"豆浆大王"弥补了人们的这种失落感。但与传统的豆浆油条相比较,他们已经将之重新进行了包装和改进,从而使之具备了开拓大市场的条件,这便有了同一种产品的两种命运。走进店堂,环境优雅,服务员统一着装。这里看不见街头冒着黑烟的大油锅,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器。据了解,街头炸油条时一锅油要用很长时间,直至油发黑,影响产品质量和顾客身体健康。而现在的豆浆店一锅油出200根油条就必须倒掉。对餐具的处理要"一刮、二洗、三过水、四消毒"。各连锁店除供应味浓色香的豆浆、个大色黄的油条外,还有多种风味小吃,品种不下30个,有麻团、煎饺、春卷、酥饼等地方特色见长,咸饭团、牛肉汤、凉糕等。与那些名闻遐迩的"金鸭席"、"满汉大餐"相比,小小的"豆浆"、"油条"的确是利润菲薄、微不足道。然而正因为其在价格上的微不足道,方使得它能真正成为人人都消费得起、随时都能消费的畅销品种,与以高消费客源为基础的极品宴席相比,它的客源面要广泛得多。然而对于如此拥有10亿客源的产品,众多酒店却不热衷于去开发,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观念上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众多中小酒家乃至个体户都能生产,客观上宽了竞争面。既然利润不高,而又竞争激烈,也就自然使得大中酒店无意问津,而将万马千军都挤在了高档宴席竞争的独木桥上。而台湾"豆浆大王"的成功则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尽管是小得不起眼的"豆浆油条",但经过现代化的包装和改进,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设备优势,小产品又被营造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产品,其市场效果也好得出奇。这也揭示了大企业产品创新的又一原则,即只要有市场,产品无所谓大小,关键在于如何去驾驭它。世界上最大的跨国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卖的也并不是什么飞机大炮,而只是小小的一杯饮料而已。其实,除了豆浆、油条外,饮食行业中还有不少品种都是看似平常普通,但又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经营者通常无法将它们与诱人的高利润联系在一起,因而其产销模式一直停留在简单粗糙的水平上。如果经营者能动动脑筋,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前途一样广阔。所以说,一个企业不在于它的产品大小,关键是看所开发的产品是不是适应市场需求,是不是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只要适销,小产品同样能闯出大市场,获得大利润。这应该是"老字号"酒店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