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市场当今状况及发展意见
|
一、酒店业市场状况
1992年以来,我国酒店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点发展速度减慢。1992年到1994年酒店网点发展较快。1992年全社会旅店网点
18.87万个,1994年网点达到28.87万个,每年以27%的速度增长。各地兴建的大酒店比比皆是,各类渡假村、培训站、娱乐中心等以住宿为主的酒店异军突起。1995年至今,发展速度减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6年底,全社会酒店网点总计30.4904万个。其中,内资企业112999家,占总数的36.5%,个体户189924户,占62.29%,私营企业2024户,占0.6%,三资企业1657户,占0.54%,其它占0.07%。1995年到199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由前两年的27%降到了3%,比前两年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24个百分点。
|
二是酒店业整体水平提高,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饭店业的档次、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一批老酒店对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服务功能增加,酒店档次有所提高。各地积极吸引外资,新建了一批设施设备好、管理水平高的星级酒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1994年全国星级酒店2995家,1995年达3720家,1996年达4418家,分别以24%和19%的速度增长。各部门还投资兴建了一批渡假村、培训中心等集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档饭店。酒店行业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现代化经营管理也取得显著进展。
|
三是酒店市场竞争激烈,效益下滑。
酒店业经营最红火的1993年、1994年,客房出租率平均在60%以上,内贸部商业系统的老酒店,到了业务旺季,甚至可达120%。从1995年开始,酒店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1996年至今年上半年,竞争更加激烈,经营跌入低谷,效益严重滑坡,客房出租率普遍下降。据调查,1996年北京全社会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0%,哈尔滨为37.4%,齐齐哈尔为40%,吉林市为34%,济南为58%。1997年1--6月份各地平均客房率同比下降8%。各地各类酒店形势都比较严峻。相对来讲,高档饭店好于中低档酒店,社会其他部门所办的酒店好于老国营酒店。北京市崇文区社会酒店业1993年营业额5915万,利润700万;1994年营业额6339万,利润458万;1995年营业额7820万,利润252万;1996年营业额6917万,利润
-687万。
|
目前酒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酒店接待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客源严重分流,平均出租率下降。恶性的价格竞争使中小企业受到冲击。一批国营老酒店,设施设备陈旧,机制不活,办法不多,竞争乏力。部分企业观念陈旧,跟不上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
针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不少酒店主动出击,在营销方式、发展策略上做了一些改进,通过各种方式开拓市场,增加客源。除通常所采取的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员工素质,搞好环境卫生等,还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如互通信息,横向联合,共同促销。以旅游为龙头,增加对旅行社的投入,带动酒店业的发展。有些酒店实行全员推销战略,变坐店等客为主动出击,寻找客源,签定合同,常年协作。有些酒店通过多种经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努力提高客房的出租率,力保饭店主业,二是开拓相关行业,增加收入。做到主业损失副业补,如:改造餐饮设备,上特色品种,以餐饮带客房。有的增设沐浴、洗染等对外业务,增设钟点房业务。三是内部挖潜,减少办公用房,扩大经营面积。四是因地制宜,向其他领域拓展,如房地产、商贸金融、石油、运输、医药等行业。同时有些酒店在今年的经营决策中,适当下放总经理权力。总经理授权值班经理、总台,可根据本店经营情况以及季节、客人要求,在一定幅度内优惠作价。多数酒店充分发挥老企业地理位置好,地段繁华等优势,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回报率。
|
二、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意见
|
1.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围绕本业,
开展多元化营理。
(1)有条件的酒店可以扩建成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功能的中心。
(2)有条件的酒店可以利用本店的综合配套能力向社会服务,成立洗衣中心、美发美容中心、出租车公司、商务服务中心、健身娱乐部等附属企业,拓展业务。
(3)有条件的酒店还可组织酒店、餐饮连锁,通过兼并、委托管理等形式形成规模经营。
(4)建立国内外联网服务,主动组织客源市场,开展促销活动。可跨区域建立相互介绍客源的初级网络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同类酒店管理集团或国际订房中心合作,按自愿原则组织成员单位加入国际网络。
|
2.适应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变化,及时调整酒店的市场定位。
(1)各种类型的酒店要从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出发,找准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有的可将适应国内外商务活动的需要,作为酒店市场定位的重点;有的则可以适应国内居民旅游观光、购物及家庭、亲友集会等私人活动的需要为市场定位的重点;有的还可以接待广大工薪阶层和外出办事及劳务人员为市场定位重点。
(2)要适应城市建设的变化,调整酒店的经营内容,为各类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市中心区高档酒店要高中低兼顾,餐厅增加大众化消费。中低档酒店要注重酒店特色,以优取胜,扬长避短,稳定自己的客源。位置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中低档酒店(如交通便捷、停车方便),可适当增加服务功能,增加投入,扩大经营规模。
|
3.深化企业改革,重视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自有资本。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改变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管理酒店的制度,按"公司法"规定,建立出资者与经营者的法律关系。酒店董事会对各投资方负责,承担酒店经营决策责任。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全面负责日常经营。任何投资方不能直接指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进行酒店资产评估、国资授权,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打好基础工作。
(3)在企业内部,实行资产使用和效益回报挂钩责任制,掌握资产利用效益动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要重视财务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率,增加效益。
|
4.加快中小酒店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和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1)中小型酒店大多年久失修,设备超期使用,要注重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防止短期行为。
(2)运用电脑管理,提高酒店管理现代化水准。
(3)适应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提高接待国内、外不同层次宾客的服务能力。在建的高档酒店,建造时要考虑对外宾的接待能力。中低档酒店应努力改善经营条件,并在现有条件下,注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热情、干净、方便、舒适、安全",做到质价相符,让客人住着放心安心,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
5.重视老酒店无形资产的积累,发挥无形资产的优势,发展饭店、餐饮管理业务。
(1)发挥老酒店的品牌优势,发展餐饮管理业务。可采取参资管理、不参资接受委托管理、技术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进行。
(2)要组织专业力量,建设好基地、建立管理制度,确定招牌菜谱,训练配套性的厨师队伍。
(3)人才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实行经营人才的
专业化、职业化的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厨师有序流动制度。
|
6.培训管理层骨干和技术骨干队伍,适应各种接待工作需要。
(1)制定不同类型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应知应会标准,有计划的组织饭店管理知识培训班。
(2)组织各类型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到相应的管理先进的宾馆实习培训。
(3)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邀请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教师来华授课,创造条件组织出国培训。
|
7.改善酒店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建立各种经济成份、各系统酒店平等竞争的机制。
(1)老酒店人员负担过重,是造成成本费用过高、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要减员增效,可采取店内下岗、待岗、再培训再就业等职工能进能出的措施,工资分配要向技术与管理骨干倾斜。职工医疗费用要实行避免浪费有效的控制办法。
(2)呼吁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除国家规定的税收外,制止向酒店自行征收名目繁多、费率过高的费用。
(3)要制止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包括不顾社会平均成本,费用率竞相压价,虚假广告以及出租车司机拉客要回扣等不正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