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是我们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依据。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速度的消长状况,把握经济运行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适度、快速增长。 当前经济增长是在高速区运行中的减速 1993年以来,为了抑制物价的大幅度上涨,政府采取了总量适度从紧与灵活微调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措施,使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物价涨幅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平稳回落。1993年GDP增长13.5%,1994年为12.6%,1995年为10.5%,1996年为9.7%,宏观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与此同时,政府在坚持总量适度控制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种微调措施,如两次降低利率、加强出口退税等,旨在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另外,经过近几年的积累,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因此,大多数人认为1996年的经济增长已降低到本轮经济周期的谷底,1997年将出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 当前经济增长进一步减速的原因,主要是集体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从今年1月份开始,集体工业企业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滑坡,7月份则出现集体工业企业的增速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反常情况。第三季度,集体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对当前经济增长减速的认识 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仅仅看到经济增长减速和企业困难这一表层现象,而应当把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经济减速的原因和我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结合起来,从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深层次根源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首先,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回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1─8月全国乡及乡以上37万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7.51,比上年同期提高3.8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2.43%,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14.1%;全国工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72.1%。1─9月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31%,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各月均在96%以上,是近几年来的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行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盲目生产、大量积压的情况比以前减少,经济增长方式也开始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变。 其次,集体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大幅度滑坡既是现阶段市场约束逐渐强化的结果,也是在中长期内难以避免的现象。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竞争主体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对手的素质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原有的相对竞争优势逐步丧失,而在其发展初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规模不经济、技术力量薄弱等弊端则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因素势必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绝大多数工业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今天,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集体工业供给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另外,一批浪费大、污染严重、破坏资源和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乡镇企业的关闭,一些集体企业在改革和资产重组过程中转变为其他所有制形式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企业的增长速度。 第三,总需求的适度增长和资金供应相对宽松的情况,说明当前企业的困难不是因为总量控制过严,也不可能通过放松总量控制而得到根本解决。 今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幅虽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11.2%和11.4%,外贸出口则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增幅为24.1%。从目前的资金供给情况来看,包括M0、M1和M2在内的货币供给指标的增幅(1─9月份分别为12.1%、17.3%和17.1%)都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的增加额也在适度范围之内,应当说资金供给总量是适度的,商业银行的资金及贷款额度是宽裕的。问题在于总量适度的资金难以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一方面,近两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很快,收购外汇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使资金配置从源头开始存在畸多畸少的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从规避风险、保证收益的目标出发,改进和加强了信贷管理,因此形成银行缺项目和企业缺资金同时并存的局面。由此造成的企业资金松紧不均不是松动总量控制阀门能够解决的。另外,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体制和结构矛盾所引起的,这些矛盾在总需求膨胀时期容易被隐盖,一旦总需求回落,问题就暴露出来。 现阶段放松总量控制,只能一时隐盖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反而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基本合适的;集体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下滑有其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主要应通过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来逐步加以克服。 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分析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有三方面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今年以来,电力、煤炭、铁路运输等基础产业的需求增长平稳。这反映经济系统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扩张冲动。二是由于竞争主体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集体工业企业正在由原来的超常增长回归到正常发展状态。三是当前我们面临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难免对现实产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理顺经济关系、保持经济增长后劲很有好处,是必须支付的一种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仍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妥善处理年度增长速度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关系,不宜把增长速度绷得太紧。按照目前的走势,明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计划目标宜按8.5─9%来把握,把大力度干预的政策界限定为7.5%。这样考虑,国民经济依然在快速增长的区域内运行,同"九五"计划目标可以协调,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环境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有利的,政府在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时机和力度的把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诸项改革和发展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阶段,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再次下调等,对经济增长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国民经济不会陷入低速运行状态,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波动,也有能力把握住大的走向。 基于上述认识,下一阶段,在坚持总量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原则的前提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实现企业存量资产结构的优化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其次,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灵活应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经济运行及时进行微调。目前,中央银行下调了商业银行的各项存贷款利率,这有利于改善资金的配置结构,减轻企业的负担。第三,推进融、投资体制改革,疏通融资渠道,推动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在严格控制一般项目开工的同时,加大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已开工项目的建设。第四,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增加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进口,保持出口的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进行综合治理,减少贸易顺差造成的矛盾。第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同时开拓就业渠道,分流下岗职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