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探索--------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講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安詳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缺乏的東西。人人都希望快樂,而且把快樂視為我們的權利。然而快樂這個目標,是我們努力爭取,卻鮮少獲得的。任何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動、煩躁、不和諧、痛苦。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麼不如意,但我們都記得,那些不如意的事曾經如何折磨過我們,也可以預見,會有再發生的時候。而最後,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的痛苦。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侷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斷地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他的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激動和不快樂。就這樣,個人的緊張不安,匯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處處不如意,這就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不想要的一再發生,想要的卻渺不可得。而我們對這種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卻又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對自己從那裡來、往何處去,也茫然無知一樣。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人決心探究這個問題,以了解人類的痛苦。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嘗試了多種的途徑之後,他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洞見自身的實相,並體驗到從痛苦中解脫的大自在。在達到解脫自在、遠離憂悲苦惱的最高目標之後,他奉獻自己,終其一生幫助人們依他所發現的方法修習,以走上解脫之道。

這個人--悉達多﹒喬答摩(Siddhattha Gotama),人們所尊稱的「佛陀」,也就是「覺者」-- 一個覺悟的人,就像所有偉大的導師一樣,他也成為傳說中的主角。儘管人們在故事中對於他的事蹟、或是不可思議的神通,有多麼出神入化的描述,但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佛陀從來沒有自稱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啟示。他的所有特質,都是人類本質發揮至盡善盡美、超凡入聖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能照著佛陀的方法去實踐,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成就。

佛陀並不教導教派、哲學、或是信仰的體系。他稱他的教導為「法」(Dhamma),也就是「法則」,自然的法則。他對於教條或空談毫無興趣,而是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提出放諸四海皆準、實際可行的解決之道。他曾說︰ 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註一)

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

佛陀強調,他所教導的,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也不是經由神蹟顯現的。他所教導的只是真理、實相,是經由自身的努力而發現的。在他之前有許多人發現過這真理;在他之後也會有許多人發現。他聲明真理不是他個人所專有的。 他也不要我們因為別人信仰他,或是因為他的教導看來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導具有權威性。相反地,他曾說,對沒有親身經驗的是要存疑,並且加以檢驗,這才恰當。他說︰ 不要只是因為有人這麼說、或是傳統如此,或是約定俗成,或是經典記載就輕易相信。不要只透過演繹或推論、或是只看表相、或是因為某種偏見、或因某種見解值得稱許、或是因你的老師這麼說,就輕易接受。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時,就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讚許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實踐。(註二)

個人對真理的親身體驗才是最佳憑據,不應該單憑信仰就接受任何東西,而應細察它是否合理、實際、有益。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僅藉推理檢視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種教導。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接去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它是真實不虛的。佛陀一再強調,他只教導他親證的真理。他也鼓勵眾生培養這種智慧,作自己的依靠︰ 你們每個人,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歸依,不以任何它物為歸依處;以真理為島嶼,以真理為歸依,不以任何它物為歸依處。(註三)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歸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導中,一直都重視對真理的直接體驗。佛陀將其親身驗證的真理,儘可能解釋清楚,讓眾生能夠作為依據,各自努力以了悟真理。佛陀曾說︰ 我所教導的正法,並沒有對內、對外之分。我手中沒有任何保留。(註四)

佛陀並沒有對特定的少數人傳授秘法;相反地,他只想用最淺顯易懂、最廣為接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的法則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佛陀對於建立教派或以他為中心的個人祟拜,也同樣不感興趣。佛陀一再強調,傳法人的個性與法比較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並不想將眾生變成盲從的信徒。佛陀曾對一個崇拜他的信徒說︰ 見到我這個終將腐朽的軀殼,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凡是見到法的人,就見到了我;凡是真正見到我的人,就見到了法。(註五)

無論這個人多麼神聖,對他的堅定信仰並不足以使我們解脫。缺少了解實相的直接體悟,就不可能解脫、得救。因此,直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講述真理的人。我們崇敬教導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達我們對他祟敬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去體悟真理。人們在佛陀即將入滅時,讚揚他的偉大,但佛陀說︰ 歌功頌德並不是對覺者恰當的讚揚方式,也不是表達敬意的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能夠堅定不移、自始至終走在法的大道上,以正確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對覺者至高無上的敬意。(註六)

佛陀所教導的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循的正道。他稱此為「八聖道」,也就是由八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所構成的修持方法。這條道路之所以神聖,是在於任何走上這條正道的人,都一定會成為擁有高尚心靈的聖者,遠離痛苦煩惱。 這是一條洞察實相本質的大道、一條了悟真理的正道。為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們必須能如實地觀察。我們必須學會認清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實相,並且穿透表層,覺察較細微的實相,再進一步了解最終的實相,最後終能體證到自痛苦中解脫的真理。無論我們如何稱呼這個解脫的真理--是涅槃(nibbana)、天堂、或其他名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親身體驗。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看。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此,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瞭解無明(avijja)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領悟真理,必須將這內在的黑暗驅走。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瞭解存在的本質。因此,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條向內觀照、自我覺察的道路。佛陀曾說︰ 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呎之驅,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註七)

整個宇宙及其運作的自然法則,都必須在我們自身體驗。也唯有在自身內部,才能體驗。 這條正道也是一條清淨之道。我們探究內在的真理,不是出於知性的好奇,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透過對自身的觀察,我們第一次覺察到那些受制約的習性反應、那些遮蔽了我們的心眼、隱藏了實相、製造痛苦的種$雇偏見。我們看清累積在內、令我們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煩惱的緊張壓力;而且我們也體認到,它們是可以祛除的。漸漸地,我們學會如何讓它們分解消融,而我們的心就變得清淨、祥和、快樂。 這條正道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認真修持的過程。突如其來的進展可能會發生,但那是努力不懈的結果。我們必須要按部就班地練習;然而,每向前邁進一步,其利益都是立刻可見的。我們並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這條道路,寄望累積一些只有來世才可享用的褔德;或是渴望死後能進到人們所想像的天堂。修持的益處應該是具體、清晰、有助於己、而且可以在當下體驗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導必須靠實修。僅僅對佛陀或是他的教導充滿信心,是不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對這條正道只有知性上的了解,也同樣無濟於事。只有當信心與知性上的了解,能激勵我們開始走上實修之路時,它們才有意義。唯有實修佛陀的教導,才會有具體的結果,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佛陀曾說︰ 有人也許能背誦許多經文,但是如果他不去實踐那些教導,這樣一個只說不做的人,就好像一個牧童,只是去數別人養了幾頭牛一樣︰他無法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 有人也許只記得經文中的隻字片語,但是如果他過著如法的生活,從起點至終點,他都在正道上步步前進,那麼他就能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註八)

這條正道一定要去實踐,佛陀的教導一定要去落實,否則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面工夫。 要實修佛陀的教導,並不是非得稱自己為佛教徒不可。稱呼無關緊要。痛苦人人皆有,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痛苦的有效解藥,必能夠適用於每一個人。這個實踐的方法,也不是僅限於遠離紅塵、歸隱山林的修行人。誠然,要讓自己專心一意地學會如何去練習,是需要投注一段時間;但是一旦學會了這個方法,就一定要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為了追尋正道而出家、卸下俗世責任的人,有機會更精進地修持、更深入地徹底了解這教導,因而可以有較快的進展。相對地,一個過著世俗生活的人,周旋於眾多的責任之間,只能夠以有限的時間來練習。但是無論出家或在家,我們一定要懂得運用正法。 只有實際被運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這真是一條從痛苦走向安樂的道路,那麼隨著我們不斷精進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和諧、對自己無所求。同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安詳和諧。我們不僅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反而應該能夠產生正面的作用,促進眾人的快樂和褔祉。要步上解脫之道,我們必須過正法的生活,過真理、清淨的生活。這才是實踐佛陀教導的最佳方法。當正法被正確地實踐時,它就是生活的藝術。

問題與回答

問︰你不斷提到佛陀。你是在宣揚佛教嗎?

答︰我對於教派、主義等不感興趣。我教導正法,而正法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佛陀從未教導任何的主義,或是派別教條。他所教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使每一種出身背景的人,都能夠獲得利益。生活在無明當中。對每個人都是有害的;而培養智慧,則是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所以,人人都可以練習這個方法,並且從中獲得好處。一個基督徒會成為好的基督徒;一個猶太教徒會成為好的猶太教徒;一個回教徒會成為好的回教徒;一個印度教徒會成為好的印度教徒;一個佛教徒會成為好的佛教徒;一個人必須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否則永遠無法是一個好的基督徒、好的猶太教徒、好的回教徒、好的印度教徒、好的佛教徒。如何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你談到習性(制約)。這種訓練會不會也是一種對心的制約,雖然它是一種正面的制約?

答︰恰好相反,它是一種祛除習性(制約)的過程。不是勉強將任何東西加諸於我們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淨的雜質,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質。透過負面情緒的清除,呈現正面的品質。而正面的品質就是純淨的心的本來面目。

問︰但是在某一段時間裡,以特定的姿勢打坐,而且用某種方式引導注意力,就是一種制約啊!

答︰如果你把它當作遊戲,或是一種機械化的儀式,那麼沒錯--你是在制約你的心。但這樣是錯用了內觀。正確地練習內觀,它就能使你直接親證真理,而由於這種親身的驗證,悟就自然而然地開展,而能將所有過去的習性拔除。

問︰像這樣不問世事,只是整天坐在那兒禪修,不是很自私嗎?

答︰如果最終的目標是這樣,那的確很自私。但是禪修只是一個方法,幫助我們達到一個絕不自私自利的目標︰一個真正健康的心。當你生病了,你住院以復元,你不是到醫院待一輩子,你只是在那兒調養身體,然後才能健健康康地來面對日常生活。同樣地,你參加內觀課程,以得到心靈上的健康,然後以健康的心靈,在日常生活當中,為自己及眾生謀福利。

問︰即使面對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樂和安詳--這豈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嗎?

答︰對於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並不是說你自己必須變得傷心難過。相反地,你應該保持冷靜和平穩,如此一來,你才能採取行動以減輕他們的痛苦。如果你也跟著傷心難過,徒然增加你周圍的不快樂,既幫不了別人,也幫不了自己。

問︰為什麼我們不能活在安詳之中?

答︰因為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生活,是一個充滿錯覺的生活,它焦躁不安、充滿痛苦。我們的首要責任,是過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對自己以及他人都有益的生活。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學會運用我們覺察自身、覺察真理的能力。

問︰為什麼非要參加十日課程來學這個方法?

答︰嗯,如果你能參加更長的課程,那就更好了!但是要掌握這個方法的綱領,至少要十天的時間。

問︰為什麼在十天當中,我們必須留在上課的場地內? 答︰因為你們是在這裡動一項心靈的手術。身體的手術必須在醫院裡進行、在一個不會受到感染的手術室裡。在這課程的場地內,你能夠不受外界任何干擾地進行心靈的手術。當課程結束,手術完成的時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面對外在的世界了。

問︰這個方法能治癒身體上的不舒服嗎?

答︰可以,但那是副產品。當心理壓力消失時,許多受心理影響的身體疾病,自然不藥而癒。如果心情激動,會發生身體上的疾病。當內心變得平和清淨,身體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但是如果你把目標定在治病,而不是淨化內心,那就兩樣都得不到。我發現那些參加課程,但一心想治病的人,整個課程期間,都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身體的不適上︰「今天有沒有好一點?沒有,沒有好一點……今天有沒有進步一些?沒有,沒進步!」整個十天就這樣浪費掉了。但是,如果只想淨化內心,那麼因為內觀,很多疾病會自動痊癒。

問︰你認為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答︰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生而為人,有殊勝的能力,能夠深入內在、觀察實相,並從痛苦中脫離出來。不去運用這個能力,就是浪費生命。好好運用它,過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生活!

問︰您談到充滿負面情緒。如果是充滿正面的東西呢?譬如說,愛? 答︰你所說的「正面的東西」,就是心的本來面目。當心中沒有了煩惱習氣,就會時時充滿愛--純淨的愛--你會感到安詳和快樂。如果將負面情緒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東西、就是清淨。願全世界都沉浸在這清淨之中!

第一章完

上一頁/回主頁/下一頁

歡迎廣泛傳閱 請勿自行増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