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世界與童話世界完全是兩回事,沒有人能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無法逃避生命的真相—生命是不完美、不圓滿、不如人意的—這就是苦的真理(苦諦)。
既然真相是如此,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知道,痛苦是否有起因;如果有的話,是否能夠祛除苦因,以止息痛苦。如果痛苦的起因,只是一些毫無脈絡可尋的偶發事件,我們完全無法控制或影響它們的發生,那麼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放棄尋找離苦之道。或者,如果痛苦是由獨斷獨行、莫測高深的全能主宰所控制,那麼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討好這位主宰,懇求衪不要再降苦給我們。
佛陀體悟到,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就如同所有現象皆是其來有自,痛苦的背後有原因。對所有的存在而言,這因果的法則—業(kamma)—是普遍而基本的。而且,痛苦的起因也不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都被解釋為「命運」。不幸的是,「命運」這個字的含意,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運」是指我們所不能掌握的東西,是天意,是命中註定的,然而「業」字面意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則是果︰
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承繼自己的行為,由自己的行為而衍生,與自己的行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歸依處。行為卑鄙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眾生擁有其業、承繼其業、因業而生、業隨其身。眾生依止其業。其業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復如是。)(註一)
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說︰
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創造自己的未來。(註二)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卻蒙著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這樣想平安抵達目的地也難。他以為自己在開車,但事實上,是車子駕馭了他。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只要他不想發生意外,就應該先除去眼罩,開會開車,並儘速離開危險。同樣地,我們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學會奉行正當的行為,才能夠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言語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其次是言語的行為,最後才是意念的行為。出手打人看來比出言侮辱要嚴重得多,而這兩者比未說出口的惡念,也似乎較嚴重。當然,這種看法是根據各國人為制定的法律而來。但是根據「法」--自然的法則—意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和言語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報。
例如,有一位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動緊急手術救人,不幸手術失敗,導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凶手是拿刀殺死被害人。這兩個人的身體行為類似,結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則是天差地別。外科醫生的行為出於慈悲之心,凶手卻是基於怨恨之心。由於意念上的差別,兩人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同樣地,在言語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兩個人和同事口角,大聲咒罵同事是「笨蛋」,那是因為憤怒而咆哮。而同一個人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愛憐地罵孩子「笨蛋」,則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心。在這兩種情況下,他說了相同的話,但所表達的卻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念。說話時心中所存的意念,決定了我們的果報。
言語和身體的行為、以及他們表現在外的後果,都是意念行為的結果。言行的善惡,要由意念的性質來判斷。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了解這個真理,他說︰
心先於一切現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則痛苦亦步亦趨,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 若言談舉止出於清淨之心,則快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註三)
然而,究竟是何種意念的行為在決定我們的命運?如果心是由識、想、受、行四蘊(四部份)所組成,那麼是其中哪一個部份使苦主起的呢?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四蘊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生起有關,不過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識蘊(認知)只是接受經驗的原始資料;想蘊(辨別)是將資料加以歸類;受蘊(感受)展現出現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只是將輸入的訊息加以吸引。但是一旦心開始生起習性反應(行蘊),就由被動轉變成喜愛或厭惡了。心的習性反應帶動新的連鎖效應,連鎖效應的開始反應,就是「習性反應」,所以佛陀才說︰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於習性反應。 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 所有痛苦也就止息了。(註四)
真正的「業」-- 也就是苦的真正起因 – 是心的習性反應。一閃即逝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可能不是非常強烈,也沒有顯著的果,但是它卻會有累積的效果。每分每鈔習性反應、重複不斷地發生,每重複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就形成貪愛或是瞋恨。這就是佛陀在他第一次開示中所稱的「渴愛」(tanh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渴」︰是內心對眼前沒有的東西,一種永無止境的貪求習性;同時也意味著對於現狀,有著同樣強烈而難以撫平的不滿(註五)。貪求和不滿愈強烈,對我們的想法、言語、以及行為的影響就愈深—也因此製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曾說,有些習性反應就像在水面上畫過的痕跡,立刻消失。有些習性反應,像是在沙灘上留下的線條,早上畫的,晚上就已隨著浪潮或海風消逝無蹤。另有一些習性反應,則像用鑿子和鐵鎚,深深刻在岩石上,雖然刻痕也將隨著岩石的剝蝕而消失,但是卻得花上漫長的歲月。(註六)
在我們一生當中,每一天我們的心都不停地產生各種習性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天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只能想起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在一個月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只能記起當月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地,在年終,我們頂多只能記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像這種深刻的習性反應,非常危險,會導致很大的痛苦。
想要從如此強烈的痛苦當中解脫出來,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實,不要把苦當作哲學概念或是一種信條,而是接受他存在的事實,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如此接受並對苦及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了直接體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步上離苦的正道。
問︰生命中有痛苦不是很自然的嗎?為什麼要想辦法逃避呢?
答︰我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以致於想從痛苦中脫離,反而顯得不自然了。但是一旦你經驗到內心的純淨所帶來的真正快樂,你就會了解,這才是心的本來面目。
問:痛苦的經驗能否使人更為高尚,並幫助人格的成長?
答︰可以的。事實上,內觀的方法就是將痛苦當作工具,使人變得高尚。但是,唯有你能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痛苦,這個方法才有用。如果你執著於痛苦,那麼痛苦的經驗就無使你進步,你只會永遠沈淪在苦海中。
問︰刻意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難道不是一種壓抑嗎?
答︰不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你學會只是客觀的觀察。如果一個人生氣了,卻想要隱藏他的憤怒,忍氣吞聲,沒錯,那就是壓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觀察憤怒,你會發現它自然而然就消逝無蹤。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憤怒,你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了。
問︰如果我們老是在觀察自己,我們哪還能自自然然地過活呢?我們會忙著觀察自己,而沒有辦法自由或自發地行動了!
答︰一般人上完內觀課程之後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你所學到的,是一種對心的訓練,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需要時,就能觀察自己。不是說終此一生你都整天閉著眼睛一直練習,而是說,就像做體能訓練所得到好體力,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你有所幫助,這種對心的訓練,也同樣會令你強壯。你所說的「自由、自發的行動」,事實上是盲目的習性反應,它們絕對是有害的。學會觀察自己,你就會發現,無論何時,當生命中有逆境發生,你都能保持心的平衡。有了平衡的心,你就能自主地決定如何行動。你會採取真正的行動,這行動永遠是正面的,永遠都是對你自己以及他人有益的。
問︰難道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沒有起因的嗎?
答︰不可能沒有起因的。沒有任何事情是沒有起因的。有時我們有限的感官和才智,無法清楚地找出那個原因,但這並不表示沒有起因。
問︰你的意思是說,生命中的一切都已事先註定了?
答︰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會產生結果,可能是善果或者惡果。它們會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型態,也就是我們現在大致的遭遇。但這並不意味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早在我們過去所作所為時,就已註定了;也不表示,我們的命運永遠無法改變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的行為,影響我們的生命之流,流向愉快或不愉快的體驗。但是現在的行為也同樣重要。大自然賦予我們能力,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當下的行為。有了這種自主性,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問︰但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到我們吧?
答︰當然,我們受週遭的人以及環境的影響,而我們也不斷地影響週遭的人。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大多數的人贊成暴力,那樣戰爭和破壞就會發生,帶來許多痛苦。但是,如果人們開始淨化內心,那麼暴力就不會發生。因為社會是由許多個人所組成的,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每一個個人的心中。如果人人都開始改變,社會就會改變,戰爭和破壞就會日益減少。
問︰如果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他自己所作所為的效果,我們如果能夠互相幫助呢?
答︰我們的意念會影響他人。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了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會對週遭的人,造成有害的影響。如果我們心中充滿對他人的正面關懷、充滿善念,就會對週遭的人,產生幫助。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他人的業,但是你可以成為你自己的主人,而對週圍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問︰為什麼富有算是一種善業?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大部份西方國家的人都有善業?而大部份落後國家的人都有惡業?
答︰僅只富有,並不能算是善業。如果你家財萬貫卻仍是痛苦不堪,這萬貫的家財又有什麼用呢?擁有財富又享有真正的快樂—這才是善業。無論你是否富有,最重要的是快樂。
問︰都不起習性反應豈不是很不自然?
答︰如果你所經歷的都是不淨心念的不良習性,確實會覺得︰不起習性反應是不自然的事。
但是,對一個清淨的心而言,時時保持不執著(不起習性反應),充滿愛心、慈悲、善念、喜悅、平等心,是非常自然的事。好好體驗吧。
問︰如果都不起反應,我們怎麼生活呢?
答︰我們不要起習性反應(react),而要學習以平衡的心去採取行動(act)︰內觀者並不是要變成像植物一樣靜止不動,而是要學會如何積極正面地採取行動。如果你能將你的生活模式,從習性反應轉變為正面行動,那麼你就已經獲得非常寶貴的東西了。經由內觀的修持,你可以達到這種改變。
歡迎廣泛傳閱 請勿自行増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