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問題的根源 --------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講

佛陀曾說︰

一定要探究痛苦的真相至其源頭。(註一)

在他證悟的那個晚上,以堅定的意志力坐著發誓︰若不能了解苦的起源以及如何將苦拔除,誓不起座。

他清楚地看到,痛苦碓實存在。無論它令人感到多麼的不愉快,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隨著生命的開始,痛苦也就開始了。我們記不起在母胎內的情形,但是一般的經驗,都是我們嚎啕大哭地從母胎來到人世。出生是極大的創痛。

既然生命開始了,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歷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無論我們病得多重,無論我們如何老邁、衰弱,沒有哪個人想死,因為死亡是極大的痛苦。

一切眾生都必須面對所有這些痛苦。我們在生命歷程中,都一定會經歷其他的痛苦,各種身體的或心靈的痛苦。我們在痛苦中煎熬,而得不到快樂。我們得不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卻反而降臨到我們身上。所有這些情況都是痛苦。

這種種的痛苦,對於一個深思過痛苦的人而言,都是很顯然的。但是成佛前的佛陀,對於這種理性侷限的闡釋,並不滿意,他繼續向自身往內探求,去體會痛苦的真正本質。他發現︰

對五蘊的執著是苦。(註二)

就非常深的層面而言,痛苦是每個人對於這個身(色蘊)和心(識蘊、想蘊、受蘊、行蘊)的過度執著。人們對自己這個個體—身和心—有強烈的執取;而事實上,這個個體只是不斷變化的過程而言。這種對自身的不實想法的執取,對一種事實上不斷生滅變化的東西的執取,就是苦。

執取

執取有好幾種。第一種就是習於追求感官享樂的執取。上了毒癮的人之所以會吸毒,是因為他想體會毒品在他身上造出來的愉快感受;雖然他知道吸毒只會加深他的毒癮。同樣地,我們對於貪愛這個習性,也上了癮。一旦某個欲望滿足了,我們就生起下一個欲望。所執取的對象其實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們渴求這種貪愛的狀態能不斷地持續,貪愛本身又會在我們身上製造出愉悅的感受,而我們希望這愉悅的感受能不斷延續。結果,貪愛成為我們無法打破的習慣,一種癮。就如同上了毒癮的人,會漸漸對他所吸的毒品麻木,因而需要更大的劑量,才過癮一般,我們的貪愛如果愈去滿足就愈強烈。像這樣,我們永遠無法止息貪愛。而只要我們有貪愛,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快樂。

另一個很大的執著,對是對「我」的執著,這個自我、這個我們認同的自我形象。對每個人而言,「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我們像是周圍滿佈鐵屑的磁鐵:自動地將鐵屑以自己為中心排成圓形;我們不假思索全都本能地想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安排這個世界,祈求吸引愉快的事情、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沒有任何人是獨自存在這個世上的;某個「我」一定會和另一個「我」起衡突。每個人所製造出來的圖形,都會被別人的磁場所干擾,而我們自己也會被吸引或排斥。其結果只有不快樂與痛苦。

我們的執取,也並非僅限於「我」:我們還將執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屬於我們的東西。每個人都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很大的執取,因為他與我們有關,這些東西增強了「自我」的形象。如果這些所謂「我的」,是永恆不變的,而且這個「我」可以萬古長存,永遠享有「我的」,那麼這種執取就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事實上,「我」和「我的」遲早會分道揚鑣。離別的時刻一定會來臨。當時候到了,若對「我的」的執取愈深,痛苦就會愈強烈。

更進一步地延伸執取,就是對「我的見解、信仰」的執取。無論它們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無論是正確或錯誤的,只要對它們產生執取,就一定不會快樂。每個人都深信,自己的見解和傳統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評,我們就會十分不悅。如果我們想要解釋自己的看法,別人卻不接受,我們同樣也會十分不快樂。我們沒有認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辯論誰的意見正確,並無意義。比較有益的方法,是將任何成見放到一邊,試著去看清真相。但是我們無法做到放棄對自己見解的執取,因而我們一直不快樂。

最後,是對宗教儀式和典禮的執取。我們常強調宗教的外在形式,而較不重視其所蘊含的精髓;而且我們通常會覺得,不遵行這些典禮儀式的人,絕不是一個真正虔誠的信徒。我們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層面只是空殼子。如果一個人心中始終充滿憤怒、狂熱和惡意,那麼虔敬的課誦或遵行儀式是沒有用的。真正虔誠的信仰,是培養內心的虔誠的態度,也就是心的淨化,對眾生的愛與慈悲。但是對宗教外在形式的執取,導致我們對形式的重視,遠超過對其精髓的重視。我們忽視了宗教的本質,致使我們沉淪在苦海之中。

無論是何種痛苦,所有的痛苦都與這裡所提的某種執取相關。執取和痛苦同時存在。

緣起法則

是什麼造成執取呢?執取是如何生起的呢?未來的佛陀(指悉達多王子)分析他自己本身而發現執取的形成,是由於剎那剎那喜愛與厭惡心理的習性反應。這些短暫、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一刻接著一刻地不斷重複、加強,形成強大的引力和推力,形成我們所有的執取。執取其實就是剎那剎那的習性反應所發展出來的型態。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

是什麼造成喜愛與厭惡的習性反應呢?他深入觀察之後看出,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感受。我們感覺到愉快的感受,便開始喜歡它;我們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便開始討厭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呢?它們是如何生起的呢?他進一步向內檢視,他發現︰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眼睛接觸到影像;耳朵接觸到聲音;鼻子接觸到氣味;舌頭接觸到味道;身體接觸到可觸知的東西;心接觸到念頭、情緒、想法、想像或記憶。我們經由五種感官以及心體驗這個世界。每當某種對象物體或現象接觸到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就會生起了。

那麼,為什麼接觸會發生呢?未來的佛陀看出,因為有六根(五種感官以及心)的存在,接觸就會發生。這世界充滿不計其數的現象:影像、聲音、氣味、味道、可觸知之物、各種念頭和情緒(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只要接收的六根運作正常,接觸是無可避免的。

那麼為何有六根存在呢?因為它們是來自身心之流(名色)。而為什麼有這身心之流呢?它是由何而起呢?未來的佛陀了解,這種過程的生起,是由於「識」,這是一種將世界分為能知和所知、主體和客體、「我」和「他」的認知行為。由這種劃分,就有了個體的「出生」。每一片刻,識一生起,就有某種特定的身、心的形式。在下一個片刻,識又變成一個稍微不同的形式。在人整個存在的過程中,識不停地流動、變化。最後到了死亡的一刻,識仍不停止、毫不間斷,心識在下一個片刻中,又變成一個新的形式。從一個存在到下一個存在,生生世世,心識之流持續不已。

那麼,是什麼形成這心識之流呢?他看到,心識之流生起,是由於習性反應。心片刻不停地起習性反應,每一個習性反應都是心識之流的推動力,使它延續到下一刻。習性反應愈強烈,它供給的推動力就愈大。片刻間的輕微習性反應,只能讓心識之流持續片刻。但是剎那剎那好惡的習性反應,如果強化成為貪愛或瞋恨,它的力量就增強,使心識之流持續好幾個片刻、好幾分鐘、甚至好幾個小時。如果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更進一步加強,就會讓心識之流持續數天、數月或是數年。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停地重複、強化某些習性反應,這些習性反應所形成的力量,會讓心識之流,不僅從此刻持續到下一刻、從一天持續到另一天、從一年持續到另一年,甚至從此生持續到來生。

而這些習性反應是由何而生呢?他觀察實相的最深層而了解到,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無明: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生起習性反應的這個事實,也不知道自己對什麼對象生起反應。我們對存在的無常、無我的性質完全無知:我們也同樣不知道,對存在的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因為不知道自身的真正本質,我們盲目地起反應。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已起了習性反應,我們持續地盲目反應下去,並且任由它們愈演愈烈。因此,由於無知,我們被困在習性反應的牢籠中。

這就是痛苦之輪開始轉動的方式︰

緣無明,所以行生;(由於無明,所以習性反應生起)

緣行,所以識生;

緣識,所以名色生;

緣名色,所以六處生;

緣六處,所以觸生;

緣觸,所以受生;

緣受,所以愛生;

緣愛,所以取生;

緣取,所以有生;

緣有,所以生生;

若緣生,所以老、死,連同愁、嘆、身苦、心憂及惱生;

如此大苦蘊聚生起了。(註三)

就是這因果鏈—緣起的法則—將我們帶到目前存在的狀態,並且面對一個有苦的未來。

終於,他清楚了解真相:痛苦始於對自己本身的實相無知,對所謂的「我」的這個現象的愚昧無知。而苦的下一個起因,就是心的習性反應。我們被無明所蒙蔽而累積貪愛、瞋恨的反應,盲目反應發展為執取,導致種種的不快樂。這種盲目反應的習慣就是業,塑造了我們的未來。而習性反應之所以生起,是由於對自己本身性質的無知。無知、貪愛和瞋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離苦之道

未來的佛陀(指悉達多王子)在了解了苦及苦的起因之後,他所面對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止息苦?他想到業的法則,因果的法則︰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註四)

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若因緣滅,則結果亦滅。這麼一來,可以將苦生起的過程逆轉︰

無明滅,於是行滅;

行滅,於是識滅;

識滅,於是名色滅;

名色滅,於是六處滅;

六處滅,於是觸滅;

觸滅,於是受滅;

受滅,於是愛滅;

愛滅,於是取滅;

取滅,於是有滅;

有滅,於是生滅;

生滅,於是老,死,連同愁、嘆、身苦、心憂及惱滅;

如此大苦蘊聚止息了。(註五)

如果我們不再有無明,就不再有盲目的習性反應,也不會有隨之而來的各種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們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痛苦之輪就轉成解脫之輪。

這就是悉達多.喬答摩所證悟的。這就是他對眾生所教導的。他說︰

你做了不對的事情,

就污染了自己;

不做不對的事情,

就淨化了自己。(註六)

每個人對於造成自己痛苦的習性反應,都要負起責任。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滅苦。

連續的存在之流

佛陀用「十二緣起」之輪,解釋輪迴(samsara)的過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這個概念是普遍接受的事實。對今日許多人而言,它似乎是一種非常怪異、甚至難以理解的理論。然而,在接受或否定它之前,應該先了解它是什麼、不是什麼。

輪迴是一個重複的循環,是前生和來生的延續。我們的行為是驅使我們生生相續的動力。每一生的卑下或高貴,取決於我們過去行為的低劣或高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概念和許多宗教所教導的,根本上並沒有不同。認為有一個未來的存在,在那兒,我們會因為此生的所作所為,而得到賞罰。然而,佛陀體悟到,即使在最尊貴的境界,痛苦依然存在。因此,我們的努力,不應該是為了求得幸福的來生,因為沒有什麼來生是全然幸福的。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當我們將自己從痛苦的循環中釋放出來,就會體驗到純然的快樂,遠勝於任何世俗的享樂。佛陀教導我們就在此生體證此種快樂的方法。

輪迴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有一個不變的靈魂或自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中轉世投胎。佛陀說,恰恰不是這樣。他強調沒有一個恆久不變、生生世世接續不已的實體︰

就如同牛奶從乳牛而來;凝乳從牛奶而來;奶油由凝乳而來;清奶油由粗奶油而來,精製奶油由清奶油而來。當它是牛奶的時候,不會被認為是凝乳、或是粗奶油、或是清奶油、或是精製奶油。同樣地,無論何時,只有現在的存在狀況是真的,而非過去的或未來的存在狀況。(註七)

佛陀認為,並非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在生生世世中一再輪迴;但也並非沒有前生或來生。相反地,佛陀體悟到並且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的行為不斷地給這個過程推動力,這個存在的過程是會一個接續一個存在下去的。

即使有人相信這一輩子是唯一的存在,仍是與緣起之輪有所關聯。每一該當我們對自己的盲目反應茫然無知,我們此時此刻就會體驗到痛苦。如果我們能除去無明,不再盲目反應,我們就可以在當下體會到安詳。天堂和地獄就存在於此時此地,它們可以就在今生、在此身內體驗。佛陀曾說︰

即使有的人認為沒有其他的世界、行善行惡在未來沒有賞罰,但是一個人可以就在此世過得快快樂樂,只要他能讓自己遠離憎恨、惡念以及焦慮。(註八)

無論是否相信前生或來世,我們仍然面對此世由於盲目反應所引起的問題。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立刻去解決這些問題、採取步驟終止盲目反應的慣性,以終止我們的痛苦、並且當下體驗解脫的快樂。

問題與回答

問︰難道沒有好的貪愛和瞋恨嗎—例如痛恨不義、渴望自由、恐懼身體上的傷害?

答︰瞋恨和貪愛絕不可能是好的。它們只會讓你緊張、不快樂。如果你行動的時侯,心懷貪愛和瞋恨,也許目的是值得的,但你卻是用不健康的方法去完成。當然你必須行動以保護自己免於危險。但若是出於恐懼而為之,則會生成恐懼的情結,長此以往將會傷害到你自己。或是出於瞋恨之心,即是成功地戰勝了不義,但是瞋恨卻變成一種有害的心理情結。你必須對抗不義,你必須自己免於危險,但是你可以用一個平衡而不緊張的心去做。以平衡的心,出於對眾生的愛,你可以努力達到好的結果。心的平衡永遠有幫助,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問︰想得到一些物質的東西,來讓生活過得更安適一點,這有什麼不對呢?

答︰如果那種需要是真的,就沒有什麼不對,只要你不對它產生執著。例如說,你口渴想喝水,這裡面就沒有什麼不對的。你需要水,所以你採取行動,拿到水,而解了渴。但是如果他變成一種非得到不可的執取,就沒有一點幫助,反而會傷害你。任何你需要的必需品,你正當以求。如果無法得到,就微笑著用別種方法再試一下。如果成功了,就要以不執取的心態來享受你得到的成果。

問︰對於計劃未來,也是貪愛嗎?

答︰同樣地,衡量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執著於你的計劃。人人都會預先設想未來。如果你的計劃成功,就哭哭啼啼,該知道,你產生執著了。但是如果你不成功,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經盡了全力。所以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下次再試就是了。」這就是不執著,你也就能常保快樂。

問︰停止「緣起之輪」,聽起來像是自殺、自我毀滅。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呢?

答︰想毀滅自己的生命是絕對有害的,如同生命的貪戀也一樣有害。相反地,我們應該學會順其自然,不貪戀任何東西,即使是解脫(也不貪戀)。

問︰但是你說,一旦習性反應之鏈終止了,再生也就停止了。

答︰是的,但那是未來久遠的事。好好關心此生吧﹗不要擔心未來。把現在的日子過好,未來自然會好。確實,當所有造成新生命的習性反應都止息了,生死的過程就停止了。

問︰那麼這不就是毀滅、滅除嗎?

答︰是「我」這個幻相的毀滅,是「痛苦」的滅除。這就是「涅槃」這個字的意義︰燃燒的止息。每個人都在片刻不停地貪愛、瞋恨、無明中燃燒。當燃燒停止,痛苦也有停止了。到時所剩的只有正面的東西。但是要用語言文字加以形容卻是不可能,因為它是超越感官範疇的。你必須在此生中體驗它,才能知道那是什麼。到時,對毀滅的恐懼就消失了。

問︰到時心識會怎麼樣呢?

答︰何必擔心那個呢?思考某種只可體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是毫無幫助的。這只會令你忘了真正的目的是努力到達的目標。當你達到那個階段,你會樂在其中,所有的疑問都會一掃而空,你再也不會有任何疑惑了。努力地去達到那個階段吧﹗

問︰對這個世界沒有執取,人們怎麼生活下去呢?如果父母什麼都不執取,他們可能會對孩子漠不關心。人怎麼可能毫不執取地去愛、去過日子呢?

答︰不執取並不意味著莫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者的無差別心」。身為父母必須用全部的愛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沒有執取。出於愛心,你做你該做的事。假設你悉心照顧的病人,病情毫無起色,你並不會因此而哭泣,因為那是無濟於事的。你試著以平衡的心,找出其他的方法來幫助他,這就是「聖者的無差別心」︰既不是冷漠以對,也不是以習性反應生起憂愁,而是以平衡的心,採取真正正面的行動。

問︰好難噢﹗

答︰是的,但這正是你必須要學的。

第四章完

上一頁/回主頁/下一頁

歡迎廣泛傳閱 請勿自行増刪